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不论是朋友相见还是亲人相聚,总少不了一起吃顿饭,而大量的聚餐应酬也就给“它”的感染制造了可乘之机。
一人感染,全家中招,还可致癌!小心你的胃被这种细菌“攻陷”!
一、唯一能在胃酸里存活的细菌,与胃癌密切相关!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新发胃癌病例高达120万例,而中国新发胃癌病例占比高达40%,名副其实的“胃癌大国”。
越来越多临床数据证实,幽门螺杆菌感染仍是导致胃癌的主要危险因素。
早在2012年,世卫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就将幽门螺杆菌列为一类致癌物。据悉,中国人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比例约60%,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幽门螺杆菌是唯一能感染胃部的有害菌,独特的菌种结构和分泌功能使它能在胃部强酸环境中生存,也不会因为胃部蠕动排空而排出体外。
长期感染幽门螺杆菌的胃部,在受到慢性炎症反应影响后,胃粘膜细胞癌变的风险和几率也会升高。
还有一项来自13个国家的国际研究指出,幽门螺杆菌感染者胃癌的危险性会比非感染者高出6倍,倘若能根除幽门螺杆菌,那胃癌风险则能降低34%。在更早的1994年,世卫组织其实就将幽门螺杆菌认定为第一类胃癌危险因子。
幽门螺杆菌的主要途径是粪-口、口-口传播,还有家庭聚集的现象。这是因为家庭成员间接触密切,在共用餐具、食物时,就可能造成幽门螺杆菌在家庭内部发生传播。生活中,如果家庭中有一人检查出幽门螺杆菌感染,其他家庭成员最好也进行排查。
二、积极治疗幽门螺杆菌,胃癌将会是少见癌症最近几十年的研究,让我们对幽门螺杆菌的认识越发深刻,也越来越清楚治疗它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研究指出,根治幽门螺杆菌可大大减少胃癌发生率和死亡率。
去年,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游伟程、潘凯枫、李文庆团队和慕尼黑工业大学研究人员共同开展的研究,发表在国际顶尖医学期刊Nature Medicine上。
该研究对胃癌高风险地区进行大规模研究,共选择180284名25-54岁成人进行长达11.8年的随访调查,发现与感染幽门螺杆菌但治疗失败的人相比,接受抗幽门螺杆菌治疗的人胃癌发病率会有所降低,尤其是成功根除幽门螺杆菌的人,胃癌发病率显著降低。
图源自网络
研究团队表示,假设根除幽门螺杆菌在全国都具有类似收益,保守估计,接受幽门螺杆菌治疗后,中国每年可预防超85000万例胃癌病例。
这项基于25-54岁成人的大规模对照研究,证实了幽门螺杆菌治疗可降低胃癌风险。该研究结果也强化证据基础,支持成年早期在高风险地区实施大规模幽门螺杆菌筛查与治疗,是预防胃癌的公共卫生政策与临床实践。
那么,生活中如何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感染常见症状包括腹胀、恶心呕吐、上腹痛、食欲减退等,严重感染可引起胃肠溃疡,导致慢性节律性上腹痛,溃疡发作时还可能有呕血、便血表现,持续发展可导致胃或十二指肠穿孔,表现腹部的压痛或反跳痛。
要注意并非所有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都会有症状表现,部分无症状携带者仍然可能将病菌传播给他人。对于高危人群应当进行规范且合理的体检,积极预防幽门螺杆菌。
感染幽门螺杆菌但不接受治疗是很难自行清除的,建议无论有无症状和并发症,只要感染就要去正规医院积极进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像浅表性胃炎经幽门螺杆菌根除治愈后,几乎完全能预防胃癌的发生。
三、做好4点,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很容易通过口口和口粪经常传播,而生活中想要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那恶魔以下4点一定要做好。
1、避免家庭性感染
幽门螺杆菌易在家庭中传播感染,因此养成良好的卫生与饮食习惯很重要,比如避免口对口喂食婴幼儿,增强使用公筷意识,实行分餐制,定期对餐具进行消毒等。
2、改善饮食习惯
日常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喝生水或吃生的食物,饮食要尽量多样化,避免挑食,也不要吃霉变的食物,还有烟熏、腌制、辛辣刺激的食物也要少吃,避免饮酒。
3、注意口腔卫生
幽门螺杆菌会在龋齿或牙垢上生长繁殖,导致口腔异味,建议养成早晚刷牙以及餐后刷牙或漱口习惯,也要注意定期更换或消毒牙刷牙杯用具。
4、避免重复和交叉感染
若家中有人感染幽门螺杆菌,其他家庭成员也要尽早检测和治疗,同时避免共用茶杯、餐具等个人用品,避免重复和交叉感染。
世卫组织已明确幽门螺杆菌是胃癌危险因子,幽门螺杆菌通过导致胃部炎症而提高胃癌的风险。幽门螺杆菌能耐受胃部强酸环境,是无法自行清除的,一旦有感染迹象或者是高危人群,建议尽早就医检测,确诊后也要规范治疗,只要根除幽门螺杆菌,就能大大降低胃癌风险。
参考资料:
1.《Nature:山东18万人追踪12年,根除幽门螺杆菌,真的能降低胃癌风险!》.李药师谈健康.2024-08-02
2.《Nature Medicine:北大团队大规模研究证实,根除幽门螺杆菌,可将胃癌风险降低近20%》.生物世界.2024-08-01
3.《防“幽”于未然,护“胃”享健康——幽门螺杆菌预防全攻略》.中国疾控中心.2021-11-21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