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区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发展现状与建议。

大海九零 2024-04-29 07:27:12

原创 周辰晓 企业改革与发展

摘要

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是释放大企业创新活力、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潜力的有效渠道,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在国家和各高新区的大力支持下,我国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成效,但也面临着制约因素。本文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尝试总结促进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良好产业生态的有效经验做法。

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是释放大企业创新活力、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潜力的有效渠道,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国家高度重视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要求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塑造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新优势,鼓励和支持大企业发挥自身优势,与中小企业在创新资源、生产能力、市场需求等方面开展精准对接,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良好产业生态。2016年起,国务院相关部门陆续在全国范围内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工作,通过着力推进“众创空间+双创示范基地”载体布局建设、全力打造“大中小企业融通型”特色载体等顶层指导,持续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同时,全国各高新区纷纷出台各项政策,从资源、资金、渠道等多方面探索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新思路、新机制、新模式,构建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协同创新、资源共享、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一、高新区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发展现状

自1988年第一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建设以来,中国高新区建设发展已历经36年。多年来,国家高新区始终坚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初心使命,做好“高”和“新”两篇文章,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道路,成为我国重要的创新策源地、体制机制改革试验田,以及高成长企业和高端产业集聚的重要载体,为我国高质量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截至2023年11月,全国高新区总数已达178家。2022年,国家高新区生产总值达到17.3万亿元,创造了全国14.3%的GDP,贡献了全国13.6%的税收。2023年1-9月,高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12.33万亿元,同比增长7.11%,占全国比重为13.50%;实现营业收入37.66万亿元,同比增长4.22%,实现利润总额3.32万亿元,经济运行持续稳定向好。特别是自2023年以来,高新区持续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加大项目投资建设力度,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高新”动力。2023年1-9月,国家高新区新注册企业57.63万家,占全国新注册企业的22%,同比增长18.59%,其中民营企业占比超过96%。此外,高新区积极培育壮大高科技产业集群,成为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重要基石。其中,中关村新一代信息技术、武汉东湖光电子、张江集成电路产业的规模分别占到了全国的17%、50%和35%,支撑建设了38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集聚1/3的高新技术企业、2/3的科创板上市企业。同时,各地高新区持续加大对产业项目的投资建设力度,促进新能源、光电子、生物医药等领域的一批重大项目加快落地,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行业增长极。随着大中小企业融通作用的凸显,为了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可以在深度分工的基础上围绕产业链紧密协作、和谐共生,建立大企业顶天立地、多元发展,中小企业深耕细分行业、专精特新发展的行业格局,各高新区越来越重视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发展,在政策制定、模式选择、路径发展等方面纷纷做出积极探索。北京市围绕电子信息、航空工业、人工智能等高技术领域,支持大企业开放供应链资源和市场渠道,带动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构建企业融通发展新路径;杭州市依托大企业孵化服务平台、产业大数据平台和金融机构开发的供应链金融产品,积极推动大中小企业围绕创新链、数据链和资金链实现深度协同和融通;广东省组织大型骨干企业与中小企业合作对接峰会,搭建大中小企业供需信息交流合作平台,积极引导大企业共享科研与创新资源,构建开放式创新体系;河北省支持大型企业创新裂变,分拆孵化科技含量高的中小企业,与阿里巴巴合作共同搭建大企业采购平台,推动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其中,上海市作为国内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在实现大中小企业融合发展、融通创新与合作共赢中走在前列。上海市推出的“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GOI(Group Open Innovation)计划”,由行业龙头企业和细分领域领军企业发起,通过政策合力赋能、社会资源赋能和专业服务赋能,打造了一个外部创新资源进入创新生态圈的协同机制,以解决企业、科研机构、专业服务机构等各个创新主体的发展瓶颈为出发点,既提升大企业的创新效率,又解决中小企业的资源匮乏,为银行、投资机构、专业服务机构输出提供机会。“GOI计划”自2021年7月29日发布以来,已授牌4批,总量75家,并且各大创新中心与生态合作伙伴携手并进,已赋能中小企业超2200家,其中1000余家实现技术创新突破,引进新注册企业超过300家,举办各类赋能活动超800场,参与企业1.4万家,预计三年内建设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100家以上、赋能高质量创新企业5000家以上。

