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为何能成为一代伟人?在美国记者斯诺眼中,主席有4张王牌

慧言说个史 2024-06-30 03:54:10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毛主席为何能成为一代伟人?有什么秘诀可以探寻吗?

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曾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对自己所见所闻的毛主席给出了非常公正的评价。

总结下来发现,毛主席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靠的是手里的四张王牌!

那么,在斯诺的眼中,毛主席的四张王牌都是什么呢?

下面我们就来一一说明。

第一张王牌,是毛主席对中国历史的深刻了解,和博采众长的渊博知识。

毛主席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文科生”。他在上学时,“数理化”的成绩很一般,但是在“文史哲”三大科上,他的成绩却可以匹敌、甚至超越自己的老师。

之所以会如此,都是因为毛主席对于读书的热爱。

毛主席酷爱读书。从年轻时起,一直到生命中的最后几天,他几乎每天都会坚持读书。即使在长征路上,以及在陕北山区带着胡宗南兜圈子时,也没有停止过。

在斯诺的著作中,曾经说毛主席具有“知识分子”的素质,认为他读书时涉猎范围非常之广,政治、文学、哲学、历史均有涉猎。

有的时候,他会有一段时间不在公开场合露面,实际上就是弄到了一些新书,或者有了一些新的想法,正在一个比较安静的地方独自学习和研究。

斯诺特别指出,毛主席最喜欢看的书,就是历史类的书籍。

他在青年时代,从《水浒传》《隋唐演义》《三国演义》等小说入手,逐渐过渡到研读《资治通鉴》和《二十五史》。

整个中国的信史著作,毛主席几乎全都读过,而且都有着很深的研究。对于诸多历史人物的成败原因,他都能作出十分犀利而准确的分析。

而且,毛主席看历史,不是机械地看,而是能够分析出里边深层次的东西。他在和斯诺聊天时,曾说这些书上的故事都是说统治阶级的,涉及农民和底层百姓的很少。

由此可见,毛主席已经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对中国的史书进行了重新的解读。

对于哲学类书籍,毛主席始终以研究的态度来对待。斯诺在自己的书中表示,毛主席一向重视自己的采访,有时候为了多和自己聊几个小时,他甚至会取消一些会议。

但是有一次,当斯诺想和毛主席谈话的时候,却吃了一个“闭门羹”,主席要求改期再谈。原来,这是因为一个人送来几本哲学方面的新书,毛主席正在心无旁骛地研读呢。

更重要的是,毛主席对于哲学的涉猎范围,不仅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面,还有一些古希腊哲学家和西方近代哲学家的书,他也会研读。

比如说康德、黑格尔、斯宾诺莎、卢梭等人的著作,毛主席不仅读过,而且有着很深的研究。

这也就代表着,毛主席对哲学的态度不是教条地学习,而是博采众家之长,以发展的态度来对待。

对于马克思主义,他不是机械地接受,而是加入了很多自己的理解,将其中适合于中国的精髓加以吸收。

而且,毛主席对国际政局和人物的理解,也超出了一般人。在自己一生的学习当中,即使是到了自己的晚年,他仍然研究国外的政治问题。

斯诺(左一)

对于英美两国的外交和种族问题,他尤其感兴趣。对于罗斯福、甘地、尼赫鲁等国外领导人,他也有很深的研究。

因此,在制定国家政策时,毛主席总能掌握先机。

总结了前人经验,拿到了哲学武器,又对其他的领导人有了深入了解,毛主席就可以用这些工具,加上自己的实践,去考虑行之有效的战略问题了。

比如他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反对军事冒险主义,就得益于他将中国的社会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毛主席总能在大战略上,立于不败之地。

第二张王牌,是毛主席奉行的“亚洲的马克思主义”。

在当时,马克思主义已经走出德国,在苏联的土地上开花结果。随着十月革命的成功,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并且很快得到了很多知识分子的认同。

毛主席也如此,在年轻的时候便选择了自己的信仰,并为之奋斗一生。

但同时,也有一些人,在苏联的影响下,开始机械地继承马克思主义,生搬硬套苏联革命的成功经验。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王明、博古二人。正是他们那种机械而激进的教条主义,导致了红军在军事上的巨大损失。

与他们不同,毛主席早在学生时代,就重视实践的重要性。他热衷于在乡村进行远足,经常会利用暑假时间走家串户,了解底层老百姓的真实情况。

为了了解社会上的就业情况,他曾经干过最为劳累的帮工,甚至还行过乞。等到成年时,他已经走过了上万里的路,踏遍了家乡附近的乡村。

而为了了解革命形势,毛主席还曾经在旧军阀的部队里当过兵,对他们的战斗力有着清晰的了解。

由于掌握了第一手资料,毛主席对于贫苦的农民,有着了解得足够深刻,可以抓住他们的痛点,用最精准的政策去帮助他们。

另外,毛主席既了解农民的力量,也清楚军阀部队的实力,对于两者之间的差距有着清晰的认识。

所以在打仗时,他从来不搞欧洲传过来的阵地战、街垒战和城市攻坚战,而总是采用游击战、运动战等战术,结果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即使到了胜利之后,毛主席这种亲力亲为的游历仍在继续。

