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画家王履,50岁前师古人喜马夏山水,50岁后入华山自此师造化

寓书喻画 2023-02-12 20:10:29

王履是元末明初画坛上不可忽视的一位画家,也是一个有趣的人物。他有着多重身份,既是医学家又是画家、理论家。

在当时画坛“摹古”之风盛行的时候,他却敢于突破传统的束缚,立足传统而不迷信传统,敢于创新。

在他壮游华山之后创作的真实可感的《华山图册》便是当时画坛“师造化”的唯一一个成功案例。

《华山图册》

金元四大名医之一的画家王履

王履,字安道,号抱独老人、昆山人等,是元末明初著名的医学家,又是画家和绘画理论家。他以医学家的身份著称于世,是“金元四大名医”之一的朱彦惰的高徒。

董其昌在其著作中对王履有段这样的记载:

"安道精于医,自谓天下少双。闻秦中有国医,不远千里,为之佣保。凡及三年,莫窥其迹。一日,忽佐片言,国医骇之日:‘子非王安道乎?’相视而笑。"

可知,当时王履的声誉已经远及关陕一代,他的医学主张更是得到了同行的肯定和国医的举荐。

王履曾于洪武初任秦府良医正,著有《医经溯洄集》《百病钩玄》《医统》等。他富有独创性的医学理论被传承下来,成为了历代医学之宗。

同时他又是一位不流于世俗而颇有见地的画家和绘画理论家。

但是,令人疑惑的是,他并没有像同时期的画家王蒙、王冕一样在《明史》列传中被列入《艺苑》一项,而是被归入《方伎》一项。或许是他的医学盛誉早于《华山图册》出世的原因吧。

王履的《华山图》,取自造化,而成于肺腑。他在陕西任职期间,常自带笔墨,攀登华山,奇险处数步一息,将眼中山景,随手画为景色。

华山归来之后,王履便投入到华山图的创作中,这对于已是不惑之年、身体渐衰的他绝非易事,经过半年时间的惨淡经营, 终于完成了《华山图册》。

虽然画法在很大程度上取自马、夏,但也有他自己的特点。

王履用亲身实践理直气壮地论证了“师造化”的重要性,只有“师造化”才能冲出陈旧的条条框框,对客观事物有新的体会和看法,才能使作品有出新的可能。

50岁前师古人,最爱马、夏山水

元末的山水画多是受赵孟頫影响而宗法董、巨。明初,在统治者严密控制和不断迫害画家的情况下,元代写意抒情的独特画风被遏止,继而被南宋画风所代替。

明初,朱元璋因政事曾大规模的杀戮了一批知识分子,其中包括赵原、周位、徐贲、张羽,以及绘画风格极似黄公望的周砥。

因此当时的山水画科随着这样一批颇具元四家山水画风格的画家的集体性死亡而产生了整体的转变。

而画风的转变与艺术思想的变化是具有历史一致性的,因此整个明代,绘画风格终未能跳出传统之囿。

从元赵孟頫提倡“古意”开始,绘画一直以是否与传统相似而为优劣的准则。明代的绘画风格并未显现出裂变,而是转变,是在政权审美以及画者身份变动中产生的新一轮的复古。

而“师古人”则是学习中国画的捷径之一,古人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就是告诉我们,任何伟大的艺术成就都离不开学习借鉴。

王履20岁左右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先是致力于收藏,后开始着手临摹,“复摹之习之”达30年之久。

他最喜山水,在时人对文人画趋之若鹜时,王履却选择了遭贬低的马、夏传统。

他在《画楷叙》中讲到:“夫画多种也,而山水之画为余珍,画家多人也,而马远、马逵、马麟及二夏琏之作为予珍”,可见他喜欢山水画,且最喜欢马、夏两家山水,由他的作品也可看出他多师从马、夏而上追李唐。

他的《华山图册》便是承袭了马、夏一脉,不管是树石形态还是笔墨设色都还带有马、夏的影子,正如他自己所说,“熟处难忘”。

除去《华山图》,李日华在《六砚斋二笔》中记载:“金陵徐氏园亭出一画轴,见示襟日‘天香深处’,笔踪极谨细,如王叔明所写……意其为王履安道所写耶。安道作华山十二图,余曾见其青柯坪一幅,正类此。”

可见,在《华山图》之前王履已有作品《天香深处画轴》,且风格似王蒙。

50岁后入华山,自此“师造化”

“师古人”与“师造化”历来是中国画进行创作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环节,二者相互关联,又互为因果。

早年,王履对“师古人”与“师造化”还缺乏正确的认识,直到他50岁时的一次华山之旅,真正有机会去领略真山真水,他才深切地意识到原来这三十年多年的习画“不过纸绢者辗转相承,指为某家数、某家数,以剽其一二,以袭夫画者之名”,实在缺乏创造性。

华山之行使王履对绘画有了全新的理解和认识。通过这次关陕之行他终于体会到了大自然才是最好的老师——“法在华山”。

此后,他的绘画思想发生了近乎脱胎换骨的改变。

《华山图》的作画顺序按照进山后所见景色而成,描绘了华山各处景色,如苍龙岭、日月岩等。图册是以截断式的取景形式画成,细致入微地描述了华山的一山一石、一溪一泉。

这种图帧式的形式充分表现了华山复杂险峻的真实面貌,不同于全景山水对高山气势的描 绘,而倾向于片段式山水的真实自然。这种构图形式由南宋马、夏而出,王履又发展得更加成熟具体。

在取景构图方面,王履突破了马远、夏圭取景简练单纯、清旷空灵能给人遐思无限的模式。

他很清楚地知道马、夏的作品更多的是“图不盈尺,而穷幽极遐之胜已充然矣”,而他要描绘的对象立意并不在此。

他根据实际需要采取了“截断”式的取景方法,以小见大,以少胜多,画山或不见顶,画壁或不见根,以平视或仰视的角度选取中景、近景进行刻画,拉近了与观者的距离,实多于虚的布局给观画者一种身入此山中的感觉,比马、夏的画更具现场感。

他的不少构图充实饱满,虽是描写山中之景,但又不失全景山石的气势,又颇有范宽的风范。同时王履画面给人的感受雄浑峻厚又不失清新明净,与马、夏苍劲有力、水墨淋漓的的风格大有不同。

整体来说,王履对景取象,所画山石亦方亦圆,线条穿插起伏,中侧锋并用。多用小斧披皴、刮铁皴加强山石的质感,勾勒山石的线条没有马、夏变化明显,缺少了马、夏作品的淋漓快感。

正如薛永年评论:“锋芒较钝, 浑厚有之, 活泼不足, 具有不同于马、 夏的表现效果。”

结语:

王履对绘画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所提出的“目师华山”的艺术主张更是将画家的毕生思想进行了写照,他认为自然造化是画家的老师,在叩访自然中,王履用自己自然敏锐的观察和自我独特的作画方法反复探索。

王履作画虽主张自我创造,但也注意学习古人,在学习马远、夏圭的画风基础上,又自成一家,将师古人和师造化进行了有机的结合。

——END

7 阅读:1370

评论列表

仙人徐男

仙人徐男

2
2023-03-05 11:00

喜欢这种画风,干净,

真愚

真愚

1
2023-02-13 21:23

文人画

寓书喻画

寓书喻画

徜徉字中,踯躅画前,晓喻其中,寓意其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