二、高新区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的挑战及问题

虽然在国家和各高新区的大力支持下,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成效,但也面临着制约因素:

一是缺乏长效的政策支撑,引导效应不足。长久以来,我国在支持大中小企业的发展上,实施针对性的专项政策。但相应政策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对融通创新的关注度不高。2018年起,关于大中小企业融通的相关政策开始零散出现在少部分纲领性文件中。直至2022年5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一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携手行动”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2022-2025年)的通知》,开始着力推动各地政府部门和各类市场主体进一步深化融通创新理念,凝聚融通发展共识。然而,纵观全国,当前只有上海浦东新区、浙江省杭州市等少数先进地区制定了相关政策,完成了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初步实践,总体看来,仍缺乏具有前瞻性和系统性的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撑,无法有效地长期指导企业协调发展与行业资源配置。

二是存在较强的竞争意识,合作意愿不强。企业在融通发展中居于核心地位,拥有对创新要素整合配置的话语主导权。然而,大企业向中小企业开放资源、共享能力,以数据和资源赋能中小企业的同时,会存在因促进行业内其他企业发展,而威胁自身竞争优势地位的担忧;中小企业则会担心创新成果的专利、数据权属等方面的问题,或在合作过程中逐渐丧失自主权。在融通发展的过程中,如企业之间缺乏信任基础,存在各类隐性壁垒,在很大程度上会打击企业协作的积极性。企业从各自利益角度出发,融通意愿不强,并缺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长效机制。

三是欠缺可复制的典型模式,示范作用不够。现有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缺乏典型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部分市场份额稳定、竞争压力小的大企业因考虑到融通创新投资回报周期长,而更偏向于稳定的业务合作方。中小企业受限于自身技术积累和研发能力不足等原因,多以单点创新为主,常年在产业链上处于配套地位,与大企业的合作常以非核心辅助性业务的外包、分包形式存在,在创新研发领域的协作不够活跃。大企业的加速发展与中小企业的缓慢转型形成鲜明对比,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二者的协同共进。目前,或已形成一些以业务合作为目的的融通模式,但这些模式的基础尚不稳固,且难以持续发展,未能形成良好示范,没能给企业带来信心。

四是缺少有效的合作通道,融通生态尚未形成。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在于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跨界融合、价值共创的协调发展与协同创新格局,从而进一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然而,大多数中小企业并不具备独立建立完善的高水平研发平台的能力。创新中常面临技术问题无法推进、供需对接服务支撑能力不足等问题,导致创新的成功率和成果转化率降低。融资难、融资贵同样是长期制约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困境。由于信息不对称、早期科技型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等原因,金融机构对初创期企业设置的融资准入门槛依旧较高,扶持力度较小,导致其难以支撑研发需求。由于融通生态尚未形成,企业间没有形成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与合作通道,仍存在创新要素流动不畅、创新资源配置不齐等问题,难以促进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

三、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的经验做法,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

作为中国与新加坡首次合作的旗舰型项目,苏州工业园区经过30年的发展,产业实力持续增强,打造了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及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纳米技术应用为代表的“2+3”特色产业集群,形成了内外资项目云集、大中小企业集聚的产业发展氛围。通过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带动上下游、大中小、产学研融通创新,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澎湃动力。

(一)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打造大中小企业创新链一方面,组建创新联合体。2023年,苏州工业园区出台《关于支持创新联合体建设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积极推动区内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通过整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院所等单位的创新资源,设立健全的组织架构、完善的运行机制,为行业构建高效强大的研发供给体系,保证科技研发供给与产业技术需求的有效对接。截至2023年底,园区已拥有16家创新联合体,通过持续加强与上下游企业在关键技术攻关、创新载体平台建设、高层次人才集聚等方面的紧密合作,共同突破产业发展关键核心技术瓶颈,加快形成体系化、任务型的协同创新模式。另一方面,推动创新成果转化。近年来,园区陆续引进了一批全球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研究机构等合作共建科研创新平台,并在2022年底更新出台了《苏州工业园区共建研发机构管理办法》和《关于促进园区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细则》,引导共建研发机构围绕园区产业需求,强化资源导入和成果转化落地。依托苏州工业园区企业发展服务中心,倾力打造了innolink(创新互联)创新需求服务平台,集聚了优质科技成果和创新技术资源,多途径打通了技术转移服务链条,有力有效地推动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畅通科技成果的“供给—转化—落地”。目前,已汇聚各类创新主体科技成果1500项,促成园区产学研合作275项,成交额超2亿元。

