吕蒙白衣渡江,把项羽为江东积累的赞誉消耗一空,江东才俊也变成了江东杰瑞,甚至有人去孙权墓前摆张辽的照片和合肥地图,据说吕蒙的故乡之人,也不愿意给他立雕像。
吕蒙之罪,看起来最大的就是白衣渡江,但是自从有了《孙子兵法》,大家就都知道“兵者,诡道也,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只有宋襄公那个老古板才会抱着战争礼仪不放,最后连家底都输光了。
曹操火烧乌巢,周瑜火烧赤壁,诸葛亮火烧藤甲兵,都是用计或奇袭的经典战例,吕蒙白衣渡江,实际是派便衣特种部队摸掉了关羽的哨卡:“蒙至寻阳,尽伏其精兵舟(《三国志》原文是两个字,打不出来,但就是船的意思)中,使白衣摇橹,作商贾人服,昼夜兼行,至羽所置江边屯候,尽收缚之,是故羽不闻知。”
吕蒙拔掉了关羽的眼线,所以江边烽烟不起,等到糜芳和士仁一觉醒来,城外已经布满了全副武装的东吴军队——如果吕蒙的主力,就是一帮连盔甲都没有,只有短刀枪的水军,糜芳和士仁就是再弱,也不会不战而降。
熟悉古代冷兵器战争的读者诸君都知道,盔甲齐全的军队,尤其是重甲骑兵,对布衣步兵具有碾压性优势,如果吕蒙的部下都是“白衣”,糜芳士仁肯定会打开城门捞战功:关羽总说我俩不行,这回拿到吕蒙陆逊首级,让汉中王看看到底谁行!
如果吕蒙的白衣渡江必须唾弃,那么近现代的侦察兵、特种兵就都得改行了,因为他的任务,跟吕蒙的白衣摸哨部队差不多。
为了打胜仗,也为了减少伤亡,白衣渡江是吕蒙能想到的最好办法,而且此前此后,类似的战术一直被使用,为什么只有吕蒙成了鼠辈的代表?我们细看三国史料,就会发现此事绝没有那么简单,白衣渡江只是表象,真正应该鄙夷的,是吕蒙前期跟孙权的密谋。
吕蒙白衣渡江是建安二十四年,“索还荆州”一说已经不成立,或者说当年“借荆州”那笔账,刘备在建安二十年就跟孙权两清了:江夏、长沙、桂阳东属,南郡、零陵、武陵西属。
刘备之所以一下子让出三个郡的地盘,是因为吕蒙已经用偷袭手段拿下了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刘备从西川带回五万大军要跟孙权决战,曹操却在汉中发起攻势,所以刘备只能不情不愿地承认了东吴对长沙、桂阳的占领,并用江夏换回了零陵郡以及该郡太守郝普——郝普也是个奇葩,他被释放回来继续担任零陵太守,吕蒙再次来袭,他又投降了。
孙权趁火打劫,从刘备手里拿到了三个郡,按理说应该心满意足,但是人心不足蛇吞象,再加上吕蒙的挑唆,这才有了背刺盟友之事。
孙刘结盟的目的,是一同对抗曹操,这也是两个较弱军事集团对抗巨无霸曹操的唯一方式,但是除了鲁肃,好像江东文臣武将都不想跟曹操正面硬刚,倒是一门心思想从刘备身上割肉。
吕蒙也是“曹操不可战胜论”的赞同者之一,孙权原本是想在跟刘备重新画好荆州瓜分图后进攻徐州,但是吕蒙认为拿下徐州也守不住,因为曹操太厉害了:“今操远在河北,新破诸袁,抚集幽、冀,未暇东顾。徐土守兵,闻不足言,往自可克。然地势陆通,骁骑所骋,至尊今日得徐州,操后旬必来争,虽以七八万人守之,犹当怀忧。”
孙权一直是想扩充地盘的,为了满足主子的愿望,吕蒙出了一个损招:“不如取羽,全据长江,形势益张。”
打不过敌人,就对盟友下手,如果把孙权比作老蒋,那么吕蒙陆逊就是陈诚顾祝同。吕蒙畏惧曹操如虎,却觉得关羽比较容易对付,甚至直接安排了荆州新地盘的“接收大员”:“令征虏(将军孙皎)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蒋钦将游兵万人,循江上下,应敌所在,蒙为国家前据襄阳,如此,何忧于操,何赖于羽?”
