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韩国的报纸《先驱经济》发文称,韩国化妆品在中国市场的份额越来越低,但是中国人仍然喜爱韩国货,他们的喜爱的韩国产品,从韩国化妆品变成了食品。代表韩国K文化的泡面、零食在中国属于高端食品,三养、农心、好丽友等品牌抓住了中国人的胃口。
《先驱经济》在韩国报刊业,只能算中等段位,不属于主流大报纸,不过在经济、社会相关领域的报道和分析,在韩国是有认可度的。
也就是说,《先驱经济》算是比较有中肯的,那么它说的韩妆和韩国食品,是个什么情况呢?

韩国的化妆品,在中国成于韩剧,败于急功近利。
上世纪70年代,韩国把化妆品家庭作坊,引导走品牌的路子。
80年代,韩国承接美国的制造业转移,工业产品包括化妆品的质量和产量双双大涨。
90年代,具备产能的韩国化妆品开始走向海外,一直不温不火。
2000年开始,韩剧形成的韩流,把化妆品带火了,韩国开始以国家力量支持韩国化妆品。
那时候,一两百集的韩剧,很多人一集都不能落下。
在韩流的带动下,韩国化妆品一度占据亚洲化妆品的1/2以上,在全球也拿下了1/5的市场份额。

但是,结果不会陪任何一个投机取巧的人演戏。
韩国化妆品,存在两个比较大的问题,一是轻研发重营销,二是依赖单品爆品。
轻研发重营销,耐不住时间;依赖单品爆品,看天吃饭。
从2017年开始,韩国化妆品的质量问题就频频发生。

各个品牌的研发投入,比如欧莱雅是营收的2.8%-3.5%,韩国的爱茉莉是1.4%-2.2%,LG仅有0.2%-0.3%,本来营收就没有欧莱雅多,研发投入还差这么多,那么产品更新和产品质量方面,犯错就难免了。
国际化妆品品牌,出一款新品,研发周期一般是一年,而韩国化妆品只需要4个月。
研发费用还少,新产品怎么能出的这么快呢?为什么呢?
这就是韩国化妆品的营销方法了。
法国、美国的化妆品品牌,都是有多个拳头产品的,质量稳定,品牌认可度高。
现在回头看韩妆,是包装好看,设计好玩,价钱便宜!

曾经,有空就去韩妆听化妆技巧,如今回头看,原来技巧是技巧,产品是产品。
韩国化妆品则是追求爆品,爆一个大单品,就赚了。没有爆,继续出新品。韩剧也纷纷植入各种韩妆产品。
韩国仍然把希望都寄托在韩国K文化,让K文化把韩国产品带到全世界。
产品靠的是质量和科技创新,营销手法只能帮产品短期出圈。

2018年,菲诗小铺退出中国市场;2020年3月,赫妍开始撤柜;2021年,伊蒂之屋关店。
2023年,不舍得退出中国市场的伊蒂之屋,再回中国市场,砸下重金,仅仅拿到1.1%的市场。
这时候,中国的化妆品品牌,年销售过亿的已经有243个品牌,珀莱雅22.19亿,把国外品牌都抛开了。
而且,连中国的老牌国货,都忽然之间,重新入了国人的视线,比如蜂花、郁美净、上海药皂、百雀羚等,销量是几十倍的涨。

但是让韩妆没想到的是,在亚洲,面对中国化妆品,它已经是四面楚歌。
我国海关公布了2023年中国化妆品、洗护用品出口额,为458亿,增22.8%。
尤其是韩流影响大的东南亚,涨超53.8%,东南亚可以使韩国化妆品主要投入地区。
在日本市场,根据日本进口化妆品协会的数据,2023年,中国彩妆进口额超过了韩国。
中国品牌在日本市场,已经不再列入“其他”,而是跟日本、法国、美国、韩国品牌正面竞争。
韩国化妆品在欧洲,做不过法国,在北美市场,韩国品牌第4,再往上走,压力很大,但也不得不走。
不过,让韩国宽心的是,印度市场,韩国化妆品还比较轻松,印度本土的化妆品还是小作坊阶段,面临的对手只有联合利华、欧莱雅和雅诗兰黛。

韩国市场
韩国自己的本土市场呢?曾经,我们读过很多韩国人支持本国产品的内容。韩国人曾经也是这么做的,以至于韩国化妆品一度占韩国70%以上的份额。
2010年,韩国爱茉莉占韩国34%的市场芬恩,LG生活占10%,韩国还有几百家化妆品品牌,占31%的市场份额,一共75%。
韩国品牌守住了本土市场吗?没有。
2023年,韩国品牌护肤占韩国40%份额,彩妆占25%的份额,加上相关产品,韩国品牌市场份额接近40%。剩下的主要是法国、美国品牌,中国品牌占小部分份额。
但是让韩国人意外的是,步入2024年以后,韩国进口中国化妆品成倍增加。韩国贸易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韩国进口中国眼影涨了187%,粉饼涨了135%,面膜涨了170%。

