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投降不属于我军
我们从来就习惯于听到或者看到关于我们人民军队勇敢杀敌、宁死不屈,战斗到最后一个人,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英勇故事。
1941年9月,日伪军围剿八路军根据地狼牙山地区。八路军6班班长马宝玉为首的共5人奉命掩护全连撤退。他们利用熟悉的有利地形,击毙、打伤鬼子和伪军90余人。为了迷惑敌人,他们边打边撤,将敌人引向狼牙山顶绝路。子弹打光后,用石块继续打击日伪军,一直战斗到黄昏。敌人步步逼近,五名战士已经能够看得到鬼子狰狞的面容、听得到鬼子“八嘎呀路”的嚎叫。战士们横眉冷对敌人的诱降,砸毁枪支,宁死不降,纵身跳下数十丈深的悬崖。
——这是“狼牙山五壮士”,最高“官阶”只是班长的5名普通八路军战士。
1938年10月抗日战争时期,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地区,为了部队主力能够迅速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以东北抗日联军指导员冷云为首的共8名女战士,主动吸引敌人火力,逐步把日本鬼子和伪军引诱到乌斯浑河边,与敌人展开激战,但却被敌军围困在河边。在背水战至弹尽的情况下,她们面对日伪军逼降,誓死不屈,把武器抛进河中,视死如归,八人挽臂涉入乌斯浑河深处,壮烈殉国。
——这是“八女投江”,年纪最大者才23岁,都是风华正茂的女战士。
投降不属于我们人民军队,然而,在不太遥远的过去,也的确发生过令人痛心甚至羞耻的完全相反的故事。
2,沉痛的反面故事
1979年2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遵照中央军委的命令,展开对越自卫反击战。仅仅用了20多天,我军就实现了惩罚越南霸权主义的目的,开始逐步撤回。但是,越军不甘心已经遭受的失败,千方百计对我军的撤退设置障碍,企图像牛皮糖一样粘住我军,然后伺机偷袭,占一些便宜,找回一些颜面。
在此种形势之下,人民解放军50军主动请战,再次出境,意在掩护兄弟部队顺利撤回国内。实际上,在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后,50军是最早入越作战的部队之一,并且战绩显赫。
其中的150师的448团随大部队,再次进入越南,为了掩护其它部队撤退而对越军作战。前阶段取得不少战果,然而,后续发生了一连串的悲剧。
第1阶段:掩护兄弟部队,凯歌高奏
解放军448团,再一次投入战场后连续作战,一路凯歌,进击数千米,摧毁了敌方几十处火力点,以排山倒海之势3天攻克敌方4个阵地,接连胜利,越战越勇, 士气高涨。
3月10日晚,448团接到命令停止进攻,准备沿原路返回,沿公路入境回国。战士们立即开始收拾物资装备,原地待命。但是,一直到次日凌晨也没有收到确定撤退的命令。
3月11日早上6点,448团接到命令,在原阵地再守一天,然后向北清剿残敌,伺机搜剿应该运回国内的物资,再走小路回撤到国内。上级的意图是,448团在越南战场的锻炼还不够,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机会,不可太轻松地沿公路撤回。再说,过去越方骗取了我国太多的物资,我军应该趁这机会,拿回本来就属于我们自己的财产。
然而这条小路处于峡谷中,448团指战员深知,道路不清、敌情不明,若有敌军埋伏则我军必定遭受损失。但是战场上容不得絮絮叨叨的详细说明和解释,军令如山,必须执行。
第2阶段:回撤途中遇袭,损失惨重
3月12日清晨开始按上级命令回撤。方案是:第一梯队,以2营为主力,作为部队回撤的前卫;第二梯队,是团指挥部率领的1营和3营随后跟进。
早上9点左右,前进中的第一梯队遭到了越军的伏击,事先非常担忧的事情不幸被猜中。戴着绿色头盔、穿着绿色军服的越军,手里握着可能是中国支援的冲锋枪,瞪着冷酷的眼睛,黝黑的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依仗着事先在山腰上选好的优越地形,居高临下,他们向处于开阔地带、无处隐蔽的我军指战员疯狂扫射。
我军战士即使如此,也原地卧倒奋勇还击,击毙了五六个露出脑袋向我军猖狂呼喊的越军。但是我方实在是处于地理位置的弱势,敌人火力点相互交叉,火力网密不透风,我们很多战士都当场不幸中弹牺牲,血染农田。
448团团长在部队遭遇伏击后,既对信息混乱造成的已有局面感到恼火,也对战士的牺牲感到痛心,但是他知道自己必须克制不良情绪,冷静沉着指挥。他面临的任务,第一是避免全团被敌人包围,第二是尽可能营救已经陷入重围的战友,第三是伺机消灭敌人、摆脱敌人,率领全团撤回国内。
部队遇袭后,团长第一时间向师部报告了紧急敌情,请求撤回公路;师指挥部第一时间下达坚守命令并告知将调附近的449团与450团接应。获悉很快有援军,448团指战员信心大增,期待着救出战友,痛杀越军,为牺牲的烈士报仇。
但是,非常意外的是,最终正式命令是要求448团入夜后自行突围,沿原定回撤计划撤离。即,既没有援军,也不可撤到公路。这个命令还是因为不了解战场实际情况,还是为了表面漂亮的所谓的战绩。
最开始遇袭的第一梯队,因为既缺少地形资料,更没有敌情动向信息,所以在敌军的埋伏圈里没法组织起强有力的反击。虽然部队已经失去指挥,也没等来外援,但战士们还是坚持英勇战斗。虽然伤亡很大,但也有冲出包围圈的战士,各自为战,在树林中凭着顽强的意志,向着祖国的方向一步一步艰难前进,最终成功回国。