吕蒙那句“何赖于羽”说得很无耻:原本我们是用他来抵抗曹操的,现在用不着了,就可以把他干掉了!
君子看谁都像君子,小人看谁都像小人。这句话并不完全正确,但是关西大汉关羽太讲义气,比较容易轻信别人,却是事实,他就是被吕蒙给忽悠了:吕蒙做梦都想干掉关羽,但是他接替了鲁肃的职务后,表面上却是“倍修恩厚,与羽结好”,关羽不疑有他,可能是真拿吕蒙当朋友了。
吕蒙不要面子,在关羽面前伏低做小,特他跟孙权的密谋,却不但阴险而且缺德:国贼是曹操,你认为不好打,就避而不打;关羽是盟友,你认为好忽悠,就背后捅刀子。
这样综合看起来,吕蒙最阴险的不是白衣渡江的行动,而是他跟孙权背刺盟友的密谋:白衣渡江之后,盟约就变得脆弱和不可信,这就跟一杆鬼秤能毁了一个菜市场一样,这才是孙权吕蒙令人不齿的地方——你打曹操,可以无所不用其极,但是突袭关羽,即使是光明正大去打,也是不宣而战、于义则违。
易中天先生品三国,虽然有些地方很值得商榷,但是这段话说得很精彩关羽想不到,表面上温柔谦和的“病秧子(吕蒙)”和“书呆子(陆逊)”,其实是心狠手辣的“狼羔子”;表面上为自己樊城之战拍手称快的盟军,其实是正在背后磨刀霍霍的敌人。他当然更想不到,这个过去的盟友已经和现在的敌人勾结在一起,正准备联合起来取他的项上人头。孙权和曹操的勾结,不但出乎关羽的意料,也为许多人所想不通。孙权和曹操不是敌人,和刘备不是盟友吗?怎么会和曹操化敌为友,和刘备反目为仇?
易中天先生这两句质问,用现在的国际形势或许可以解答:没有永远的盟友,也没有永远的敌国。敌国可以变为友邦,盟国也可以变为敌国,美日、苏德、俄乌,莫不如此。
汉末三国时期,原本就已礼崩乐坏,吕蒙的白衣渡江,则是扯下了道德最后的底裤,所以千百年来,说吕蒙好话的几乎没有,但是把白衣渡江和孙权吕蒙密谋相比,还是小巫见大巫:白衣渡江有七成可鄙,孙吕阴谋则是十足缺德。
当然,关羽败亡于荆州的原因很复杂,甚至刘备诸葛亮也不能说一点责任都没有,糜芳士仁更是难辞其咎,刘备的养子刘封更是因罪而死,但是最让大家难以释怀的还是吕蒙的白衣渡江。
我们细看三国史料,也会产生很多疑问:吕蒙提出背刺关羽、袭取荆州的时候,为什么连孙权也没考虑过刘备是否会不顾一切复仇?如果刘备一气之下,也像孙权那样放下身段对曹操曹丕表示臣服,曹家会不会联合刘备灭了孙权?
史书没有一个字写孙权以及江东文臣武将对夺荆州、杀关羽后刘备的反应有预案,这就是典型的鼠目寸光,有人说三国归晋就是始于吕蒙白衣渡江,吕蒙孙权的密谋,几乎像司马懿的洛水之誓卑鄙,那么在熟读三国史料的读者诸君看来,吕蒙白衣渡江属于什么性质?以一百分为满分,您认为吕蒙、陆逊、孙权能得多少分?
不要以道德的观点看待历史。后世朱元璋北伐,为什么不联合陈友谅和张士诚共同对付北元?因为人性的自私特点决定了联合是暂时的,老是抱有联合的观念是迂腐的。在孙权看来,先灭刘备,再伐曹操是正确的。一切服从统一战线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