央视报道
经济形势好的时候,韩国还可以矫情中国制造不好。但是如今的韩国,白菜都不敢说“白菜价”,衣食住行,都在被中国产品平替。
在化妆品行业,中国市场和美国市场,是全球前二的化妆品消费国。弃了中国市场,开发北美市场,亚洲市场也不稳,回头一看,家还被端了。
这个数据让韩国为之一惊,因为韩国美妆在中国的市场份额,正在被中国国货蚕食。
中国和美国,是全球前两大化妆品消费国。韩国要是丢了中国这个大市场,去开发其他地区的市场,就有点得不偿失了。
韩国的化妆品困境,是定位跟中国化妆品品牌重叠,因为韩妆冲高的愿望,一直没有实现。

对于很多买了韩妆的女孩子来说,用起来,产品不满意,扔掉呢,又怪可惜的。先用着吧,用完了再换。
再换,那就不是韩国化妆品了。
泡面是韩国食品仅剩的骄傲发现没有?韩国媒体特别热衷于报道韩国泡面的出口情况。
放在之前,韩国推崇的是韩国泡菜,但是韩国泡菜原料,以及泡菜成品,超过9成来自中国,这个消息经过互联网曝光之后,韩国也不好意思再拿泡菜说事了。
可以发现,韩剧此前吃烤肉的场景居多,如今吃泡面的场景增多了。这其实是韩国方便面企业的植入。

10月23日,韩国媒体《先驱经济》发表文章称,中国消费者喜爱的韩国产品已经从化妆品转向了食品。
韩国调查机构负责人表示,韩国食品在中国,有一个很稳定的高端市场。韩国文化不仅影响他们对时尚的选择,也影响了这些群体的食品偏好。
韩国的方便面,在中国属于高端食品,单价往往是中国品牌的数倍。还有韩国炒年糕、热狗、冷冻紫菜包饭、方便米饭,是很多中国人的心头所爱。
韩国农业食品和农村事务部的数据显示,2024年1-9月,韩国农业食品出口73.08亿美元,同比涨8.3%,其中对中国出口食品达到了11亿美元,同比涨5.2%。
韩国食品出口的增量,主要是方便面,1-9月,韩国方便面出口达到了9.038亿美元,涨了29.6%。增量主要在欧洲地区,达到了1.53亿美元,涨了49.8%。
这些一度只在亚洲受欢迎,美西方认为不健康的食品,认为它是油炸食品,盐和添加剂过多。
在现实面前,欧洲也低下了头。
在中国的方便面市场,韩国品牌一直在“其他”之列。尽管中国市场,一直是韩国最大的海外市场。
2023年,我国年产值2000万以上的方便面企业,有109家,产值达到787.18亿,整个方便面行业的产值,约为1584.3亿元。
通过海关数据可以查到,2023年全年,我国从韩国进口了“即食和快速面条”,共计1513974102元,也就是说15.14亿,这里不仅仅包含普通方便面,还有速食面,非油炸面条等。

韩国方便面占比我国方便面的0.96%。而我国方便面的主要份额在以下几个品牌:
康师傅,45%统一,16%白象,12%今麦郎,10%日清,4%如果说在中国,高端方便面市场,依然是这几个品牌把持,要区分个高低,日清在品牌上面地位更高一点,也只是杯面这个更加细分的市场。
韩国方便面,在中国市场,高不成低不就的,既没有口碑,又没有市场。
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局面呢?
韩国三养在中国没有工厂,尽管农心在沈阳、上海、青岛建了工厂,产能主要在韩国本土。日清在中国至少有5家工厂。

要知道,韩国可是粮食净进口国,每年粮食进口都要百亿美元。
尤其是小麦,自给率只有0.8%,全球倒数十名之列。
面粉进口对中国的依赖度是60.1%。
其他配料中所用的大米,对中国进口依赖度77.1%,大豆对中国依赖度25.4%。还有玉米,进口增量几乎都来自中国。
在这样的粮食结构之下,韩国所谓的方便面出口,分明就是加工贸易嘛!

韩国的造船业,已经扛不住了,汽车制造业利润大幅下滑,下一步就是市场份额的下滑,半导体行业也不乐观。支柱产业几乎都撑不住了。
西方的通胀尽管在降,但是经济几乎停滞,也不得不过苦日子啃方便面了。
一些欧洲人可能没想到,以前被自己嗤之以鼻的方便面,竟然这么香。
作为把泡面当正餐吃,韩剧不停植入泡面场景,韩国吃播一顿直播吃泡面的韩国,韩国K文化的吸引力,已经被看穿,吸引力远不如从前。
根据国际调查机构Frost & Sullivan的报告,韩国的化妆品在中国的销量将会继续下降,中国产品比韩国产品更有竞争力。
而韩国调查机构,所谓韩国方便面在中国是高端食物的说法,不过是自欺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