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拉赫曾提出过一个“职业倦怠”的概念。
指的是由于长期承受过度压力而导致的一种情绪、精神和身体极度疲惫的状态,仿佛所有的能量都被消耗殆尽。
这是很多打工人的通病,因为太渴望获得认同所以对自己要求严苛,因为太想证明自己所以陷入无尽的内耗。
于是,越计较,越心累,越努力,越崩溃。
倒不如把心态放松,节奏放缓,做到不争不比不较劲,你的工作就顺了。
01
不跟领导争
美国著名企业家查尔斯·哈奈尔,高薪招过一名哈佛大学的高材生索菲亚。
索菲亚为人勤恳,能力出众,很受他的器重。
在一次重要活动中,索菲亚接到哈奈尔的任务,紧急起草了一份演讲稿。
可随后哈奈尔的演讲内容,与她提供的稿件内容大相径庭。
正当索菲亚百思不得其解时,结束演讲的哈奈尔狠狠地把那份演讲稿甩在她面前,一脸严肃地说道:“请你下次把字写得端正些。”
索菲亚瞬间面红耳赤,为自己辩解说,这是一份紧急演讲稿,本就赶时间,自己做到这种程度已经很不错了。
说完,怒气冲冲地离开了。
第二天一早,索菲亚就收到了公司的辞退通知。
如果你是索菲亚,会觉得委屈吗?
多少有点。
可在工作中,谁能不委屈呢?
挨点批评、受点委屈就甩脸色、撂挑子,是小孩子的行为,成熟的职场人早就学会了“人事分离”。
撒贝宁刚进央视工作的时候,因为缺乏主持经验,经常受到领导批评,说他表现不生动,表达也不够流畅。
次数多了,他觉得领导是在故意为难自己,心生怨怼“每天都想辞职,但心里又不服气”。
思来想去,他还是决定留下来,用行动证明自己的实力。
每天下了班,他都会留在演播室里看别人录制。
遇到不懂的问题会主动请教前辈,编导安排的零碎工作他也绝不敷衍。
这样坚持了一段时间,他的主持水准有了质的飞跃。
他的进步被领导看在眼里,也因此获得了更多的机会。
我常说,职场中最不需要的,就是强烈的胜负欲,无谓的自尊心。
上级批评了你的工作态度,与其针锋相对,不如去反思改进;
领导否定了你的方案,有时间自怨自艾,不如重新打磨优化。
无论在哪里上班都要记得:批评也好,责难也罢,都是对你能力的补充,而非对你个人的否定。
当你盛得下喜怒,受得了委屈,自然能把事干漂亮。

02
不跟同事比
我大学毕业后,曾在一家报社工作。
当时同期进来的毕业生有近十位,大家每天都做着同样的活。
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其他人都在变着法地偷懒摸鱼,一天下来真正干活的时间都不到6个小时。
只有我一个人,每天忙着找选题、撰稿、策划,工作时间长达十几个小时。
我向朋友抱怨:我一个人干好几个人的活,工资却跟大家一样,太亏了。
没想到朋友听了却说:“你这么想就错了,其实你和同事是竞争关系。工作只有那么多,你多做一点,得到的经验和成长就多一点,从这个角度看,其实是你抢了人家的机会啊。”
这番话令我如梦初醒。
从那以后,我不再在乎同事们的工作量,而是一心扑在自己的业务上。
后来几年我升职为主编,又抓住新媒体崛起的风口创业,收入翻了好几番。
而那些曾经摸鱼的同事,早已不见踪影了。
这些年我自己带团队,见过形形色色的员工,我发现他们大多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人抱着“别人能迟到,为啥我不能”、“别人能偷懒,我也可以吧”这样的心态混日子。
另一种人认为工作的本质是为自己创造价值,从不理会别人,而是埋头做好自己的事情。
而往往是后者,在职场中走到了更高的位置。
就像电视剧《大江大河》里的宋运辉,大学毕业进入金州化工时,他只是一名普通工人。
其他同事整天过得浑浑噩噩,上班就是泡茶、聊天、看报纸,但宋运辉选择日夜钻研技术。
上班时,他积极向厂里的老员工请教经验;下班后,他泡在图书馆学习国外先进技术;晚上回到宿舍,他依然在探究工作上遇到的难题。
正因如此,宋运辉很快成了厂里技能最出色的员工。
金州化工遭遇危机时,他屡次凭借娴熟的技能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他也从普通员工一步步走到了分厂厂长的位置。
工作的意义无非就两种:赚钱和实现自我价值。
事情是给公司做的,但收获是自己的。
跟别人一起混日子,只能让自己在懈怠中变得一事无成;相反,不理会同事的节奏,持续在工作中提升自己,你自然能在职场混得风生水起。

03
不和自己较劲
有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项实验。
他让几位试验员给绣花针穿针引线,并设置不同的奖品,激励他们完成任务。
实验结果显示,越是想要得到奖品的人,越会全神贯注地穿针引线,可过于专注却让他们的手止不住地颤抖,最终无法获得成功。
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之为“穿针效应”,即一件事你越是想要用力做好,结果越是容易出差错。
工作中也是如此,越是用力过猛,就越容易事与愿违。
作家阿行曾在书中分享过自己朋友的故事。
朋友是个十足的工作狂,经常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
除了吃饭睡觉,便是不停地写报告、见客户、做方案,每天忙得像个陀螺一样。
身为部门经理,按理说很多工作都可以分配给下属,但她从不这么做。
因为她对下属的能力不放心,希望每个环节步骤都由自己亲自监督。
有时下属做的方案达不到她的预期,她干脆就自己上手完成。
慢慢地,越来越多的工作都压到了她身上,加班成了家常便饭。
然而,朋友工作业绩却没有因此提升,反而因为常年饮食不均、压力过大,患上胃病和轻度抑郁。
作家亦舒曾说:一份职业而已,应当尽力做好工作,但也不用做得鬼上身,它并不是生活的全部。
工作而已,又不是打仗,无须剑拔弩张。
心态平和一点,节奏松弛一点,才能一直保持充沛的能量,在职场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刻意暂停》这本书的作者曾在书中提到,自己在进入大企业工作的第一年,精神饱满,干劲十足。
可当工作流程日复一日地重复时,她开始每天机械麻木地完成工作,不再挑战新事物。
工作热情没了,对生活的倦怠感也与日俱增。
后来,她听从上司的建议,不再全身心扑在工作上,利用闲暇时间去做一些让自己开心的小事,她的工作效率反而显著上升,生活也重新焕发光彩。
作家朱光潜曾说:越聪明的人越懂得休息。
职场中,太用力的人走不远。
▽
窦文涛在《圆桌派》中,针对网友抱怨工作烦、又没有成就感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他说,自己不会去在意老板和同事,因为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拿工资;也不会在工作中透支自己,因为工作的目的是为了生活。
我非常认同这种工作观。
无论在哪儿上班,不为人际关系内耗,不与工作深度捆绑,你会发现你的职场之路会越走越顺。
点个赞吧,与朋友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