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都旧闻录之六一一胜利路三泰商场的前身李祥泰

姚姚看文化 2024-06-16 22:39:43
原创:龚屏 旧南昌李祥泰绸布匹头商店,创立于清朝光绪十七年(一八九一)。到南昌解放前夕,历时近六十年。 该店的创业人李禹亭兄弟,原本是学徒出身,妻子曾为人作佣妇。他们自经营“祥泰匹头号”以来。父传子、子传孙,成为每年纯利润数十万银元的巨商。 解放后公私合营,纳入社会主义轨道,与“鸿泰”、“源泰昌”合并而改为“三泰商场。 李祥泰发家致富,在于他们经营方法上具有独特的见解。 他们紧紧抓住“资金周转运用”为第一要务。 当时,南昌市绸布业的大店各有不同的经营目标。 例如李恰昌、卢正兴等重点经营百货,而新盛、大隆则又以绸缎为主。 李祥泰凭其经验,认定经营匹头是致富捷径。 他们认为经营百货绸缎虽然利润较厚,可是滞销货多、资金周转缓慢,不如以匹头为主,百货为次。因为布匹是“百家货”,符合民情、销路广、周转快,虽然利润不大,但能薄利多销,把生意搞活。 李祥泰的发家致富发财,首先是用人得当、重用人才。 李祥泰六十年间的经理人如邓宁之、李荣辉、黄祖川、熊鹤举以至李善元先生等,都是商业能人。 该店重视培养人才,提拔店员为经理。 如当年的总经理何勉修,就是该店的学徒出身。这种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策略,是该店经营成功的特色之一。 其次是讲究商业信用,使该店声名大振。 据李善元先生回忆,有一件很典型的例子。 当年有一家钱庄,借了一千银元给李祥泰,不料钱庄把李祥泰的借据丢失了。按旧时通例,李祥泰可以不认账。 当钱庄将丢失借据一事告诉李祥泰时,李祥泰满口答应按期还帐。这件事使李祥泰信誉上升。 后来,李祥泰因火灾损失严重,可是钱庄仍予以贷款,使该店得以重整旗鼓。 李祥泰既有高明的经理人才,也就能想出一些生意经来。 该店的”生意经”分对外与对内两个方面。 “对外”的经营之道是: 一、打好宣传战。李祥泰在广告上下了功夫,经常撰写一些引人入胜的广告语言,雅俗共赏。 如:“本店货真价实、童曳无欺、敬烟奉茶、待客周到”。 对窗柜的陈设极为讲究,经常更换,适合时令。连包装纸上面都印了商品广告。 当时几乎全省各县的城镇集市都贴了该店的广告。 二、该店经常印发“行情单”,寄发各地的同业,以广招睐。 三、明码标价,显示信誉。 四、日夜营业,从上午七时到晚上九时。 五、对待顾客奉若上宾, 顾客进门一杯茶、一枝烟,生意不做仁义在,这次不行下次来”。 六、善于竞争。当时南昌洗马池许多商场以“七折八扣”为号召,什么“买一尺送一尺”、吹号敲鼓,五花八门。而李祥泰独树一帜,在店门外挂出一面大幅的彩色过街横布,上面写着:“本店始终诚实廉价,不作虚伪折扣”。 七、全部商品与顾客见面,有缺即补,货色齐全。 除此以外,就是及时掌握商品信息,以及与外地厂商挂钩、扩大经营渠道。 对内的店务管理之术则是: 一、对学徒培训,灌输生意经。 二、对店员的生活关怀周到。每天伙食三荤两素。 当天门市营业额超过一千五百银元,则次日加餐粉蒸肉。全月营业额超过四万五千银元,则全店聚餐饮宴一次。 全年赚了钱,对店员另发酬劳金,这种酬劳金,有公开的与不公开的两种形式。 每当年终,除了每个店员均发一份以外,正副经理又分别请每个店员喝茶谈话,“秘密”地另送一个“红纸包,以示特殊”。 还有一个“归假”(即探亲假)的规定,店员每年“归假”两个月,假如店员归期没有超过期限的话,可以享受“重工”(即双工资)。超期的则扣工资。凡此种种,都促使店员为其效劳。 一九四九年春,李祥泰收到了中共地下组织的来信,劝告该店安心迎接即将来到的解放。 该店的资方和经理人各有不同的见解。 结果将资产分为两部,资方带走一半经桂转港(一九五七年由港回昌),留下的一部分在李善元等先生的掌握下,进入了社会主义的光明大道。 李善元在解放后,受到党和政府的重用,他在一九五一年亲手接到了毛主席署名的任命状一一担任江西经委委员,又接到了周总理签署的任命状一一担任南昌市副市长。 后来李善元还担任了江西省政协副主席和省工商联主任委员。
0 阅读:1
姚姚看文化

姚姚看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