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个注重孝道的国家,父母对孩子而言始终是最为关心的人。
然而在这份关怀中,子女也常常忽视自身对父母的关心,尤为突出的表现便是长时间的陪伴。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过生日相较于西方国家来说有着特别的讲究。
尤其是在60岁及以上,生日更是尤为不同寻常。
这其中蕴含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而“人老两个坎,熬过就长寿”又所指又是什么呢?
孔子和孟子通过熬过了这两个坎,又进一步推导出了什么?
祝寿文化。无论是哪种文化,过生日都是一种人生重要的纪念。
因为这一天不仅仅是自己出生的日子,更是生命和岁月的重要标记。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敬老崇贤的传统观念,而过生日正好照应了这项内容。
古时人们的生活条件本就比较差,能活到七八十岁已经着实不易,因此人们将珍惜生命延续下去的方式融入到过寿 ceremonies 中。
寿宴更是人们对长寿美好愿望的寄托,有着浓厚的象征性。
同时在古代,能活到了一定岁数更是人们权利和财富的象征。
因此举行寿宴不仅仅是人们对自己生命的一种礼赞,同时也彰显了自己长寿富贵的成就。
祝寿并非自古有之,这一习俗产生于隋唐时期。
隋朝杨坚可能是受到了周代为九天上的玉帝祝寿的影响,因此也开始逐渐倡导祝寿这项习俗。
在唐朝时期,在此习俗传承的基础上也进行了多重创新。
诞辰祝寿的范围也随着时间不断更迭将所有节日都囊括进来。
68、69岁被称为古稀之年,依靠诗仙李白所作“床前明月光”中一句“我今七十有五”,表明自己已经古稀之年,因此过古稀之年祝寿成为一项习俗。
“不过十”这一说法也将古稀之年进一步提升到71岁,这一点可以从《论语》中找寻到依据来解释。
孔子活到73岁,而孔子在生前也曾说过“过九不过十”,这句对于祝寿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同样对后世影响也非常大。
孔子不仅将孔门学派发展大约成了数千人的阵营,还被称为“万世师表”,成为后世儒家学派人们争先追求的榜样。
除了孔子孟子也活到了84岁,而墨子由于并且坚持不懈人道主义,墨子出生于公元前468年,而墨公则约死于公元前376年,因此推断出墨子大约能活92岁。
孔子和孟子的长寿甚至已经打破了我国封建社会之下,人均含有的原则,让中国的人的平均寿命随之变长,他们有什么长寿秘诀吗?
两大儒家圣人的长寿秘诀。孔子的晚年生活充满了忧伤,背井离乡,没有一个安生舒适的晚年环境。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时刻随时可能丧命的危险时刻,他却不紧张也不担忧,甚至更加着急。
孔子活到73岁,在当时封建制度和医疗条件都极其落后的情况下可谓是非常不易。
孔子去世的时候,他94岁的妻子哭着拉着她丈夫的手说:“为什么你先走了,我还想和你一起生活很多年呢?”
可见他们俩感情极其深厚。
孟子的晚年生活则相对幸福多了,不仅拥有自己的名声,还有更多弟子前来拜访求教。
孟子的妻子叫做潘氏,在二十岁的时候,孟氏就娶了他,如今算下来,两个人已经共同生活了64年,孟荃日常都是风轻云淡,对什么事都很淡然,这一点反映在人生观上就是不一样,是一种特别乐观的人生观。
为此有很多人想要知道两位儒家圣人长寿的秘诀是否存在共通之处,而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五常”道德观念正好与此吻合。“五常”又叫做“五伦”,就代表着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将这五方面做到最好,并且谨记于心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五个方面不仅仅是儒家思想的基础,同时将这五个方面牢记于心,也让儒家贤者更加能够适应当时生活丰富多彩的人生,有着非常好的解释力和分析能力,自然就能够活得更加开朗更加快乐,也更加懂得规避一些潜在危险等。
熬过哪两个坎?因此熬过九不熬不过十,同样有古今不同版本。
古版是九改十,今版则要过去 73 岁。
我们将两者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发现:
古版属于物质型,也主要指的是外在环境等因素;
而今版则属于心理性,更多地指的是心态等因素。
许多人认为良好的饮食结构以及每天坚持锻炼才是延年益寿的唯一途径,而殊不知其实心理因素起到关键性作用。
我国目前平均寿命已达到77.3岁,为长寿国家排名第一,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乐二养三保健”的说法,并且乐字占到第一位置,由此推断出,人活得开心比什么都重要。
因此对于中老年来说,保持好心态自然能让人生更加顺心顺利。
在本世纪初,我国推出大型公益活动“快乐低成本公益经济 ”,推广享乐消费理念,让大家以最少的钱享受到最大程度的快乐消费体验。
这活动简单易上手,而且每个人都能参与其中,为更多人带去快乐!
同时还能收获无穷的成就感和幸福感,这些对于老年人来说都是免费的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