(二)以提升竞争力为重点,巩固大中小企业产业链一方面,发挥大企业引领带动作用。有力引导大企业建设创新中心、小型微型企业创新创业基地等,通过股权投资、资源共享、渠道共用等方式带动中小企业深度融入产业链。2023年6月,区内头部企业亚盛医药联合元禾控股共同打造了盛禾创新中心,同时苏州工业园区企业发展服务中心“益企家”企业服务联络站——盛禾创新中心站正式成立,以“政府+企业”强强联合的创新模式为早期初创生物医药企业提供创业和资本赋能,致力于打造国内一流的生命健康加速平台和新型创新空间,逐步建立起园区头部企业引领的生态圈。另一方面,提高中小企业配套支撑能力。园区以深度服务中小企业持续推进专精特新化发展为总体思路,积极构建具有园区特色的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出台了《园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行动计划》,通过搭建一个平台、培育一批企业、形成若干集群,推动园区中小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已累计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5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26家,创新型中小企业超1300家。在培育更多专精特新企业的同时,努力挖掘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强化产业集聚,实现集群式发展。目前,智能检测装备、微电子研发设计等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下一步将继续编制专精特新企业产品服务目录,鼓励链主企业、总部企业、上市企业发挥引领作用,并与专精特新企业建立战略合作机制,实现产业链协同发展,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三)以科创金融为纽带,优化大中小企业资金链近年来,园区通过设立政府投资基金、推出各类科技信贷产品、探索知识产权融资渠道等方式,不断加强资金链配套。在债权方面,针对不同科技企业需求,推出“苏科贷”“园科贷”等特色化科技金融产品,通过风险补偿资金池实现贷款风险共担;并依托融风科贷,为种子期、初创期的科技型小微企业提供贷款、投资和担保等综合金融服务,降低综合融资成本。在股权方面,发挥引导基金杠杆作用,通过跟投、基金参股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对早期科技项目的投资,引导基金累计决策参股子基金46支,子基金规模超130亿元,投资园区企业242家,实缴出资约10.23亿元。在设立科创基金方面,聚焦三大新兴产业,重点扶持具有技术先进性、产业带动性和广阔市场前景的优质科技项目,一期总规模15亿元,目前累计决策项目114个,金额6.9亿元。同时,建设“园易融”平台,提供“债权+股权”“线上+线下”的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实现企业需求与金融机构24小时全流程在线对接,促进金融要素有效配置,提升金融产品投放效能,已累计解决企业融资需求670亿元。

(四)以招引育留为抓手,提升大中小企业人才链园区以最完善的政策体系、最优质的发展环境、最高效的服务生态,加大对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做好人才培养,吸引和留住骨干人才的同时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进一步加快推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新局面。在人才招引方面,2007年开始实施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工程,始终坚持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同时,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抢抓人才流动回潮机遇,打造国际高端人才汇聚“强磁场”。目前,已累计引进科技领军人才超2600人,入选国家级重大人才引进工程专家超300人。在产业环境方面,园区高度重视推进产才融合发展:一方面持续跟踪分析产业链,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定期发布紧缺和急需“人才地图”,引进人才带动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围绕产业链上下游配套描实画细“产业地图”,进一步以新兴产业为载体集聚更多延链、补链、强链人才项目,以人才链的“强”、激发创新链的“活”、托举产业链的“优”。在生态营造方面,以苏州工业园区企业发展服务中心为依托做细做实全流程人才服务,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创业辅导、知识产权保护、项目申报、子女入学等一站式服务,让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得到竞相迸发、充分涌流。除此之外,通过打造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全球人工智能产品应用博览会及中国国际纳米技术产业博览会等一系列品牌盛会,架起技术创新与合作交流平台,让更多人才认识园区、扎根园区。

