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朝如何考核官员

易水长天 2020-08-17 16:40:56

明朝的各级行政机关办事效率低下到什么程度呢,比如官员向上级汇报的文件,往往等上两到三年也得不到批复;而上级给下级下发的文件,下级官员也往往是将其直接归档、束之高阁,根本不尽快执行。官员们想的不是怎么干好工作,而是怎么假公济私,干私活。这也就形成了明朝官员普遍行私,工作效率低下的现象。

官僚制度的特点就是墨守成规,因循守旧、官员慵懒、工作效率低下。有人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没有考核官员的制度。其实这样说是不对的。因为据史料记载,从秦汉时期开始历朝历代就有对官员的考核制度了。明朝自然也有,而且也比较完备。

明朝官员分为九品十八级。四品以上为高级官员,五品及以下为中级官员;按照区域,又可分为京官和外官。

明朝设立一部一院来负责官员的任免和考核。一部指的是吏部,吏部的考公清吏司,掌管官吏考课和黜陟之事。一院指的是督查院,主要负责遇朝觐考察,会同吏部司官吏贤否,陟黜。也就是说这一部一院,一个主管官员的升迁,一个监督升迁。

具体考核又分为考满和考察。考满就是官员述职和任期结束后的考核,相当于现在的离任审计。考察就是全国性的定期统一考核。主要包括德、勤、能、绩效等内容,一般是是京官6年一次考核,地方官2年一次。

大明朝200多年间,对官员的考核从未间断过,但是一直不理想,因为有两个难题不好解决。

一是人情分和量化标准,好多官员为了顺利通过考核,就买通上级,搞人情依附,正德年间的大太监刘瑾,就是一个例子,好多官员为了通过考核都贿赂他,刘瑾也因此趁机结党营私,广泛的培植自己的亲信官员。以至于朝廷内外遍布刘瑾的党羽,形成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

到了崇祯和万历年间,这种风气更甚。以至于吏部和督察院逐渐成为当权者敛财的工具,所谓的考核官员,其实就是走个过场。

一是如何考核官员的德政。一般来说,官员的才干比较容易考核,从实实在在的政绩就可以判断出来,但是官员的德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官德官风和老百姓的口碑,比较抽象,不好定性定量。于是不少官员就来虚的,出现了不少让人啼笑皆非的笑话。

万民伞

比如万民伞。当地的老百姓众筹到钱,给离任官员买一把伞,在伞上集体签名后,送给离任官员。之所以送伞,寓意是官员像伞一样,护佑着当地黎民百姓。

脱靴遗爱。就是,现任官员要离任了,当地老百姓为了表达对官员的依依不舍之情,会抱住官员的腿,挽留他别走,最后会将官员的鞋子扒下来留作纪念。这种方式听起来有点野蛮和可笑。

每个官员都想拥有万民伞和脱靴遗爱的荣光,但是只有为民办事,替民做主的好官,老百姓才会心甘情愿的给予官员这些待遇;一个贪官,庸官,老百姓就不想送。于是,有的官员为了争得脸面,为了赢得官德的考核,就在离任时故意赖着不走。等着老百姓给他送万民伞,扒他的鞋子。老百姓不想给,继任的官员就给老百姓们做思想工作,劝说老百姓给离任官员尽快送伞,扒鞋子,给离任官员一个面子,这样离任官员才能高高兴兴的尽快离开。听起来也很可笑。

《笑林广记》中就有这样的笑话,讽刺了当时官员为了争取优良的官德考核结果,弄虚作假的现象。这则笑话的名字叫“强盗脚”。主要内容是:一个农民进城去,他发现城门上挂着不少木桶,他就问旁边的人,这木桶里装的什么,有人就告诉他说,木桶里装的都是“强盗头”。古时候边境地区强盗、匪患盛行,当地抓住强盗、土匪分子,斩首示众,以儆效尤是常有的事。

这农民继续往城里走,他发现在内城的城楼上,挂着不少木匣子,于是他就自然而然的推断:城外的木桶里装的是强盗头,那么城里这些木匣子里装的一定是强盗脚了!其实,这些木匣子里装的都是离任官员留下的鞋子,脱靴遗爱的成果。

1 阅读:74

易水长天

简介:关注人文,历史,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