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哪有床,就让患者住哪?
一种新的模式正在兴起:医院只有一张床。
前不久,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大兴院区正式启用,设置入院准备中心,实施全院一张床动态管理。[1]
一张床,不是把病房都改造成一种病区,而是由医院统一管理床位。在这种模式下,患者仍由专科收治,实行主诊医师负责制,只是病床的位置不再固定。
简而言之就是:哪里有床住哪里,医生跟着患者跑。
图源:参考资料 1
医生跟着患者跑:手术住院,少等10天
在全国各地,许多医院都开始了类似的病床集中管理模式。在福建、海南、山西、上海等多地医院都开始推行“全院一张床”管理模式。
各地医院官微发布截图
在这种模式下,床位应该由医院的专职部门统一调配。病床不再是科室的固定资源,而是收归给入院准备中心等类似部门,由这个新部门跨科室调配床位。
比如,当一名骨科患者需要住院时,如果骨科床位不够,泌尿外科正好有空床,患者可以住进泌尿外科的病床。不需要等骨科空出床位,也不需要在走廊加床。患者住进泌尿外科的病房后,相关诊疗仍然由骨科医生负责。
从患者就医动线来看,这种新模式大大节省入院等待时间。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从三年前开始实施一张床制度,相比2019年,2021年同期多收治5316个患者。患者等待床位明显减少,以足踝手外科为例,缩短了近10天。[2]
深圳市二院热门科室开展一张床前后患者院外候床时间对比 图源:参考资料2
从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3]、东莞市人民医院[4]、深圳市龙岗区第二人民医院[5]等医院发布的数据来看,医院在实施床位弹性调整制度后,收治患者数量有了明显增长,一床难求问题得以缓解。
东莞市人民医院实施全院一张床管理后床位使用率达98%,床位周转次数提高 图源:参考资料 4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也采取了这一制度。对于每位收治的病人,医生同样按时查房、诊治,让病人少跑腿、少等待。为减少“全院一张床”模式中跨科收治的争议,避免床位浪费,医院还建立了还床信息系统自动判定和负面清单机制,将相关医疗组与医疗质控积分挂钩。
此外,从今年5月11日该模式落地至今,海口市人民医院已经调配床位561张,也就意味着有561位患者住院问题得到解决。但在推动的过程中,起初也是有难度的。
“比如消化内科和胃肠外科就属于相近科室,可以相互调配。虽然是到其他科室住院,但原科室医生每天要按时来查房诊治,医务处也会每天做好监督和督促工作。”海口市人民医院医务处主任邢增术介绍,床位调配首先会尊重患者自身意见,如果患者不同意,不会随意调配,此外,危急重症患者,医院也不建议“借床住院”。
海口市人民医院床位调配中心。医院公众号图
“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建立了相关管理机制和激励政策,转入科室和看病科室都有绩效,从而提升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我们也在不断升级信息化管理系统,希望未来,能够做到各个病区分布和使用情况一目了然。”邢增术说。
医生全部跨科管床,能保证诊疗质量吗?
代旭(化名)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的一名医生,他表示,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是全院一张床管理。尤其是冬天,神内的病人收到神外病房,非常常见。在他的工作经历里,跨区收治病人很常见,几乎每个组查房都是跨病区跑的。
床协(床位协调处)会优先把患者分配到对应科室所在的楼层,但如果这层楼没有床位,病人也会住到其他楼层。
不过,大部分医院目前还在摸着石头过河,需要科室之间自己协调沟通。
王琳(化名)是华南某三级综合医院泌尿外科的护士,所在医院没有统一的床位管理中心。在王琳的感受里,全院一张床似乎只是让科室之间互相借床合理化了。别的科室床位不够,医生直接打电话来,让泌尿外科给留一张床。
旧瓶装新酒的阵痛,还体现在信息系统的更新不及时上。
一名感染科医生提出:没有健全的信息系统和流程……由于系统不支持,外科医生开了医嘱后,自己科室护士电脑执行后,再通知内科护士实际执行。
在流程不规范的背后,医生们更深层的担心是:医生全部跨科管床,能保证诊疗质量吗?
