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义乌,从一无所有到成为中国最富裕的强县,只用了40年!

城市课代 2025-03-12 02:36:56

如果要选出浙江最神奇的一个县级市,我们觉得义乌是最佳的选择!

上世纪80年代初的义乌,是浙江中部一个典型的“七山二水一分田”的贫困农业县,人均耕地不足半亩,自然资源匮乏,交通闭塞,农民年人均收入不足200元,全县GDP仅1.87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人均不足400元。

彼时的义乌人,依靠传统“鸡毛换糖”行商模式谋生!据当地人描述,老百姓农闲时挑着糖担,摇着拨浪鼓走街串巷,用红糖换取鸡毛、废品,再将鸡毛制成掸子或沤肥。

这种微薄生计常被贴上“投机倒把”标签,经营户如同冯爱倩般被“打办”人员驱赶,甚至需要逃窜三里路躲避查抄。然而,正是这种生存压力下的“穷则思变”,催生了中国县域经济史上最传奇的逆袭故事。

1982年成为转折点!

县委书记谢高华在调研后力排众议,宣布开放湖清门小商品市场,允许农民摆摊经商,并喊出“出了问题我负责”的担当宣言。

这一决策释放了义乌人压抑已久的商业基因,短短三个月内市场摊位翻倍,商品种类增至2000余种,当年成交额达392万元,为义乌埋下“兴商建县”的战略火种。

政策的松绑与市场的萌芽迅速转化为发展动能。

1984年义乌正式确立“兴商建县”战略,顶住同期全国“工业强县”风潮的诱惑,专注培育商贸生态。政府不仅持续扩建市场,从第一代湖清门露天水泥板摊位到第二代新马路棚架市场,再到第三代城中路室内市场,更通过“划行归市”改革推动专业化升级,将同类商品集中经营,形成竞争机制与规模效应,市场成交额在1984年突破1亿元。

至90年代初,义乌已建成全国最大室内批发市场,摊位数超3.2万个,商品辐射全国,并吸引浦江、东阳等地商户涌入,形成“前店后厂”产业集群,诞生塑料玩具专业村、头花专业村等特色经济单元,工业产值随商贸繁荣同步攀升。

这一阶段,义乌以年均12%的GDP增速完成原始资本积累,1994年提出“贸工联动”战略,引导商户转型办厂,诞生“浪莎”等首批中国驰名商标,实现从“买全国卖全国”到自主生产的跃升。

进入21世纪,义乌抓住中国加入WTO与“一带一路”机遇,将“小商品”推向全球。2002年国际商贸城启用,配套“市场采购贸易”政策创新,简化多品类、小批量出口流程,集装箱如同“移动超市”通达160国,2013年外贸额首超内贸,2023年出口额飙升至5005.7亿元,占全国1.8%。

物流网络同步进化!义新欧班列串联亚欧50国,义甬舟大通道链接宁波舟山港,形成“海陆空铁”立体枢纽,日均发货量超2000标箱,物流成本比全国平均低30%。产业形态亦从传统小商品向新能源、光伏等高端领域延伸,2023年光伏组件出货量占全球近20%,新能源产品市场成为新增长极,展现“无中生有”的产业创造力。

四十年间,义乌以敢为天下先的闯劲书写奇迹!从人均摄入泥土量堪比制砖的缺水穷县,到首创水权交易、建成国家节水型城市,以0.86%的水资源支撑2.48%的GDP。

从躲躲藏藏的马路摊贩,到坐拥6.6万商户、400万平方米全球最大小商品市场,GDP增长1100倍至2055.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全国均值1.8倍,跻身Ⅱ型大城市。

如今,义乌不仅以世界超市之名成为中国制造的全球窗口,更以无资源禀赋地区逆袭的范式,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以小博大、无中生有”的经典样本。

0 阅读:0
城市课代

城市课代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