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俄战争以前,旧日本陆军所骑乘的战马,与蒙古马种同一起源,个头普遍矮小。明治维新后,虽然从欧洲国家引进一批高大的欧洲马,对本土日本马进行改良,但数量不多,骑兵还是以驾乘日本马为主。而日军骑兵所用的马鞍等马具,也随着日军军马的改良而同时进行。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效仿西方军制建设军队,从法国和匈牙利进口马鞍,并且在890年还仿制出少量二三式马鞍。但是,这些国外马鞍经过一段时间使用后就暴露出不少问题。首先,这些进口马鞍体积太笨重,欧洲各国骑兵驾乘的战马和日本国产马种的体型不同,当时法国军队战马平均肩高1.56米,德国军队战马平均肩高1.61米,比日本国产马高不少。日本马体格矮小,从1894年甲午战争中就可看出。
日军马鞍子
当时日本陆军欲征调肩高不低于1.42米的马匹,全国饲养共150多万匹马,结果达到这一标准的只有3.5万匹。日本陆军配置适合欧洲马匹用的大型马鞍,与体格矮小羸弱的本国战马根本不搭调。并且东西方骑兵自身体格也不一样,日军骑乘者坐在洋马鞍上还不舒服,影响作战能力。此事引起明治天皇的重视,他亲自下旨让军方成立骑兵马具改正委员会,着手进行改进军用马匹马具的工作。
1897年,日本陆军马鞍研制成功,这一年是明治三十年,所以被称为三十年式军鞍。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日军战马配置的还是进口马鞍,真正让三十年式马鞍用于实战,是1904年日俄战争。当时日本骑兵的战马配置这种适合东方人矮小身材的马鞍,在长途行军作战中受到了广泛好评。马鞍的作用是为了让骑乘者身体稳定,以方便使用各种武器,使用三十年式慢的日本骑兵,在与俄军的战斗中表现出色,击败了沙皇俄国久负盛名的哥萨克骑兵。
日俄战争后,日本缴获一批俄军战马,加上从西方国家引进的几种马匹,将本国八个马种进行改良,培育出高大的东洋马。而军方也将三十年式马鞍在日俄战争中出现的缺点加以改良,于1925年(大正14年)研制出一四式马鞍,该马鞍成为日军制式马鞍,一直用到二战结束。日军的马鞍除了方便骑兵驾乘,马鞍桥上还挂有鞍囊和旅囊,其中鞍囊中装的是骑兵们用的必需品,通常防寒外套和雨衣也挂在鞍桥上。实战时还要在旅囊上加上水囊和宿营用的小型帐篷。
战马用的备用缰绳、马蹄铁等马具,必须携带在马鞍桥上的鞍囊和旅囊里,这样是为了后勤部门不能及时更换马蹄铁时,部队可自己操作而不影响作战。后来日军为了让骑兵有长时间的独立作战能力,实战中马鞍上携带的武器弹药、各种行李重量达到了一百多公斤,严重影响了马匹的速度与机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