在北方,全院一张床的管理模式正在全面铺开。有医生表示,一早上查房跑了四个病区,微信步数直接冲上了2万步。
河南一位医生表示:目前所在的小儿内科已经使用外科三个病区,三个病区在不同的楼层,而小儿内科又在最高层,每天时间都用在三个病区来回的路上了。
除了查房跑断腿的自嘲,医生们还担心抢救能否及时。一名普外科医生在表示:值班时遇到跨科收治的内科危重症病人抢救,虽然能处理,仍感觉捉襟见肘。
据了解,邵逸夫医院的护士是按照全科去培养的,而且院内有专门的抢救小组,可以及时应对突发情况。有时候病人也会问:你们这儿怎么混着住?但解释之后病人都能理解。代旭介绍,床协在调配床位时,也会综合病人状态,把危重病人放置到有抢救危重病人能力的科室。
对病床混住的质疑,王琳也常听到患者问起:“病人有时候偷偷问我,隔壁床得的什么病,为什么一直咳嗽。尽管没有传染性,自己科的病人还是会有担忧”。因为呼吸科病区就在对面,两个病区挨得近,呼吸科病区住满后,常有呼吸科慢性病患者住进泌尿外科病房。
此外,还有受访患者表示:“如果把随机安排到其他科室,担心其他科室的医生是否具备相关专业知识,能不能看好我的病”。
病区相近,也是北大医院大兴院区入院准备中心的床位调配原则之一,同时,还会考虑专科相近原则。一个月前,北大医院大兴院区的入院准备中心已经和门诊同期开办。在试行过程中,中心还将定期分析多项数据,包括床位使用率、平均住院日、DRG、CMI、等床人数、待术时间、手术占比等项目,从而让床位调配更合理。
北大医院大兴院区患者住院流程 图源:参考资料 1
从邵逸夫医院的实践来看,建立入院准备中心,只是实现全院一张床的第一步。抽血、心电图、B超、CT及术前麻醉会诊都能在入院准备中心完成,人还没到病床,但检查已经做好了。
23年5月,国家卫健委发文,明确提出鼓励医院对闲置床位统一管理,逐步实现全院床位集中管理、统一调配。[6]
南通大学卫生与健康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高月霞则表示,床位集中管理模式愈来愈受到医院管理者和业界的认可,能够显著提高病床周转率和利用率,实现医生跟着患者走,打破医生将床位作为“自留地”的传统观念的关键举措。打破了传统不同科室床位难以调配的壁垒,动态化管理全院床位,满足了患者对床位的需求,减少患者入院等候时间,更好地体现医院公益性和“患者为中心”的服务。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则是分四个层级推进,最终实现“全院一张床”的管理理念。“‘全院一张床’模式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是很有必要的,国家层面应该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加以引导,尤其可以把这一模式作为公立医院国考的指标之一。这样可以引导医院之间不再比拼床位数多少,而是更加关注病床的实际使用率、周转率,提高医院管理效率。”高月霞建议。
但大掌却认为,医院层面也不能忽略这一政策带来的问题相关问题。
医生的固有思想需要改变,外科医生自然而然觉得外科病房属于外科,内科收治病人后,遇到危急重症的抢救,毕竟是内科专业疾病,虽然能处理,扔感觉捉襟见肘,医疗安全薄弱。此外,医生跑断腿,内科医生还要具备外科医生的好体质,满头大汗的情况下会不会影响专业判断?
要知道,护理人员属于公用,但是,外科护理人员相对来说更擅长外科护理,对于小儿病人,扎针技术上,护理专业上,都属于欠缺,这方面也是一个问题。且如果外科再收治病人时出现自己床位紧缺,又该怎么办呢?
全院一张床的实施一方面导致医生的工作量明显增加,医生的积极性如何调动,用什么激励和调动还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就算医院专门成立了床位协调中心,但还是人工来看床位信息,哪个科室临近且有空床,这些信息的更新相对不够及时,又要如何优化呢?
全院一张床政策,不仅需要打消患者顾虑,还要需要更合理的安排与统筹,否则只会落入外表光鲜内里乱麻的局面,患者与医生都认可,才是这项政策落地的真正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