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百万资金和一定的技术人才,餐饮数字化系统自研还是购买?

筷玩思维 2022-07-12 20:22:23

有百万资金和一定的技术人才,餐饮数字化系统自研还是购买? – 筷玩思维

温馨提示:本文约4763字,烧脑时间19分钟,筷玩思维记者陈富贵写于上海。

通过对餐饮数字化行业的基础调研和一定的了解,我们此前发布了《找合适的数字化友商比找到好老婆更难,餐企如何选数字化企业?》,文章发布后有餐饮人表示,时下有很多可选的第三方数字化解决方案,但行业缺乏的是真正契合餐饮企业现状及未来发展的深度解决方案,基于此痛点,有些餐饮企业倾向于自主研发适合自身的数字化产品。

从公开信息来看,在80年代后期,确实有餐饮企业因(认为)行业没有好的数字化解决方案而走上了重金自研的道路,即使以90年代作为起点,那么中国餐饮软件行业在今天也进入了而立之年,难道30年过去了,中国餐饮软件行业还在开发有瑕疵的产品?又或者说餐饮企业对于餐饮软件行业的认知还停留在过去?

我们对上述问题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为此,我们找了数位餐饮人来聊数字化系统采购的事儿,又找到一些多年前至今还在使用自研系统的“科技餐饮品牌”了解情况,我们还咨询了多家餐饮数字化企业以及餐饮数字化资深行业专家,基于此前的了解和本次的深入采访、研究,我们才得以窥见餐饮数字化行业的一些深度内容。

筷玩思维(www.kwthink.cn)本篇文章主要探讨餐饮企业和餐饮数字化行业之间的“痛点”,以餐饮企业自研数字化系统和第三方数字化企业的“碰撞”为逻辑主线,看看能否找到系列问题的答案:有些餐饮企业为什么要做自研的数字化方案?如果是基于一定的问题,那么自研能否解决之前预设的那些痛点?乃至于第三方餐饮数字化企业和餐饮企业自研,两者谁才是行业真正的解决方案?

谁对自研这个事儿感兴趣?

有些品牌在刚创立前后就有了成为巨头的远大理想,基于这样的远大理想,这些餐饮品牌有了深度资产化的想法,餐饮系统当然也包括其中,但种菜容易、开发系统难,或许只是恰好老板有几个懂技术的兄弟,大家手里又有点闲钱,开个会之后,团队就决定了自研餐饮数字化系统的远大目标。

有发展的远大理想、有技术人才、有一些闲钱,这看起来就是餐饮企业自研数字化系统的三大基础(只是之一,不是必然)。在数字化系统这个方向,据我们了解,有些品牌一起步就走了自研路线,有些品牌则是在发展到一定阶段才有了自研的想法。

但有自研想法的老板毕竟是少数,我们采访了三家连锁餐饮企业,他们均表示没有自研数字化系统的想法。有认为自研既费钱又费力,门槛极高;也有认为自己才几百家门店,现阶段还是更看重餐饮份内的事儿;还有老板指出:如果有上市的想法,自研系统很难通过IPO。

不过虽然大量的餐饮企业倾向于直接购买系统,但也有部分餐饮老板押注自研,他们认为自研系统的权限可以掌握在自己手里,而为什么要自研,痛点还是那几点:其一是信任问题,很难找到合适的友商;其二是专业问题,认为技术公司不懂餐饮;其三是需求问题,认为第三方企业不会答应自己的无底线要求。

但或许真正的问题是:自研真的可以彻底解决这些痛点吗?

有自研经验的餐饮人指出,餐饮和餐饮数字化都有一定的复杂性,找一个小技术团队来解决餐饮数字化,大多时候是行不通的。比如你以为自研会更省心,其实会面临更多的难题,包括资源、精力的分散等,数字化方案要自研还是直接购买,这是一个需要深度思考的问题。

自研还是购买?这不是一道简单的选择题

行业确实有从创立至今还在做数字化自研的餐饮品牌,另一方面,我们还看到一些餐饮品牌从早期自研再到近些年转向了第三方,比如九毛九集团、老娘舅、大董餐饮等。

坚守派认为,一些西方餐饮品牌通过自有的数字化系统,它们可以将餐饮公司的逻辑升级为餐饮科技公司,这于发展有利。但这个逻辑是否合理需要思考,中西方餐饮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中国餐饮人在发展思维上或许不应该一味跟着西方走,再者,要将餐饮公司升级为餐饮科技公司不一定非要重金自研。

