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建议陈士榘任西线指挥,毛主席主张调粟裕,粟:我有三个请求

漫步史书 2024-05-04 10:10:14

1947年7月,根据中央指示,刘邓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十二万大军强渡黄河,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挺进大别山的作战。

在过去历史课本上,我们提到刘邓挺进大别山,总会想到“犹如一把尖刀插进敌人心脏”,但那时候对这句话的理解并不深刻,可直至许多年后,当了解挺进大别山的前因后果后,才明白毛主席的匠心独运。

将战争引向蒋介石统治中心腹地,吹响反攻的号角并不容易,尽管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主力在全军之中实力位居冠首,但与国民党军精锐还是存在一定差距。

为此,毛主席又特地调来了另外两大战略集团,配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一、从晋南调来陈谢集团挺进豫西;二、调华野外线兵团(又称西线兵团)南下豫皖苏。

毛主席的这两个决定,无疑当时是承担了很大风险的。

在原定的方案中,陈谢集团是要被调到陕北去保卫党中央的,而中央对华野的要求,则是继续在内线歼敌。

1947年5月8日,军委在致陈粟、刘邓的电文中指示:

“刘邓军于6月1日以前休整完毕,6月10日以前南渡黄河,第二步向中原进击。“

”陈粟军在巳灰(6月10日)以前应集结全力(27个旅)寻求与创造歼敌机会,并准备于巳灰(6月10日)以后配合刘邓军大举出击。”

应该说从1947年初华野成立后,在内线接连打了几次大规模的胜仗,促使毛主席下定决心,由华野独立的解决山东的战事,并尽可能的牵制敌军,为其他各大战区减缓压力。

在孟良崮战役后,即1947年7月22日,毛主席再一次致电华野,要求华野在山东打破敌人的进攻。

那是因为,毛主席从孟良崮战役中看到一个希望,即只要“不性急,不分兵”,是能够用各个歼灭的办法打破敌人进攻的,并取得决定性胜利的。

华野后来还专门开会,积极贯彻中央这一指示。

1947年5月26日,华野前委在沂水西北的坡庄召开了团以上干部会议,会上着重强调了一点:

“国民党集重兵于山东,虽然加重了华东军民的负担,却给其他战场实施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目前除山东、陕北以外,我军均已转入反攻,国民党面临崩溃的前夜;山东的战局在,孟良崮战役后虽已得到改善,但尚未完全取得主动,敌正积极准备再次大举进攻,我们还要继续在内线作战,并且要准备进行恶战。”

于是在当年整个六月,华野始终围绕在山东的敌人做文章,期盼能再打一个像孟良崮战役那样的大胜仗。

至6月22日,毛主席给华野的复电中,都反复强调了不要心急,要耐心等待,集中主力,确保在有可乘之机的情况下再作战。

可至六月底时,中央就已经完全推翻了原来的部署。

当时,前线战场上出现了两个情况,第一个变化就是刘邓即将挺进大别山,第二个情况就是,国民党军吸取了之前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的经验教训,整体布防的很严密,我军没机会下手。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华野作战的主要任务,就改为出击外线作战。

1947年6月29日,党中央毛主席致电华野,要求华野以两三个纵队出击鲁南,而另外以三个纵队出击鲁西,另外再在正面摆四个纵队,以吸引敌人的注意。

短短七天之内,中央就改变了原来的部署,无疑也带给了华野很多的困难。

陈粟虽然感到十分突然,但在接到中央电文后,便立即商讨,最后做出决定响应中央号召。

7月1日,根据中央指示,华野决定兵分三路进军,并电告中央部署:

一、由陈唐率3、8、10纵(又称陈唐兵团),首先进入博山地区,尔后向鲁西挺进;

二、由叶陶率1纵及先已南下的4纵(又称叶陶兵团)。越过临蒙公路,向鲁南挺进;