第3阶段:穿插小队失败,团部突围
即使448团团长完全不能理解上级的命令,但他还是要执行军令,即,要凭借448团自己的力量,尽可能解救受困的战友,并且把部队撤回国内。
448团的方案是:组织两支穿插小队,攻占左侧山地,然后448团大部队与之配合,尽可能解救被困的第二梯队残余部队,集结后再沿北前进,回撤国内。
晚上10点左右开始行动,穿插小队刚接近左侧敌军阵地,就被敌军发现——越军知道我方指战员还在他们附近的战场上隐蔽,所以即使半夜他们也不会瞌睡。双方随后发生了猛烈的交火。此时,第二梯队散开部队,利用黑夜的掩护,更重要的是,穿插小队吸引了敌军的注意力,所以第二梯队有机会冲过敌军埋伏的开阔地,突出重围。两天后遇到了41军的接应,顺利回撤。
穿插小队由于遇到敌人的强力阻击,无奈之下就近冲上了山头,希望占领有利地形。但是,我军其中一部分战士被包围在山顶,四周是陌生的更高的山头,山上是以逸待劳的敌军。战士们饥饿与伤病交加,内无足够弹药和兵力,外无援军,在这样困难和绝望情况下,有些战士被俘,有些战士悲壮地跳崖而牺牲。
第4阶段:1连8连驰援被围,全部被俘
在第一梯队遭遇埋伏后,由于上级不同意派其它部队来解围,所以448团只能够派出第二梯队中的1连和8连前去救援。然而遗憾的是,这两个连兵力实在不足,它不仅没有解救敌军包围圈之中的第一梯队,反而自身也陷入敌军的伏击。
这1连和8连指战员在山上被围困了7天7夜,此时我国的自卫反击战已经宣告结束,原则上停止了战斗,所以这两个连肯定是等不到援军。在非常特殊的艰难困苦之下,失去了战斗力,集体下山而被俘。
至此,448团的军事行动彻底结束。
3,遗憾结局与教训
根据战后统计,448团被俘218人,失踪和阵亡332人。触目惊心,这两个残酷的数字让人伤心!
我军指战员在战场上几乎都是勇敢顽强、坚持战斗,但是遭受如此大的损失,究其主要原因:
第1条:50军驻150师的军工作组不了解战场实况,偏向于过分乐观,不考虑448团有很多新兵,缺少战斗经验,而是坚持要求448团回撤时走小路,顺便消灭残敌,并且缴获物资。这把448团引向危险的境地。
第2条:在448团遭遇伏击之后,军工作组不同意其它部队救援,而要求448团自行突围。这使448团失去获救的可能性。
第3条:当448团派出的2个连兵力也陷入敌军埋伏之后,军工作组没有安排或者没有争取到援军去救援。
所以,这个工作组好大喜功、自以为是的工作作风造成了448团巨大的损失。实在不可原谅!战后,50军驻150师工作组的一位副军长被撤职,降为正师级;一位副政委被党内警告;另一位副军长降职调离。
448团的基层指挥员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1连和8连去救助受困的第一梯队战友而自身也深陷包围,处于极大的艰困之中,这当然应该获得理解和同情。但是,1连连长与8连指导员召开支委会后,决定带领被围人员集体下山,主动被俘。我们只知道党支部是战斗堡垒,但这个支部是什么?这些军官、指挥员在干什么?不可原谅!
这个8连指导员,是这个可耻行动的主导者之一。他先是装神弄鬼,以梦诱导,说他梦到了神的提示:“知难而进,死;知难而退,生。”然后又说要听大家的意见。所以,他本身就是意志薄弱者。后来,他回国后被军事法庭判了有期徒刑。
1连连长也被判刑,刑满释放后,有人问他当时为何这么做,他叹息后只回答了四个字:“无奈之举”。
我们理解,那种艰难的条件下确实有很多无奈,也有可能这些指挥员这样做是为了保全年轻战士的性命。然而,作为人民解放军军人,作为指挥官,他没有权利向敌人屈服。
被俘人员回国后,在军事法庭审讯期间,他们各有想法和说法:
有人不承认是自己的失败,始终认为这次失败是上级指挥出错,自己被俘也是被迫无奈——这种想法基本正确,我们可以理解。
有一位排长多次唉声叹气,说“弟弟做了英雄,哥哥却做了狗熊”——他弟弟战前也是当排长,而在战时立功,火线上受到提拔成了连长。
也有人说被越军围困,连续几天没吃没喝,头晕眼花,没法打仗了——对普通人来说,这个可以理解,但对人民解放军战士,他的说法显然“标准”太低了。
如果说448团战场上失利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上级指挥混乱、自身缺少训练,那么,在被俘后,某些指战员的不良表现则全部应该由他们自己负责。首先,原来的指挥员没有起到核心作用,造成没有组织,没有反抗力量。其次,对重伤战友没有照顾,致使他最终死亡。还有,联合国红十字会的官员来访时,没人站出来反映情况争取应有权利。
即使在如此艰苦卓绝、毫无外援的情况下,448团也有很多英勇无畏的战士。8连副连长王立新,他带领的43人有41人壮烈牺牲,战士无一人投降,只有两位战士因为重伤而被俘。副连长王立新自己壮烈牺牲在战场。
8连那两名重伤被俘后归国的战士,不仅恢复了军籍,还都被授予二等功;而王立新烈士更是被授予了一等功。让我们记住这些英雄的名字吧!
了了真人
战死沙场马革裹尸,军人的天职!伤重被俘情有可原,主动投降岂有此理,更何谈同情?
阿里山
对一个民族来说,最不能原谅的就是变节投降,特别是被国家“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军人,在战场上投降,本身就是对国家民族最大的背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