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国军飞行员驾百万战机回大陆,获65万奖金,次年娶空姐为妻

茅舍品史 2023-09-06 22:26:17

1981年,一架写着“中正”二字的银色战斗机,跨越台湾海峡飞向大陆,当我军准备发射防空导弹时,却发现这架飞机开始晃动自己的机翼!

驾驶这架飞机的人名叫黄植诚,是台湾地区的“空军少校”,是国民党“空军”中的佼佼者。

1952年黄植诚在台湾出生,祖籍广东,他的父亲曾经是国民党空军高官,后跟随国民党迁至台湾。父亲去世时,黄植诚还小,凭着残存的印象,他记得父亲总是提起大陆如何如何。

母亲含辛茹苦照顾家里一群孩子长大,孩子们也很争气,长大后都成为“空军”的中流砥柱。一有闲功夫,母亲就向海峡对岸望去,想念着大陆的亲人。

从此,海峡对岸就成了黄植诚又敬畏又好奇的地方。

但是,当时的两岸关系非常紧张,无论是岛内官方还是民众里都有亲日亲美分子,黄值诚每每听到他们发表仇视大陆的言论,心中都会愤愤不平,甚至还会与他们爆发冲突。

这些事情对黄植诚心理伤害很大,他开始心不在焉,闷闷不乐起来。

一日,黄植诚在机场指导“士兵”进行飞行训练时,得知了一条信息:国民党败退台湾后,大陆曾多次发表声明,表示如果有国民党“空军”向祖国大陆投诚,祖国不仅会提供方便,还有鼓励政策。

黄植诚看到这条消息后,汗毛直立,十分激动,一个计划正在他心中慢慢筹划......

1981年,黄植诚负责台湾方面“空军”飞行员考核工作,有了极大的自主权,他开始挑选飞机,计算起到大陆的油量来。

有意思的是,台湾当局为防止“空军叛逃”,每次给飞机的油量都不多。而这次黄植诚特意挑选了F-5F战斗机,这架写着“中正”二字新式战斗机,黄植诚有权决定可以加多少油。

万事俱备,现在最大障碍就是,作为考核官,他不能一个人驾驶飞机,必须要带一个学员。他在一众学员中挑选一个既听话又不会“叛逃”的菜鸟——许秋麟。

8月8号这天,他让许秋麟坐在副驾,黄植诚说:“我今天亲自示范给你看,作为新式战机,会有意外情况发生,记得检查降落伞设备等逃生设备。”

听话的许秋麟没有怀疑,反而认为黄植诚是一位非常负责的考核教官。

“起飞!飞行高度300!”黄植诚对许秋麟进行教学。“阿麟,请你操控,盖住暗舱罩,我教你一个特技,你看好了。”

许秋麟照做了,趁他不注意,黄植诚关掉了无线电,切断了飞机与台湾的联系,同时从五千米高空急速俯冲,接着又贴近海平面急速飞过,成功避开了台湾方面的雷达。

许秋麟大呼过瘾,渐渐地他意识到不对劲,此时战机离台湾越来越远:“教......教官,咱这是去哪啊?”

“去大陆,你要不要一起。”黄植诚平静的向许秋麟说出了自己的计划。许秋麟懵了,哭着说:“我不去,我的家人都在台湾,我不去啊!”

黄植诚早有预料,对许秋麟说:“现在飞行高度允许跳伞,前面有个岛屿,还属于台湾管辖,你跳伞吧,拿着我的‘叛逃’事迹,去邀功吧。”

许秋麟想都没想就跳了下去,黄植诚松了一口气,快速穿过海峡中线往大陆福州方向飞去。此刻,福州方面接收到了台湾“敌机”的雷达讯号,空军司令员命令导弹待命。

进入大陆空域后,黄植诚打开无线电,与福州方面取得联系,并说明来意。虽然之前有过不少台湾“空军”回到祖国的先例,但空军不敢大意,要求黄植诚在空中做出特定动作后,再降落机场。

顺利降落后,黄植诚走下飞机,解放军领导为他举行了欢迎仪式。随后,黄植诚表示,要将F-5F战斗机交付给祖国大陆,用作研究。

要知道,当时F-5F战斗机的售价大约是550万美元/架,它装备了两台涡轮喷气发动机,翼尖有两枚“响尾蛇”空对空导弹,再加上其他一些先进装备,可见其价值非同一般。

同年10月,黄植诚抵达北京,受到了邓小平、邓颖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邓小平更是夸赞他:“你的爱国行动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福建军区更是为黄植诚举行了表彰大会,为他颁发了人民币65万元的奖金,同时鼓励他担任空军航校副校长。之后,黄植诚利用毕生所学为祖国培养出了许多成绩优异的空军飞行员。

反观台湾方面,除许秋麟这个菜鸟成为了少校外,“空军”的领导都受到了处分。

安顿好后,黄植诚来到母亲的老家成都,见到了三个姨妈,姨妈们见到黄植诚痛哭流涕,表达着对黄植诚母亲的思念之情。

黄植诚将得到的奖金分成了好几份,其中一部分捐赠给了父亲和母亲的家乡,用于为家乡的学子改善校舍,另一部分全捐给了“宋庆龄儿童基金会”。

回到大陆第二年,黄植诚又遇到了一位空姐,两人迅速坠入爱河,步入了婚姻殿堂,后来他们又有了一个女儿。

1995年,黄植诚由上校军衔晋升为空军少将。军休后,他又创办了学校和公司,继续为祖国培养空军人才,同时他还为两岸和平奔走呼吁,为两岸和平做出了突出贡献。

黄植诚始终认为,两岸人民同根同祖,走向统一是必然的局面。两岸统一,祖国富强必然是人心所向,也是历史潮流,谁也无法阻挡。

0 阅读:10

茅舍品史

简介:解读古今故事,品评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