三、野战军指挥部率2、6、7、9纵和特纵,集结在沂水至悦庄公路两侧,各以少部兵力抗击东犯之敌,主力待机出击。

7月2日,中央军委复电华野,对华野积极响应中央部署表示赞同,并且仍然要求,华野不惜一切代价打通与刘邓的联系。

这也就是过去以来,我们一直聊的华野“七月分兵”。

华野虽然在短时间内积极响应了中央的指示,但从安排上来看,重心仍然还是在山东,并没有完全下定决心出击外线。

最起码得是,华野指挥部陈粟两人,在“七月分兵”后,都是留在内线,只有华野参谋长陈士榘率领三个纵队出击到了鲁西,至于出击鲁南的一纵、四纵则由叶飞、陶勇指挥。

不过,华野“七月分兵”后,内线外线打的并不顺利,而且更令人没有想到的是,陈粟两人指挥的内线部队在南麻临朐战役相继失利,参战的各个纵队损失惨重。

与此同时,出击外线的部队也接连失利,一纵、四纵退出鲁南后,与陈士榘率领的三个纵队汇合。

严格意义上来讲,华野“七月分兵”作战失利,有许多客观因素,但最主要的一个问题是,华野过去打仗是在内线作战,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来打,但“七月分兵”本身是为了配合全国战略,是以连续打的几仗,都不是按照自己节奏进行的,所以失利在所难免。

粟裕最初没有站在全局战略上考虑作战,对分兵其实有很大意见,特别是在战术上,对分兵的时机,分兵的方向等等因素都有不同看法。

可华野当时在陈老总主持下,拍板决定执行中央战略。

当然从整个战略上来讲,华野“七月分兵”作战虽然失利,但仍然很好的完成了中央交付的任务。

1947年8月6日,中央致电刘邓、陈粟并告陈唐叶陶:

“此次华东各部虽有几仗未打好,但完成了集中兵力、分散敌人之巨大任务。”

“中央特向你们致慰问之意,并问全军将士安好。”

不过,在当时情况下,庆功为时尚早,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仍然处在极度危险之中,急需要各方面的配合,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已经出击至鲁西南与晋冀鲁豫野战军会师的华野五个纵队,就成为一支重要的力量。

也就是在华野五个纵队与晋冀鲁豫野战军在鲁西南会师时,即8月3日,陈粟谭(谭震林)致电中央请示:

“拟成立西兵团司令部,以陈士榘任司令,唐亮任政委,王建安任副司令,辖3、8、10三个纵队。”

从陈粟的建议中,也不难看出他们的想法。

从1947年开始,国民党军转变了全面进攻,改为重点进攻后,陕北与山东就是两个主要的进攻方向。

当时的延安已经沦陷敌手,党中央毛主席率领中央纵队转战陕北,牵制胡宗南集团,尽管毛主席以弥天大勇承担这份重任,但各大战区都深感担忧,毕竟毛主席势单力孤,以西北野战军当时的实力,不足以抗衡胡宗南集团。

是以党中央一开始决定,调陈赓的四纵、九纵一期到陕北,保卫党中央。

既然山东与陕北都是国民党军重点进攻的方向,自然在战略上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所以即便是华野“七月分兵”,但主要的精力仍然放在山东。

这也是陈粟在给中央的电文中,并没有将一纵、四纵都划给华野西兵团。

在陈粟看来,华野抽调三个纵队组成一个兵团,在鲁西南配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有足够分量的。

不过,陈粟后来也并没有想到,中央对于刘邓挺进大别山的安排,是上升到全国战略的,甚至在必要时,可以暂时减少在山东根据地方向的注意。

1947年8月4日,在接到华野建议电文后,毛主席一日三点回复华野。

三封电文中一个主要的中心思想是,要时任华野副司令员的粟裕直接到鲁西南去,统一指挥在那里的五个纵队,并且要求粟裕把华野的炮纵主力也一并带过去,并且还给了一个很关键的意见:

“西兵团指挥机构,提议以粟裕为司令员兼政委,陈士榘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唐亮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指挥西面五个纵队。”

也就是说,毛主席要求华野出动至少一半以上的兵力到鲁西南,策应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不仅如此,在1947年8月11日,毛主席还明确指示:

“华东野战军西兵团统归刘邓指挥。”

作为杰出的军事指挥员,陈毅、粟裕几乎是立即理解了中央的意图。

不少历史爱好者在时隔多年以后,总是爱拿毛主席在8月4日给华野的电文说事儿,认为粟裕虽然是华野副司令员,但之多只统帅过五个纵队,加上有“拟任西兵团司令员”的说辞,很多人牵强附会的解释,认为粟裕就是华野早期的一个兵团司令员。