我们也发现并不是所有西方巨头都有将一切资产化的心思,它们在市场化合作方面更为成熟,比如麦当劳的国际供应链并不做资产化,而是选择和老供应商深度合作,把专业的事儿交给专业的人;又比如微软在运营、财务、人力方面的数字化系统也是通过外采解决的。

买还是造?这不是一道简单的选择题,并不是看你有没有能力、想不想,而是要根据市场环境和自身发展重点来均衡的。餐饮企业要搞清楚自己最应该做什么、客户市场更在意什么、要把时间和资源花在哪里,这可能才是最重要的。

为什么要自研?把数据交出去不放心

比起数字化系统重不重要,有些做自研或者自己找外包公司做系统的餐饮人表示,100%可靠的合作伙伴很难找,而把数据交出去,这背后的风险太大了。

针对餐饮数字化解决方案的相关问题,我们咨询并采访了数位资深行业专家,特精选出以下对话内容。

Q:如何解决“信任”问题?

A:信任问题不是技术问题,而在技术上,第三方数字化企业在数据安全上其实更有优势,第三方有更安全的服务器、更大的带宽、更多且更多维的技术人才,对勒索病毒和网络安全方面都更有应对优势和经验,因为专业的数字化企业在基础安全方面投入更大、更重,比如光是技术人员就有1000多人,这是小团队不能比的。

除了技术保障之外,信任更多要看双方如何商业合作,比如是不是有一定的信用基础、是否遵守商业规则,包括甲乙双方之间如何沟通、是否有把各自的界限和底线说清楚等。信任问题要解决好,必然需要双方去深入了解和沟通。

Q:会不会出现技术“卡脖子”的风险?

A:这还是一个双方的信任问题,就单从第三方数字化企业的角度来说,卡脖子是不可能发生的,而且这不仅对数字化企业没有好处,更会损害数字化企业的商誉,甚至对于整个餐饮行业和数字化行业都是不利的(在技术壁垒方面,早在多年前,一些数字化公司就已经把软件代码开源出去了,甚至也支持餐饮企业的技术人员共同开发系统)。

餐饮公司不懂技术、技术公司不懂餐饮?自研能否打通这两大壁垒?

我们在对餐饮人进行访谈时发现,大多餐饮人经常只考虑技术公司不懂餐饮该怎么办,却基本没有思考过餐饮公司不懂技术会带来什么问题,更没有考虑过自研是否真的能解决餐饮技术问题。

Q:技术公司懂不懂餐饮?

A:餐饮数字化的核心不是技术人员懂不懂餐饮,且餐饮数字化这个事儿也并不是技术人员懂餐饮就能解决的,核心是双方如何沟通。比如餐饮人比较接地气,这就需要技术人员能将心沉到餐饮行业、融入到业务环境,需要跟餐饮老板们沟通到细节、沟通到具体的应用场景,然后把需求明确下来。

但同时,餐饮老板自己也要懂餐饮,更要理解一点点技术,要能把自己的数字化需求说清楚,理解技术需求背后的价值所在,只有双方深度沟通,各自把自己专业的事儿做好,双方共同去匹配一个适应品牌实际发展趋势的解决方案,这才是真正的餐饮(数字化)技术一体化。

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关注一个事实:许多头部的数字化服务企业在服务多业态、多管理模式、多规模的餐饮企业过程中,积累了大量“最佳实践”和相关需求,他们可能比大多数餐饮人都清楚餐饮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痛点,所以技术人不懂餐饮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伪命题。

总之,好的餐饮数字化方案是来服务餐饮业务场景和餐饮品牌的,核心是为了让餐饮品牌更好。如果不能明白这一点,即使餐饮老板找了一堆听话的技术人员做自研,那么最终做出来的方案可能也并不能真正解决餐饮品牌长远的发展问题。

Q:答应餐饮老板的无底线需求,这不是一件好事儿?

