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权臣霍光,废立皇帝轻而易举!为何最后却始终没有篡位?

菜鸟富贵 2025-02-17 16:02:36

霍光最终未选择篡位,实则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原因。

在当时那个时期,人们压根儿就不存在篡位这样的概念。这便使得霍光能够在朝中拥有极大的权势,达到权倾朝野的程度,就连废立皇帝这般大事他都能做,而且还能获得手下人的拥护支持。可要是他妄图自己篡位称帝的话,那肯定是得不到其他人支持的,就算是他的那些嫡系心腹,也不见得就会支持他呢。

第二个关键因素,关键就在于霍光他自己,他可是深受老刘家给予的深厚恩惠呢。从情感的层面来讲,霍光打心底里是不情愿迈出那一步的。

再来说第三个原因吧,那就是霍光他家的人丁太过稀少了,这样的情况使得霍光没办法依靠家人的力量去完成篡位这件事。要是把这个原因放在南北朝之后的时期,那压根就不能算个事儿,可要是放在西汉时期呢,实际上它可就显得格外重要啦。

若想对这个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那不妨简单探究一下,在霍光处于巅峰状态之时,其势力究竟强大到何种程度呢。

实际上,霍光真正抵达权力的巅峰,应当是在那场盐铁会议落幕之后。说得更为确切些的话,是在盐铁会议结束了一年,霍光成功将燕王之乱彻底平定之时。

在汉武帝临终之际,霍光获任为辅政大臣。不过呢,当时并非只有霍光一人担此重任,实际上是有四位辅政大臣的。于这几位当中,霍光的地位确实居于首位,这一点毋庸置疑。然而要知道,霍光此前一直是在汉武帝身旁任职,就其自身而言,并没有太多属于自己的嫡系心腹。

因而,在随后的数年时间里,霍光始终未曾停下培养自身嫡系势力的脚步。与此同时,他还与其余几位辅政大臣展开了权力的争夺。不过在这几年间,虽说霍光手中所握权力已然不小,但就实际情况而言,距离能够废立皇帝,那还相差甚远呢。

公元前81年之时,霍光凭借一场盐铁会议,将汉武帝时期的经济政策完全推翻。并且,借由此次会议的契机,霍光成功获取了汉朝地方上地主阶层的拥护。从这以后,霍光才算是彻底将其他辅政大臣压制住了。

一年之后,另有两位辅政大臣眼见霍光权势极为庞大,便起了心思,打算直接发起政变来铲除霍光。然而最终的结果却是,霍光动作更为迅速,先行下手,从而成功将这些企图对付他的政敌一一解决掉了。

自公元前80年起,霍光将那些政敌全部彻底解决掉后,这才真正抵达了权力的最顶峰。环顾彼时的整个汉朝天下,已然不存在能够与他相抗衡的大臣了。

在当时,霍光的势力已然极为强盛。宫中的皇后乃是他的外孙女,这层关系让其在宫廷中颇有影响力。而且,整个京城的禁卫军队,连同地方军队的调动大权,全都掌控于霍光之手。不仅如此,地方上的那些大地主、大富商,也无一例外地对霍光给予支持。

倘若置于南北朝之后的时期,霍光在当时的情况下,恐怕都能直接动起篡位的心思了。然而,处在他所在的那个时代,说起来还挺有意思,就算他心里头真有这样的念头,可周围的其他人压根就没产生过这种想法呢,完全没这个概念。

在霍光所处的时代之前,整个历史进程当中,压根就未曾出现过这样一种情况:身为权臣,凭借篡位这种手段,最终得以登上皇帝的宝座。也就是说,在霍光之前的漫长历史长河里,压根不存在权臣通过篡位进而当上皇帝的这类事件。