甚至于一些人还过分强调华野西兵团归刘邓大军建制和指挥,下意识的认为粟裕在指挥上从来不能调动华野。

实际上归结到一点,是没有搞清楚建制和编制的概念。

所谓建制就是指一支部队固定的单位系统,比如一个师下辖三个团,由这3个团编成的陆军师称建制师,下属的三个团都是这个师的建制单位。

在当时,华东野战军下辖十二个纵队,无疑就是建制。

不过,在战时情况下,这十二个纵队并不一定都投入战斗,或者说不一定都执行一样的任务,比如华野当时十一纵、十二纵是留在苏中、苏北坚持敌后斗争的。

在战时状态下,一个建制内的部队不一定都参战,或者说不同建制内下辖的不同建制单位,有时会合并在一起作战,比如某某师的某团与另外一个师的某某团作战,在战时临时设立指挥部。

从策应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这一作战行动来看,党中央毛主席显然有这样一个打算,以实现军事上的统一指挥,当然也有后勤上的划分,毕竟华野出击外线后,后勤统归晋冀鲁豫根据地负责。

粟裕在看到中央电文后,几乎立刻就意识到了关键的一个点,就是中央在战略上已经从过去的防御转为进攻,原本作为主战场的山东已经变为中原地区。

既然如此,华野就不该在吝惜,而是应该尽可能的抽调主力挺进中原去。

于是,粟裕向中央提出了三个请求:

一、调陈毅一同西去;

二、增调六纵到西兵团;

三、内线三个纵队组成东兵团(内线兵团)。

粟裕这三条建议,也是为华野主力出击外线做准备,调陈毅一同到鲁西南去,尽管华野在军事指挥上是粟裕说了算,但陈老总毕竟还是华野司令员兼政委,有他在方便调动华野大部分主力(比如六纵)。

既然陈毅也一同到了鲁西南,那就意味着华野指挥机关已经全部转移到了外线,内线就不再作为主要的作战方向,所以粟裕建议成立东兵团指挥机构,负责统一指挥内线作战,不要求反攻,只要能保住山东最后一点根据地即可。

毛主席后来采纳了粟裕的建议。

不过,有一点需要澄清一下,之前很多人提到过,毛主席任命粟裕为华野西兵团司令,可实际上,毛主席只是拟任命粟裕为西兵团司令员,后来毛主席同意粟裕的三点建议后,这道拟任命随即也就取消了。

1947年8月下旬,陈毅、粟裕率领六纵以及特种兵纵队到鲁西南地区,同陈士榘、唐亮率领的五个纵队会师,当时华野出击外线的兵力已经达到了总兵力的三分之二。

有很多人认为,陈毅到了鲁西南以后,自然而然就应该担任华野西兵团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任副司令员。

实际上这个说法并不多,因为陈毅、粟裕带去鲁西南的是华野野司,不需要再另外成立新的指挥机构来指挥部队,从中央与华野的往来电文也能看得出,粟裕始终是以华野副司令员的身份来指挥外线兵团作战。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陈毅、粟裕率领华野指挥部到鲁西南以后,华野东兵团的指挥一直是华东局在负责。

尽管中央有命令,让刘邓统一指挥华野外线兵团,但实际上指挥华野外线兵团的一直是中央军委,刘邓未实际指挥过,只是为了执行挺进大别山这一战略部署,捋顺指挥以及后勤关系才有这样一道指示,毕竟当时华野外线兵团出击豫皖苏地区,而豫皖苏根据地是原来晋冀鲁豫军区建立起来的。

刘邓、陈谢以及陈粟三路大军挺进中原,执行的一直都是中央的战略任务,毫不夸张的说,也正是因为这一战略的执行,短短半年时间,解放战争的形势就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2 阅读:2638
评论列表
  • 2024-06-06 07:44

    战场形势发生转折,是在豫东战役后。

  • 2024-08-30 13:38

    粟裕最初确实没有站在全局战略上考虑作战,几番波折后,终于形成了子养电,历史地位超过了隆中对

漫步史书

简介:闲话史书,看历史兴衰成败,几家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