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让人惊艳的小众诗词,就像一杯老酒,满是岁月沉淀,值得回味

快乐鉴骚词 2025-04-02 05:56:33

如果你是一个旅游达人,那么,你会经常走到一些不知名的景区,找到一些别样惊艳的风景,你一定会感叹自己有这么美的奇遇,真是此行不虚啊!同样,当你打开某部诗集,或者某本诗选,看到某首诗,初看不起眼,再看有滋味,越看越值得回味。这就像一杯老酒,初喝很平常,再喝有滋味,越喝就越觉得它充满了岁月的沉淀与人生的智慧。

这样的诗词,可遇不可求,你可能是在某个不经意间读到了它。品尝了它的味道,就念念不忘。然后,在某个时间,某个经历又触发你想到了它。这时候,你甚至记不住它的名字,却非常想找到它,再一次读它,品它。

1. 无论君不归,君归芳已歇,谢朓

说起南北朝诗人谢朓,那可是诗仙李白的偶像。想当年,谪仙人写道,“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这里的“小谢”,就是谢眺。小谢是著名的“山水诗人”,他的作品,诸如,“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桃李成蹊径,桑榆荫道周”,“萧瑟满林听,轻鸣响涧音”等,都非常耐读。但我最最喜欢的,还是这首《王孙游》:

绿草蔓如丝,杂树红英发。

无论君不归,君归芳已歇。

无论君不归,君归芳已歇

“绿草蔓如丝,杂树红英发”,春天来了,绿草如丝,蔓延大地,那是一片绿油油的世界。各种各样的树上,红花竞放,绚丽夺目。

一句,“绿草蔓如丝”,其实是象征了“思妇”对游子的思念,犹如杂草丛生。而一句,“杂树红英发”,又象征了“思妇”的青春,不要让它白白的开放了。

“无论君不归,君归芳已歇”,“无论”,莫说,且不说。不要说你现在回不来,就算是立即就回来,但等你回到家,那也是绚丽的花朵早已凋谢了,那大好春光早已白白地流逝了。

一句,“无论君不归,君归芳已歇”,一读就能感受到“思妇”那深深的哀怨,再读,更能感受到“思妇”那痛彻心扉的苦。唐代诗人李益写过,“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这句一读,就能感受到“思妇”的戏谑,有点无奈。但这句“无论君不归,君归芳已歇”,却让我们感受了“思妇”的绝望。

所谓,“君归芳已歇”,其实的意思就是,等你回来了,我们已经青春已逝,容颜易老,大好的年后一去不复返了,这是何等的悲哀啊!

2.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李清照

易安居士的好词实在太多,很少有人注意到这首《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但是,如果有人经历过一场大病,再读到这首词。就一定会惊叹,这是写到我心坎上了,真的: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

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

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

“卧看残月上窗纱”,当人经历过一段时间久卧病床时,大自然的一切都是美的。哪怕是“残月上窗纱”,也恨不得去外面看看,人生是多么美好!

“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分茶”,一种不加姜盐的茶。病后需要细心调理,饮用豆蔻连梢煎成的熟水,而不是分茶。

大病一场后,平常的饮食,普通的茶水,都是特别的美妙,是人生的幸福。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一个人闲居,枕边的诗书是很好的伴侣,门前的风景在雨中显得更加清新。

大病后,以前人生中最不经意的瞬间,现在也感觉美好无比;最平常的风光,也让人感觉幸福无比。

“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桂花终日散发着浓郁的香气,含蓄内敛,给人以美好的感受。

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

其实,我们需要读懂了这句,“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就会及时享受人生,何必要等到大病一场以后才能感受到呢?这就是读诗,读书的好处,前人已经经历过的事情,我们无需再经历一场,只需要收获前人的经验就够了。

3. 昨夜偶相念,起看庭树枝,王微

这首明代诗人王微的《探梅》,写得特别浅显易懂。那就是这么平常的句子,却让人感觉友谊的分量。不经意的思念,才是真正的思念。真正的大师,才能把平常的句子,写出值得品尝的奇意:

故人辞我去,期我梅花时。

昨夜偶相念,起看庭树枝。

昨夜偶相念,起看庭树枝

“故人辞我去,期我梅花时”,老朋友跟我辞行,离我而去的时候;曾跟我说,期望能够在梅花盛开的时候,我们再次重逢。

当然了,这里的“梅花”,当然是象征了他们之间的友谊,像梅花一样洁白无瑕,像梅花一样高洁。

“昨夜偶相念,起看庭树枝”,昨天晚上,我偶尔想念起了这位老朋友,就立即起床来,走到庭院之中,看看梅树上是否开花了。

如果没有前一句,“期我梅花时”,读这句,“昨夜偶相念,起看庭树枝”,是不会有什么感觉的,很平常、很普通。这首诗妙就妙在,读过“期我梅花时”,再读“起看庭树枝”,不禁让人感叹诗人的妙笔。

为什么要“起看庭树枝”,稍微一想,就知道诗人是在看梅花是否开放。而梅花开放就指示了他们的重逢,而诗人期盼与老友重逢,不正代表了诗人对老友深深的思念吗?