自秦始皇实现天下一统,直至霍光所处的时代,在这漫长的时段里,最接近成功的人物当属那位声名狼藉的大奸臣赵高了。虽说赵高在历史记载里口碑极差,可我们也得认可,在其权势达到巅峰之际,那势力着实强大,连“指鹿为马”这般荒诞之事都能搞出来。

然而与此同时,即便赵高之后能够将秦二世杀害,可他依旧未获得绝大多数人的拥护,自身也没能登上皇位。故而在除掉秦二世以后,赵高也只能退一步选择次优方案,将秦王子婴拥立起来。

随后,他便被子婴给除掉了,而随着这一情况的发生,秦朝也就此走向了灭亡之路。

后来刘邦能当上皇帝,那可是凭借着一场场实打实的战争啊。他一路横扫天下各路英雄豪杰,历经诸多战事,最终才得以登上皇位。要知道,刘邦是通过这样实打实的战争获取皇位的,就其本质而言,这和篡位的行径可是完全不同的。

正常情况下,他人能名正言顺地登上皇位。可要是通过篡位这种手段去当皇帝,那情形可就大不相同啦,其性质和正常继位有着本质的区别。

因而,倘若霍光在此时生出篡位自立的念头,那最终的结局多半会与赵高极为相似。底下的诸位大臣也好,地方上的诸多军队、地主还有富商也罢,他们或许会乐意支持霍光把控政权,可要是霍光妄图篡位,这帮人恐怕就不见得敢给予支持了。

此后,老刘家的那一群亲戚便该兴兵去讨伐霍光了。虽说霍光掌控着国家机器,可面对老刘家众人的合力围攻,恐怕也难以占到什么优势。至于最终的结局嘛,瞧瞧后来王莽所遭受的待遇也就能够知晓大概情况了。

霍光明显是有读过史书的,对于赵高的结局他心里十分清楚。因而即便在独揽大权之后,霍光仍旧表现得极为低调。不过呢,在随后的数年当中,霍光也没闲着,一直在积极拓展自身的权势范围。并且,其所作所为,实际上和赵高指鹿为马那事儿一样荒诞离谱。

由于皇后乃是霍光的外孙女,此后霍光不再满足于朝堂所拥有的权力,进而把手伸到了后宫之中。在霍光的强行干涉下,小皇帝刘弗陵的私人生活遭到了极为严格的限制。依霍光的规定,刘弗陵必须先和皇后生育子嗣,且在皇后未生育之前,不得亲近其他女子。

然而问题在于,直至汉昭帝离世之时,霍光的那位外孙女,实际仅仅只有十五岁罢了。

霍光之所以这么做,其缘由在于要确保汉昭帝嫡子的年龄是最大的。在所有孩子里,嫡长子年龄居首,如此方可保证未来皇位传承的合法性,能杜绝争储情况再度发生。并且,实际上霍光这么做也是为了霍家考虑,毕竟要是汉昭帝先和皇后育有子嗣,那未来的太子便会是他外孙女的儿子呢。

很明显,这对于霍家在未来的发展而言,是存在益处的。

然而,霍光怎么也没料到,他所采取的那个办法,在数年之后,竟给他带来了一个极为棘手的难题。原来,几年过后,汉昭帝便离世了。并且由于霍光监管甚为严格,直至汉昭帝刘弗陵逝世,都未曾留下任何子嗣。

于是,在刘弗陵离世后,霍光别无他法,只能从老刘家的其他亲属里去挑选一人来继承皇位了。经过一番筛选,霍光最终挑中了汉昭帝五哥家的子嗣,也就是刘贺,让其来承担这继承皇位的重任。

此后,霍光率领着朝中的文武百官,凭借着其外孙女的这层关系,将刘贺拥立为皇帝。

刘贺在登上皇位后,其行事作风极为荒唐,这使得众人对他彻底心灰意冷。就这样,仅仅过了二十多天,霍光便有了新的打算,那就是再度联合朝中百官,将这位才登基不久的新皇帝直接废掉。

