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患在清朝销声匿迹了吗?并没有。事实上,非但没有消失,还藏匿得更为隐秘,后期还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只不过,在清朝不叫“倭患”罢了。
我们先来看看倭患的历史。
对于倭患,很多人的注意力集中在明朝。事实上,在元朝,最迟在1309年,倭寇就已经开始侵扰我国的东南沿海了,后来又影响到了山东、辽东等北方沿海地区。
元朝实行的是较为开放的贸易政策,允许日商来华贸易,但是倭患依旧存在。当时,日本商人到中国贸易时,都会带上武器,这就为倭患埋下了伏笔。
1320年,浙江庆元地区官吏贪污腐败,苛待日商,这引起后者的疯狂报复。此后,倭寇便侵扰沿海,抢商货、掠民财,坏事干尽。并且,倭寇依靠轻便艨艟,出入海中,屡犯沿海,很难对付。
倭患因日商受苛待而起,但这并不是倭患形成的原因。
那个时期的日本皇室与幕府发生战争,是为“承久之乱”,再加上元朝两征日本虽未果,但日本的经济和军事受到重创,民众生活更加艰难。
当然,有研究表明,在13世纪,日本气候变冷,农作物因此减产,很多人常常填不饱肚子,武士及失业流民成为流寇。以上因素都会促使日本骚扰周边,进行掠夺,从而导致倭寇盛行。
时间到了明朝,倭患更加严重起来,尤其是在嘉靖时期达到顶峰,形成了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
刚才,我们已经提到了,在13-14世纪,也就是元末明初的那段时期,日本国内分裂割据,长期动乱,连年混战,造成更多武士、农民流亡海外而成为倭患。这里不再赘述。
倭患为什么会在16世纪的嘉靖时期成为社会问题呢?原因比较复杂,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是日本国内镰仓幕府崩溃以后,室盯幕府足利氏掌握霸权,但封建割据、地方分权成为新的社会问题。各封建藩侯常常发动战争,战争总要花钱,但他们财政却很吃紧。于是,藩侯便组织浪人和奸商,或者支持他们到中国沿海进行“走私”贸易和劫掠。
二是明朝建立以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实行海禁政策,这几乎掐断了东南沿海人民的生活来源,为了生存,部分沿海人民被迫成为“倭寇”。
三是明朝虽然海禁,但实行朝贡贸易,而且在朝贡贸易之下,还存在和一个灰色地带--参与朝贡的随行人员可以进行私下交易,同时走私贸易也因之进行。
四是明后期,政治腐败,军备松弛,缺少有效的应对措施,造成倭患存在20多年,最终形成“嘉靖大倭寇”。
从成因来看,明朝的倭寇人员组成应该比较复杂,既有日本人,也有中国人,甚至还有参与贸易的朝鲜人和葡萄牙人。《明史》称:“大抵真倭十之二三,从者十之七八。”比如,那个召集帮众及日本浪人组成走私团队、自称徽王的汪直就是南直隶徽州府人。
嘉靖倭患在朝廷不遗余力地打击下,基本荡平。及至“隆庆开关”,允许人们航海前往东洋、西洋贸易,在一些列政策的利导下,大规模的倭患再难以形成。
当然,进入17世纪,日本方面的一些变化也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比如,日本结束了200年战乱,倭寇失去了无主浪人这个兵源;又比如,德川幕府发布锁国令,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禁止日本人出海贸易。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倭寇的产生。
与此同时,在清朝,朝廷将沿海居民内迁50里,并着力解决沿海百姓的粮食供应问题,从而减少了中国海商加入倭寇的可能性。到了清初,倭患已经基本消失了。
倭患消失并不代表来自岛国的威胁不存在。一方面,倭寇消失后,来自华南的“海盗”却进入了鼎盛时期,他们和倭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自己就是日本人;另一方面,两次鸦片战争后,周边的日本虎视眈眈起来,清代的“倭患”才真正开始。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