真正的友谊,不需要说“我想你想得要死要活”。只需要简简单单的一句,“昨夜偶相念,起看庭树枝”。相同的场景,也出现在南北朝诗人陆凯的那句,“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上,只是那首诗更加出名,已经不属于小众诗词了。

4. 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范云

诗词中关于“送别相迎”的场景描写很早,早在《诗经·采薇》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送别相迎”的一个经典场景。而南北朝诗人范云的这首《别诗·其一》,则又展现了“送别相迎”的另一个经典场景:

洛阳城东西,长作经时别。

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

今来花似雪

“洛阳城东西,长作经时别”,这句没什么好说的,指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虽然诗人和友人都居住在洛阳城,分别住在城东和城西;但两人的分离却占据了很长的时间,而相聚的时间却很少。

“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上次分手的时候,正是大雪如花,纷纷扬扬的时候;而再次相逢时,却已经是白花盛开,茂盛如雪的时候。

这句很有意思,我们来和《诗经》的名句作对比。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看似描写的都是风景,没有人物。但实际上含义则深沉了很多,“杨柳依依”,看似是描写杨柳,但实际上是在描写那个像杨柳一样依人的女孩来给他送行,他们是那么依依不舍。而“雨雪霏霏”,则是象征了主人翁一颗冰凉的心,当然是再也没有人来迎接他了。

而这句,“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同样是写风景不写人,同样也是蕴含了深意,但这句的含义却明丽了很多。“雪如花”,当然是又大又冷,象征了朋友之间离别的心情。而“花似雪”,就光明了很多,在一个百花盛开的季节,我们又重逢了。我们的友谊,像花儿一样美好,又像雪一样晶莹剔透。

昔去雪如花

当然了,一句,“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至少是从冬天到春天的分别,表达了诗人对重逢的渴望,对老友的思念。哎呀,我们的这次分别,实在是太长太长了,这也呼应了前面的“长作经时别”。

5. 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辛弃疾

大词人辛弃疾作为“豪放派”当家人,他的诗词,一般都是大气磅礴的。虽然在他的众多诗词中,歌颂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但很少能看到他“唯美”的作品。这首《生查子·独游雨岩》,是他少有的“唯美”作品之一:

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

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

高歌谁和余?空谷清音起。

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

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

“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人在溪边行走,溪水清澈见底,映照出他的身影;蓝天也倒映在清溪之中,仿佛天在清澈的溪水底。

“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蓝天上有飘动的白云,而溪上也有白云。人行走在溪边,仿佛置身于飘动的白云之中。

“高歌谁和余?空谷清音起。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词人放声高歌,询问谁来应和他,空旷的山谷中传来清脆的声音。这声音既不是鬼怪,也不是神仙,原来是桃花旁的流水声。

这首词,“唯美”的句子随处可见。“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宋代词人白玉蟾曾写过,“俯仰两青天”,就是这个意思。“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天上白云飘飘,溪上也是白云飘飘,溪底还是白云飘飘,这不是仙境是什么?还有,“一曲桃花水”,“桃花流水”的故事,在这样却以听觉效果来呈现,是不是有一种别样?

就问你,唯美不唯美?

6. 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徐昌图

这首五代词人徐昌图的《临江仙》,清人贺裳的评价是,“结句不言愁而愁自见”,诚如斯言。但何止是结尾两句是“不言愁而愁自见”,整首诗中,有很多句子都是“不言愁而愁自见”: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常恨飘蓬。

回头烟柳渐重重,

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

酒醒人静奈愁浓,

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

“回头烟柳渐重重”,所谓“烟柳渐重重”,不正代表了词人的愁绪和迷茫的心情。

“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中的,“孤雁远”,“寒日”,暗示了词人独孤,浪迹天涯和一颗凄凉的心。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这句,被后来的大词人柳三变升华了一下,变成了,“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下子就成名句了。这句中的“月朦胧”,不就是“残月”嘛,而后面的“轻浪五更风”,不就是指“晓风”嘛。

其实,这句也是很不错的,你品,你细品。

“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蜡烛残尽孤枕难眠,刚刚一入梦,就被五更时轻风吹来激起点点浪花所惊醒了。

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一句,“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残灯孤枕”,就不用说了;而“五更风”,指黎明前的寒风。而“轻浪”拍船,象征了词人漂泊不定的生涯。

真的是“不言愁而愁自见”!