在废皇帝的那段时期,有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儿发生了。

鉴于此前的那段历史状况,彼时汉朝的高层官员当中,绝大多数人基本都是经由霍光一手培养起来的。特别是诸多至关重要的职位,也全是由霍光的心腹之人来出任的。

于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霍光派遣自己极为信任的心腹杜延年,前去面见丞相杨敞,目的便是要迫使杨敞表明态度。霍光心里盘算着,等到日后要废掉皇帝之时,能够让杨敞出面,引领朝堂之上的众多百官,郑重其事地发起针对刘贺的弹劾之举。

杨敞无疑是霍光一手栽培起来的老部下。在汉武帝时期,杨敞还只是个毫无影响力的中下层官员呢。然而等霍光掌权上台后,杨敞当上了其麾下的军司马,就此搭上了霍光这条发展的快速通道。仅仅过了十年,杨敞就从大将军府的军司马,一步步攀升成为当朝丞相啦。

按理说,杨敞是由霍光一手提拔起来的官员,在面对霍光的命令时,理应给予绝对支持才是。然而实际情况却是,霍光派人前来之后,杨敞始终在回避关键问题,顾左右而言他,压根就不愿表明态度。他一心只想置身事外,对于废帝之事完全不想参与其中,只想作壁上观。

在那至关重要的时刻,竟是杨敞的妻子主动前来,将杨敞给点醒了。杨敞这才猛然惊觉,要是在这个节骨眼上自己不表明态度的话,霍光肯定不会轻易放过他。于是,在此之后,杨敞万般无奈之下,只得低头,最终选择跟随着霍光一同参与到废帝之事当中去了。

杨敞这般的态度并非个例。他身为霍光亲自提拔的下属,虽愿支持霍光把控权势,可对于废帝之事却并不想参与。要知道,这仅仅是废掉一个皇帝罢了,还并非霍光要自己称帝呢。要是霍光企图篡位,恐怕像杨敞这类官员,到最后即便拼死也不会去支持霍光了。

在这样的情形之下,霍光若妄图篡位夺权,那无疑就是痴人说梦,根本就不可能实现,就如同天方夜谭里那些遥不可及、荒诞不经的故事一般,完全没有成为现实的可能,篡位之举对霍光来说,只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罢了。

然而,在成功将皇帝废黜之后,霍光的权势与声望无疑是又攀升到了一个新高度。把刘贺废掉以后,霍光转而拥立汉武帝的曾孙刘询为新皇帝,也就是汉宣帝。待至汉宣帝时期,霍光的身份地位已然开始从单纯的权臣,逐步转变为类似“站皇帝”一般的存在了!

在当时那个时期,就实际情况而言,霍光反倒要比刘询更具皇帝的架势呢。他在诸多方面所展现出的权势、影响力等,让其看上去要比刘询更像是处在皇帝那般掌控一切的地位上。

汉宣帝时期来临,彼时的霍光,相较以往,已然更具篡位的实力了。特别是在有了废黜皇帝的这一经历后,对于霍光废皇帝的举动,众人竟也能够予以接受了。

然而实际情况是,在这个时候,霍光要是妄图自己去篡夺皇位的话,那显然是做不到的。

由于他家的人口数量并不多。

后世所不具备的还有这样一个特点。那些大权臣在后世只要自身实力够强劲,即便家中亲人都离世殆尽,可依旧会有下属支持他们去篡夺皇位。然而在霍光所处的那个时代,情况却截然不同,这般情形是决然行不通的。

在中国历史进程中,早在霍光所处时代之前,确切来讲,是在霍光尚未出生之时,甚至可追溯到汉武帝时代之前,一直施行着世禄世卿制。于这一制度而言,血缘关系无疑是最为稳固、可靠的关系纽带。

在霍光所处的时代之前,历史上虽未曾有过权臣篡位直接当上皇帝的情况,不过呢,权臣篡位成为诸侯王的先例却是存在的。回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在诸多诸侯国里,类似这样权臣篡位成为诸侯王的事情,其实是有发生过的。

