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太阳系,人类都飞不出去,那银河系的全景图又是怎么来的?

星球上的科学啊 2025-02-04 22:18:45

如果你也喜欢观察星空,那么在没有光污染的情况下,一定看到过一条横跨天空的乳白色光带,这就是银河。银河系是地球所在的星系,它是由大量的恒星、行星、星云以及各种星际物质组成,据估计里面包含着约1000亿到4000亿颗恒星,我们的太阳就是其中之一。

目前人类发射过的,距离地球最遥远的探测器,是美国在1977 年发射的旅行者一号,如今它已经在太空中飞行了 47 年,想要真正离开太阳系,至少还需要上万年。连小小的太阳系,人类都飞不出去,那直径10万光年的银河系全景图,科学家是如何绘制出来的?难道是凭空想象吗?

笨办法:数星星,量距离,算轨迹。

18世纪,英国的威廉·赫歇尔曾造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反射望远镜,口径达1.22米,镜筒长12米。赫歇尔通过这个望远镜,对银河系的恒星进行了1083次的观测,共计数117600颗恒星,通过观测星星,他首次确认银河系是一个扁平状的圆盘结构。随后又在其他众多天文学家持续观测下,人们终于确定银河系是螺旋状星系,并且有四条主要旋臂。

早期的观测阶段,天文学家只能利用光学望远镜、以及其他设备来数星星,一颗一颗数,或将天空划分区域,一块一块的数,离得近的就用视差法来测量距离,离得远的就用造父变星法,造父变星是一类星星,它们的亮度会有规律的变亮变暗,且亮度变化周期和实际亮度存在固定关系,所以根据它们的亮度就可以推测出距离。

另外,利用多普勒效应,通过测量天体光谱的红移或蓝移程度,可以确定其运动速度。当天体远离地球时,其发出的光的波长会被拉长,频率降低,光谱线向红色端移动,这就是红移现象。当天体靠近地球时,光的波长被压缩,频率升高,光谱线向蓝色端移动,即蓝移。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确定恒星是如何运动的。

根据恒星的运动规律推测银河系质量的分布情况,因为质量分布影响着恒星的运动轨迹。比如,靠近银河系中心的恒星运动速度更快,由此可以推断出银河系中心有质量密集区,也就是核球部分,最后结合观测数据,人类逐步绘制出了银河系的初始结构图。

银河系“盲区”的绘制。

但这个结构图并不完整,这些只是银河系中我们能看到的部分。在银河系中,一些遥远的天体发出的电磁波会被银河系内的星际尘埃吸收或散射,造成光度减弱,这就是“星际消光”现象,如此一来。

便导致如果仅通过光学望远镜,就很难完全观测到银河系的中心和更远处的地方,可见光望远镜在银河系面前近乎“半盲”。不过人类对银河系的探索并没有就此止步,直到1931年,美国无线电工程师卡尔·央斯基首次发现了银河系的射电辐射,射电波和红外线波段能够穿透星际尘埃云,因此成为了研究银河系的重要手段。

射电望远镜可以发现一种特殊的信号---中性氢原子发出的信号。银河系中有大量的中性氢原子,它们会发射21厘米(1420MHz)的射电谱线,这种谱线可以穿透星际尘埃。通过射电望远镜,科学家们开始能够清晰地看到银河系内深处的恒星和气体分布,逐渐破解了银河的盲区。

绘制全景图。

有了这些观测数据后,还需要经过一系列严谨精细的操作。在数学建模阶段,先建立出一个三维坐标系统,依据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和开普勒定律等,构建出质量分布模型。同时也要建立出引力相互作用模型,模拟天体在引力作用下的运动与分布情况。

随后便进入计算机模拟阶段,将观测到的大量数据比如恒星的位置、距离、速度等输入计算机,超级计算机不断地对模型进行数值计算,模拟银河系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调整参数,使得模拟结果与观测到的银河系完美契合,最终将模拟结果以图像、动画等可视化的方式生成银河系的全景图。

说到这里我们就发现,我们所看到的银河系鸟瞰图,都是科学家们基于大量的观测数据,以及星系规律而绘制的,即使目前我们人类还无法飞出太阳系,但这与实际情况也不会差太多。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我们也许会绘制出更准确、更加详细的银河系鸟瞰图。

0 阅读:42
星球上的科学啊

星球上的科学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