1960年,当斯诺第三次见到毛主席时,他很惊奇地发现,毛主席每年只有大约4个月在北京,其他的时间全部用来在全国各地视察。

他有时会出现在厂矿企业和当地政府,与基层干部密切联系;有时会出现在田间地头,与农民促膝长谈;

还有时会出现在公社、工厂、托儿所和幼儿园,和当地群众打成一片。他要亲眼看看全国的发展形势,然后再对自己的整体国家战略进行调整。

牢记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毛主席的一贯作风。他曾经说过:“教条比牛粪更没用。”毛主席清楚,死抱着理论,有时比没有理论的危害更大。

所以在实践问题上,他始终不肯放松一丝一毫。而他建立的这套无招胜有招的理论模型,也就是所谓的“亚洲的马克思主义”,同样是他制胜的法宝。

第三张王牌,是毛主席非常优秀的军事、政治战略预测能力。

1936年,斯诺在保安第一次见到了毛主席。当时,红军的长征还未完全结束,党内又刚经历内部调整的斗争,情况还十分危险。

1936年,埃德加·斯诺与毛泽东在保安

斯诺表示,当时很少人相信红军可以继续存在,也没人会想到,国共两党会形成抗日联合战线。

而一些外国观察家更是认为,日本一旦全面侵华,中国将迅速崩溃。

然而,毛主席却告诉斯诺:我党提出的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目标,很快就会实现。

而且,抗日战争必然会是一场持久的斗争,中国虽然无法速胜,但也不会亡国;而国民党中的部分人,将会变成日本侵华的工具;中国最终将战胜日本,取得战争的胜利。

而等到了那个时候,革命力量将会发展壮大,“成为亚洲东部的主要力量”。这些预测,最后都准确无误地成为了事实。

1939年,斯诺来到延安,再次和毛主席谈话。毛主席这一次,对国际局势又作出了预测。

他指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只不过是双方的军事需要,两国是不可能成为同盟的;而英国,会以自己在中国利益为代价,对日本采取绥靖政策,以避免双线作战;而日本不会满足于自己的既得利益,必然会入侵越南、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甚至进攻美国。

这些预言,在当时无异于天方夜谭。斯诺自己就不以为然,并“常常暗地里为毛的奢求感到可笑。”

但是,历史已经雄辩地证明,毛主席凭借自己的分析和预测,准确地描绘出了抗日战争时期,国内外的战争走向,和中国革命的前景。

这种高瞻远瞩的战略能力,使毛主席可以在自身实力较弱的情况下,不断以正确的判断,将自己的队伍引向胜利。

第四张王牌,是毛主席对人民的信任。

在世界范围内,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一定权力的人,就会对人民采取防范的态度。

中国晋朝、宋朝时期的北伐战争,还有欧洲的贵族兼并战争、十字军东征,莫不是因为对于人民的防范,而导致最终功败垂成。

但是,毛主席对待人民,态度却是非常真诚的。他十分相信人民的力量,经常说,要让敌人陷入“人民的汪洋大海”。

不管是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以及日后的反特斗争,他的理论屡试不爽。

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情况,就是共产党的将军们,大多出身农民,没有正规军事训练,有的甚至不识字;而国民党的将领,则大多出身军校,受过正规的军事训练。

但是在战场上,共产党将领却往往能够跳出书本的框框,因地制宜,以灵活的战术取得胜利。

共产党的将领如此厉害,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毛主席的培养。早在延安时期创办了抗日大学,让这些不识字的将军们都去读书上学,学习古往今来著名战例。

而且,毛主席还让将领们学习文化,弥补上了这方面的不足。他不会干扰将领们天赋的直觉,却会在其上进行增益。

所以,我们普遍感觉,共产党的将领往往更加优秀。也正是依靠着这些将领,毛主席最终才能取得胜利。

而在取得政权后,毛主席也没有防范人民,而是继续给人民以民主,并用全部身心为人民服务。

据斯诺记载,在战争时期,他做了十几年红军的领袖,没收了数以亿计的地主、劣绅、资本家的财产,自己却过着家徒四壁的生活,衣服也仅有两套粗布的军衣。

全国胜利后,他也是厉行节俭,睡衣、袜子长年不换,上面补丁摞着补丁。简朴的生活,让他拥有了巨大的威望,从而可以持续地引导人民,与人民一起走向光明。

斯诺对毛主席的总结,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并没有丝毫的夸张。这也足以显示出,他和毛主席交情的深厚。

1972年2月15日,斯诺病逝于瑞士日内瓦。

去世之前,他许下愿望,要将部分骨灰安葬在中国。

埃德加·斯诺在北大的墓碑

最终,他的愿望得以实现,甚至毛主席还为他送上了花圈。可见对于这个了解自己的国际友人,毛主席也是打心眼里尊重的。

参考资料:

人民网:斯诺眼中的毛泽东“历史上最大的人民救星”

百度百科 埃德加·斯诺

新京报 纪念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逝世5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埃德加.斯诺:情系中国 长息燕园.北京大学新闻网 [引用日期2022-08-01]

1 阅读:41

慧言说个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