四、推动高新区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的建议

(一)强化顶层设计,构建政策支撑体系开放式创新是大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发选择,鼓励已培育壮大的大企业拥抱开放式创新理念,可凝聚更多具有创新活力和商业价值的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伙伴,推动新兴技术的商用和落地,带动促进更多创新要素、创新项目向高新区集聚。一方面,可以借鉴上海市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方式,由政府引导,推出服务计划,集聚区内大企业创新生态优质合作伙伴,从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的申报入库、政策兑现、服务赋能、生态赋能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支撑,进一步坚定大企业开放创新的信心。创新中心成立后,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引导带动作用,为中小企业提供IP保护、投融资、生产体系、经销网络等一站式加速服务,在细分领域产业链上抱团发展。另一方面,同步出台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专项支持政策,构建有利于各个阶段、不同时期的企业进行合作创新的政策支持体系。各地区结合实际情况,制订推进方案,明确任务分工,加强分类指导,保障顺利实施。

(二)明确合作边界,完善利益保障机制一是找准创新合作定位。鼓励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精准选择合作领域和范围。可选择在非企业核心竞争力所在领域进行合作,避免与合作伙伴产生直接的竞争关系,实现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和技术进步。同时,针对委托开发、合作开发、共建实体等不同合作模式,建立相应的利益分配和风险承担机制,有效提升合作各方的信任度和主动性,从而推动合作关系的稳定和持续发展。二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各类创新主体积极申请专利,提升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推动优质发明专利快速预审、授权,引导创新资源向高价值专利倾斜。严厉打击知识产权侵权假冒行为,开展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行动。推进重点产业专利导航,加强知识产权全链保护,探索知识产权融资新模式,推动区域化、市场化知识产权证券化。

(三)搭建典型模式,探索高效融通渠道一是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实力。要从根本上推动中小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尤其要强化中小企业在细分领域的竞争力,提升其在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地位。强化中小企业产业链意识,注重更加细分的市场定位和更加明确的生态定位,主动参与到大企业组建的产业联盟等产业链治理组织中。引导中小企业结合自身实际,主动融入大企业重大项目的“揭榜挂帅”,围绕细分领域打造专精特新,发挥自身在产业链升级和供应链稳定中的积极作用。二是放大龙头企业创新能力。要进一步提升大企业的专业化能力,鼓励其根据实际需要深化主辅分离改革,推动更多业务深化市场化、社会化改革。鼓励大企业带动上下游中小企业共同创新,通过股权投资、技术共享、人才共享、产能共享等方式,提升整体专业化能力和企业生态化运营能力。鼓励大企业优先采购中小企业的国产替代类产品并参与到产品的更新迭代过程中,建立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业务合作,再逐步通过生态营造、基地培育、赋能带动等方式加强联系,形成融通创新的典型模式。

(四)提升要素保障,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各高新区要高度重视创新生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加强先行先试,不断塑优一流创新生态,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

一是抢抓外引内培双赛道。围绕各地重点产业、关键环节,积极引入优质科技项目。对区域内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高企、独角兽企业、上市企业等分类施策,支持企业通过建设高水平研发创新平台、承担国家科技项目、组建创新联合体等路径,加大对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硬科技方向的投入布局,提升企业核心创新能力。

二是助推科研平台共建。发挥政府协同效应,积极对接区内龙头企业、高等院校、一流科研机构共同合作,建设重大公共科研平台,打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运行高效的平台体系,满足企业基础研究、前沿技术、试验发展和成果转化等对于平台的需求,为上中下游和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提供更有力的基础支撑。

三是强化科技金融体系。各高新区要加大破解企业融资困境的力度,联合战略合作伙伴、参股企业及外部投资机构,探索各类股权、债权等直接融资手段,完善涵盖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基金、上市服务、债务融资的全生命周期综合投融资服务,为企业可持续创新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助推更多研发能力强、成长潜力大、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企业加快成长。

0 阅读:2

大海九零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