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芳是守不住投的降,而且糜芳的作用不在守城和攻城掠地。但刘封不一样,刘封的本职就是守土攻城,而且作为将领,他这个做法只能算是失误。但他的地位从来就不只是将领啊。这就是觉悟的问题了。
刘封与达忿争不和,封寻夺达鼓吹。达既惧罪,又忿恚封,遂表辞先主,率所领不是非要强势才叫地头蛇的,我没记错的话,上庸不是打下来的,是申耽申仪投的,正儿八经两申是地头蛇,孟达是刘璋旧属,刘封是刘备新贵,孟达在,对两申威慑比刘封大,再者,救援关羽这事刘封不可能与两申讨论,真动身了也会留孟达在上庸驻守。
刘封想活命唯一的选择就是投降曹操,他是继子不是义子,放到现在也是有继承权的,即使救了关羽躲过了这次,也躲不过下次。刘封当时考虑的应该是对的,但是他忘了一点,关羽一死本就不稳定的上庸肯定内乱失手,他也难逃一死,如果他不惜一切救关羽,关羽活下来那皆大欢喜,如果死了,那他必然也回不去上庸,那时再回成都结果将完全不一样
刘封不是义子,是养子,这中间差距很大,义子堪比庶出,并无地位,养子可以算是嫡出,是可以继承家产的,这也是为什么刘封被杀的主因之一,刘封在刘备军中颇有威望,刘备年事已高,算是给亲儿子上位清理风险
刘封作为养子,就应该知道自己的地位和责任,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不要存在非分之想。关羽落败,事关全局,必须救援,至少关羽不至身死。他确选择按兵不动。事后拒绝投降,只说明他头脑糊涂。
上庸主将应该是孟达,刘封属于牵制,孟达不出兵,刘封出兵,人数不会多,救不到要么自己搭上去,要么回来“救援不力”。救到了,孟达估计先反了,毕竟他不救,后路一样被断。太难了
刘封刘禅,你细想一下,合起来是什么?封禅,其一说明刘备野心极大的;其二,也说明前期刘备是把刘封当继承人培养的。可惜刘备有了亲儿子,刘封碍着刘禅了,所以刘封被杀,一点也不奇怪。
刘封死得不冤,让你救关羽,这是表明一个态度,救不救得了那是另外一回事,你不救说破天也没有道理,就像刘备就选知道胜算不大,也要出兵东吴为关羽复仇一个道理
我有一个腹黑的想法,不救关羽本身就是刘备授意刘封这么干的,完事后刘封之所以没有叛变就是因为他觉得刘备不会卸磨杀驴,可是他忘记了自己这个身份的尴尬之处,刘备刚好一石二鸟。
关羽一直瞧不起孙权,刘封,最后死因也是自己的自大,守城大将不带兵马只身去江东,一旦有失守城大任怎么办,和别人图财不同,关羽是少数以命博名的亡命之徒。
刘封不是孟达,关羽之难他义不容辞,但是被孟达一挑唆,就放弃救援,不管能不能救上,关羽能扛多长时间,那都是马后炮。按兵不动,换谁都不能容忍,最后上庸也没守住,真是败事有余,看过三国,这些是蜀国的转折,这还能忍,间接造成夷陵大败
其实刘封他不救也有私心,关羽先怼人在先,你是结拜,人家是父子,用你在那指手画脚?有仇不报非君子,再说了,救了不一定成功,成功了荆州不一定下次不丢,关羽嘴上骂人太狠。
刘封还是没有敏锐的大局观,作为副军将军,堪比曹操儿子曹丕的副丞相,统管上庸三郡,将来和关羽的荆州三郡是一个级别的。刘封没有好好想想,以至于在好形势下打了一手烂牌。以诸葛亮的严谨,不会随便去向刘备进言的,说明刘封确实有失职渎职行为,而且以后不可预测。
刘封还是看不清局势,关羽是什么存在,不说他和刘备的关系,就是一个关羽的名号就是蜀国的基石,刘封如果选择救援关羽,哪怕丢掉上庸,兵马全部损失,只要把关羽能活着带回成都,他在蜀国地位就不可同日而语,再说私,关羽是刘封二叔,自家人懞難也理应全力相救!
再看结果,关羽全军阵亡,随将全部牺牲!刘封丢掉上庸,人头落地,名声扫地!用自以为最好的方式弄了一个最差的结局!但凡来救,任何一种结果都比现在好,最起码就算全部战死,还落个美名!
刘封地位很尴尬,自保的唯一办法是尽早急流勇退,装病是最好的选择,实在装不了就故意从马上摔下来,断一条腿不能再带兵了,弄个文职干干。实在是要效忠刘备,也不能做野战军司令,做副司令或参谋长,刘备最怕的是他死了以后会篡位!这都不懂,早晚要死
其实刘封的战略高度不够,目前还是在打江山阶段,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对于自己老爹刘备来说,一个上庸算不得什么,失而复得也只是时间问题。关羽死了,那对于刘备来说是不可饶恕的事情。刘封在此时却体现了自己自私的一面,没有容人之量,而且造成非常恶劣的影响。所以刘封应该在求救信收到的时候,立刻当机立断,发兵救援关羽而且要亲自领兵,同时书信告知刘备说明情况,不惜一切代价。可惜历史不能重演……
只能说刘备和刘封之间未把事情分析透彻,由于古代交通、通讯都是大问题所以导致了刘封和刘备之间缺乏勾通,再者刘备在此事上也表现出了统帅能力不足的缺点,并肩作战的孟达都降曹了,而刘封明知有“未救叔父”之罪不但未降曹反而义无反顾的回归刘备,这是何等的忠勇和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