A:平等交流很重要,但要知道,大多新需求其实是伪需求,伪需求当然可以通过技术来实现,但这会浪费大量的技术资源和资金(比如“给太平洋加个盖”)。我们不排除自研团队会有一些技术大神,不过小团队自研会让他们的视角局限在品牌之下,他们可能没有足够的行业经验识别新需求的生命力及价值程度。

第三方数字化企业的先天优势是有大量的行业服务经验沉淀,比如之前A企业提出了一个新需求,但最终判定是伪需求,那么当B企业提出同样的技术设想,我们就可以提供技术咨询,让后来的企业不至于走弯路,还有一个问题是,一个新的解决方案通常需要企业内部配合,我们不仅要看到技术的价值,更要看到组织的匹配度,所以一个需求本身是一个点,但它背后其实是一个立体的面,需要深入去理解,而不是只看到需求本身。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伪需求?我们需要注意到,今天是一个持续变化的时代,我们不能用过去的眼光看当下,当然也不能用现在的眼光去看未来。

在一个快速发展的行业,我们不仅要看到过去和当下,更要先人一步看到未来

这是一个变化的时代,今天的餐饮业和十年前的餐饮业有“质”的差异,这种差异不是“量”可以堆积的,同样的,当下数字化企业的服务能力及水平也远高于往日。

Q:大多餐饮品牌的自研系统比较简洁,这对于品牌未来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A:技术部门如果是小团队,从长远来看,简单的架构难以支撑品牌未来的发展,这背后可能是早期或者长期技术资源不足的问题,也可能缺乏长期思维,技术储备跟不上变化。

比如近些年餐饮门店的业务持续在叠加,从美团到微信支付、抖音、各类直播等等,渠道越多,系统就越复杂,但功能方面无法一直做加法,还要看基础架构能否容纳。

还有前期可以跑不代表后期跑得动,如果把数字化当成资产,那更要考虑长远。就像你开始打地基留的上限太浅,那么后期加盖就是大问题,再者就是小团队的技术迭代会比较慢,前沿的东西会落后市场很多步。

后期跟不上是大问题,它会限制企业的未来,也就是这个原因让很多餐饮企业后来放弃自研转而选择第三方,第三方由于有基础架构优势和技术资源优势,这才可以实现技术领跑。

Q:有些餐饮企业对第三方数字化企业的认知还停留在十年前?

A:餐饮数字化行业在近十来年确实有一些大的变化,不仅是方案更成熟了,同时价格也降得很明显。过去主要是项目交付,一套软件可以用几十年,而且价格也比较贵,所以过去自研和购买是差不多的。

近些年主要是互联网SaaS模式,它需要数字化企业持续且快速迭代产品,而且较为注重产品的开发、产品的价值以及更讲究服务咨询等,综合来看,第三方数字化企业近十年已实现了价值方面的弯道超车。

结语

有餐饮人表示,今天做自研系统比以前更省事儿,过去是农夫式开山,什么事儿都要自己摸索,现在是借地耕田,因为行业有大量的技术沉淀,甚至还可以通过技术外包做自研。但问题在于:自研更省心了就意味着更应该自研吗?这值得餐饮企业深思。

据筷玩思维了解,第三方数字化服务商(如哗啦啦等企业)的餐饮数字化系统在覆盖全餐饮业态、全业务环节方面已经比较完善且较为成熟了,同时这些数字化巨头也有接到大量从自研转入第三方的服务案例。

相对自研需要数年以及数百万元起的投入,第三方数字化解决方案的价格更是降到了几百、几千元起。再者,第三方有千余技术人员的技术资源优势,可以做到将新客户的产品开发周期缩短到一周起,较为复杂的供应链解决方案的开发周期也控制在半年左右。

时至当下,行业依然有一定数量的优质自研系统,但弊端在于它们的体量并不大,解决方案也比较简单、简洁,我们也看到一些餐饮巨头原先从自研起步,最后因为发展原因选择了第三方。

关于餐饮数字化解决方案,自研更好还是独立的第三方更好?这并不是一道简单的选择题,它关乎企业的发展和未来,需要认真对待,或许在餐饮业的发展以及数字化解决方案的升级跃迁方面,它还需要餐饮企业与第三方数字化企业之间有更深入的共建。

0 阅读:15
筷玩思维

筷玩思维

全网坐拥300余万粉丝的餐饮产业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