7. 明月不知君已去,夜深还照读书窗,刘子翚

写“怀人”的诗词很多,但从来没有像这首宋代词人刘子翚的《绝句送巨山二首·其一》这样,不经意的看了一眼,就让人难忘,然后反复品味,越品越有味。它不像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和大苏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那样神奇,但值得细品:

二年寄迹闽山寺,一笑翻然向浙江。

明月不知君已去,夜深还照读书窗。

明月不知君已去,夜深还照读书窗

“二年寄迹闽山寺,一笑翻然向浙江”,这句是介绍朋友分别而去的背景。所谓“一笑翻然向浙江”,看似是在表现朋友的洒脱,其实是在展现诗人的不舍。

所以,这句,“一笑翻然向浙江”,也需要细品。

“明月不知君已去,夜深还照读书窗”,天上的明月,它还不知道朋友啊,你已经离去。在这个夜深人静的时间里,它依然照进你读书的书房窗户上。

一句,“明月不知君已去,夜深还照读书窗”,就更值得细品了。明月固然是不知道你的离开,还傻傻的照在你的读书窗上。但人呢?难道人也不知道你的离去吗?非也,肯定是知道的,那人为什么还要来你的读书窗呢?

当然是因为诗人对朋友深深的思念,导致他不自觉的来到了朋友的读书窗前,以睹物思人。

可能是诗人太过思念了吧,傻傻的幻想朋友还在读书窗前吧?这真的太值得细品了,每一次品读,都有不同的回味!

8. 佳人怨我。不寄江南春一朵,刘辰翁

这首宋代词人刘辰翁的《减字木兰花 其三 有感》,写得非常有意思,甚至是带了一定的戏谑,而且是宋词中少有的幽默词。但却是笑中带泪,笑着笑着就让人哭了。非常值得品读:

东风似客。醉里落花南又北。

客似东风。携手斜阳一笑中。

佳人怨我。不寄江南春一朵。

我怨佳人。憔悴江南不似春。

佳人怨我。不寄江南春一朵

“东风似客。醉里落花南又北”,春风如同游子一样,来去匆匆。在一场大醉中,在南方经历了花落,然后又在北方再次经历花落。

“客似东风。携手斜阳一笑中”,而游子也像东风一样,来去无踪。刚刚还在和妻子在斜阳中携手,互相一笑,现在却天各一方。

“佳人怨我。不寄江南春一朵”,“江南春一朵”,指梅花,典故出自南北朝诗人陆凯的“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所谓“不寄江南春一朵”,其实是说不想念我的意思。

“我怨佳人。憔悴江南不似春”,我在江南独自憔悴,这里的春天,对我来说,没有有点春天的意思。当然了,我的憔悴,是因思念你而起。

一句,“佳人怨我。不寄江南春一朵。我怨佳人。憔悴江南不似春”,妻子在埋怨我,不知道思念我。而我只能反过来埋怨她,不知道我因思念而憔悴,已经大病一场了,无力表达我对你的思念了。

9.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陈与义

这首宋代诗人陈与义的《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就更值得细品了。第一次品味它,觉得它充满了人生的沧桑,那些知心旧游,都已经零落了;第二次品读它,又觉得它充满了历史的沧桑,那些家国往事,都在“渔唱”中: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表达了诗人对旧游,对朋友的赞美之情,都是英雄豪杰啊!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我们在一起,心心相印。那个时候,我们在杏花稀疏的影子里,一起吹起长笛,直到天明。

无用多言,笛声就表达了我们的心声!

同样是写友谊,宋代诗人黄庭坚的名句是,“桃李春风一杯酒”,虽然是那么的美好,但多少给人一种“酒肉朋友”的感觉。但一句,“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还有比这更知心的朋友吗?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古往今来多少历史事迹转瞬即逝,只有把它们编成歌的渔夫,还在那半夜里低声吟唱。

虽然明代词人杨慎的同样是《临江仙》的句子,“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更有名,但它们的寓意是一样的,而且杨慎是引用了陈与义的句子而做了一定的升华。

10. 檐雨为谁凝咽,林花似我飘零,陈克

说起游子浪迹天涯的诗词,那首元曲大家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最为经典。而这首宋代词人陈克的《临江仙·其一》,对游子肠断的渲染,不在其下:

枕帐依依残梦,斋房忽忽馀酲。

薄衣团扇绕阶行。

曲阑幽树,看得绿成阴。

檐雨为谁凝咽,林花似我飘零。

微吟休作断肠声。

流莺百啭,解道此时情。

檐雨为谁凝咽,林花似我飘零

“枕帐依依残梦,斋房忽忽馀酲”,词人从梦中醒来,枕边还留有淡淡的回忆,仿佛梦境仍在延续。这时候,词人在书房里,还带着昨夜饮酒后的微醺,精神恍惚。

所谓“残梦”,当然是“思乡”的残梦;而“馀酲”,则是因为“思乡”而大醉后的情形。

“檐雨为谁凝咽,林花似我飘零”,屋檐上的雨滴滴答答,似乎是在为谁而哽咽。树林中的花朵随风飘落,如同词人自己的漂泊不定。

毫无疑问,这里的“为谁”,当然是为词人。

“微吟休作断肠声”,词人告诫自己,不要像个小儿女。可以轻声吟咏,但不要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

毫无疑问,词人是在强忍悲痛,但这却更让人心痛。

0 阅读:15
快乐鉴骚词

快乐鉴骚词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