有两个最为人所熟知的案例,其一是曲沃代翼,另一个则是田氏代齐。

晋国曾有一个家族,其击败了晋国的公族后得以成功上位,从而成为晋国新一任的掌控者。有意思的是,这个刚刚取得主导地位的家族,实际上是此前晋国公族当中的一个旁支小宗罢了。

而后面所提到的那个家族,它来自齐国。这个家族历经了好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与拼搏,逐步在齐国占据了极大的优势,掌控了齐国的大部分势力范围。到最后呢,也就顺理成章地完成了篡位之举。

这两个案例存在一个共通之处,即均是以家族的形式来实施篡位之举,并非是单个人的篡位行为。家族进行篡位时,家族的掌权者便能够成为国家权力至高无上的权臣。并且家族里的其他成员,也可出任各级别的官员。如此一来,一旦篡位成功,整个家族都能从中获益。

因而,处于霍光所处的那个时代,要是霍家的规模极为庞大,族人能达到几百乃至上千之众的话。霍光便能将这些族人派遣至各个地方,让他们出任各地的官员,甚至能够径直给他们封王封侯。如此这般,霍光实际上是存在篡位可能性的。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霍光这一家,其直系亲属的数量着实不多。

霍光仅有的兄弟乃是赫赫有名的战神霍去病。然而不幸的是,霍去病离世之后,他膝下唯一的儿子也没能逃脱英年早逝的命运,如此一来,霍去病这一支的血脉便彻底断绝了。

至于霍光父亲那辈的其他兄弟嘛,说实在的,对霍光而言实在没多大意义。要知道,霍光年仅十岁时,就被霍去病领去汉武帝身旁了,他和自家那些远房亲戚压根就不熟悉。想靠他们来支持霍光,那还不如指望那些嫡系大臣靠谱呢。

就霍光而言,其子女的情况还是不太理想。他仅有一个儿子,另外七个孩子全是女儿。虽说凭借这七个女儿,霍光也达成了不少事,还招纳了几位靠得住的女婿,可单靠这为数不多的几个人,想要撑起一个庞大的霍家,显然是做不到的。

霍光之所以缺乏篡位的基础,是因为本家人数量不足。再说那些旧部,要知道这个时代与后世有别,即便他们跟着霍光篡位,也没法像霍家人那般获得极大好处。就拿杨敞来说,他已然身为丞相,就算参与霍光篡位之事,也不可能直接被封王。

既然事情是这般情形,那我究竟为何要随着你一同去谋夺那本不属于我们的皇位呢?

另外,情感方面的因素同样不容忽视,它也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缘由。霍光绝非奸臣,虽说他对权力或许存有渴望之心,可他内心更有着想要有所作为的强烈愿望,盼着国家能太平安宁。当面临皇位与国家的抉择之际,作为一个心怀善意之人,他自然是更倾向于选择国泰民安,毕竟他不愿因自己篡位之举,致使天下陷入动荡不安的局面。

最为关键之处在于,霍光在往昔可是深受汉武帝的诸多恩惠。就从情感的层面来讲,霍光打心底里是不情愿去背叛汉武帝的,毕竟那份所受的恩泽一直沉甸甸地在他心间,让他无论如何也做不出这种有违情义之事。

霍光并不具备篡位的条件,支持其篡位的人寥寥无几。而且霍光本就是品行端正之人,他怎会为了一己私欲而让天下陷入混乱动荡呢。因而即便到了他能够轻而易举地废立皇帝之时,他终究还是没有迈出篡位称帝那一步。

当然啦,要是处于同样的情形之下,放在后世的话,估计在霍光离世之前,他恐怕早就已经当上十几年的皇帝了。

0 阅读:22
菜鸟富贵

菜鸟富贵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