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初恋投河自尽,得知其生前含冤,邓颖超大怒:她是个好人!

理科男读历史 2025-03-19 09:49:12

周恩来总理与邓颖超一生一世一双人的爱情故事至今仍被传唱,因此,周总理的初恋女友也时常作为人们叙述这段爱情故事的媒介。

人人都在感叹这位初恋女友错失了一个好郎君,但其实她本身就是一位熠熠生辉的“明珠”。

2017年,周恩来侄女周秉德在《我的伯父伯母》一书中首次提到了伯父的这位初恋女友。

据周秉德回忆,她当时正在与一位青年谈恋爱,十分迷茫,于是伯父周恩来就拿出自己的初恋往事为她指点迷津。这也是她第一次知道,原来伯父的初恋并不是七妈邓颖超,而是一位叫张若名的女同志。

后来,周秉德在七妈邓颖超的口中,得知了关于张若名的零星故事。

张若名1902年出生在河北保定,父亲做过官,家里十分富裕。后来,张若名在天津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读书,与邓颖超成了同班同学。

自读书起,张若名就住在了当医生的叔叔家中,至今堂姊妹们提起她时,仍啧啧称赞,称她为女中豪杰。

原来,在五四爱国运动爆发后,张若名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并与周恩来、郭隆真等创办了“觉悟社”。然而在一次请愿活动中,周恩来和张若名等人被捕,他们在狱中以绝食抗议,后经各界营救才获释。

出狱后,张若名回到了保定老家,可家中却为她包办了婚姻。一气之下,张若名选择离家出走。据堂姊妹们回忆,当年张若名秘密出走前,给家里每个人都留了一封信,表达自己的决心。

1920年11月,张若名与郭隆真、周恩来等190多位勤工俭学的学生登上了去往法国的游轮。在这里有一个细节,那就是张若名其实比周恩来早九天到法国,因为周恩来中途在新加坡下了船,为的是和蔡元培先生同船抵法。

翻译家、语言家盛成在《纪德的态度》一书的序章里回忆道:“1920年12月28日早晨八时,我赶到里昂车站对面的大旅馆,周恩来便给我介绍郭隆真和张若名,之后我开始教他们法语,若名聪明过人,法语进步可称一日千里,到1921年暑假时,她的法语水平已达到相当水平。”

根据这段回忆就可看出,张若名是个聪颖的女子,而这也是吸引周恩来的地方。

后来,张若名与放弃了独身主义的周恩来成为了伉俪,并加入了赵世炎、周恩来、李富春等在巴黎组织的中国少年共产党。

这时,张若名的法语就派上了用场,她不仅能顺利地阅读马克思主义的法文书籍,还多次担任学习小组的主讲人。1924年,周恩来将张若名的讲稿带回了国内,次年出版的《马克思主义浅说》共收录四篇文章,张若名就占三篇。

在法国的这些年,张若名的成就直线上升,然而就在1924年,她的人生之旅出现了重大转折,导致她与党组织和周恩来斩断了缘分。

这年,法国共产党获准举行纪念活动,但当局明令禁止外国共产党人参加,无奈,法国共产党只能遗憾通知其他国家的人。可旅法支部负责人任卓宣作风专制,他不顾警告坚持派张若名参加大会,并作发言,结果导致张若名身份暴露,遭法国警察跟踪、讯问。

事发后,任卓宣不仅没有自我检讨,还将这一过错嫁祸在张若名身上。张若名委屈至极,向党组织提出了退党申请。

对于张若名告别革命的选择,周恩来反复规劝,但她决心已定,他只好由她而去。之后,周恩来向张若名提出了分手,1924年7月,周恩来回国,与张若名失去了联系。

周恩来为何要与张若名分手?或许有人认为周恩来是生气张若名退党,其实不然。

周秉德回忆说,伯父亲口告诉她,他立誓要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奋斗终身,并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而他的终身伴侣,是要经得起革命的艰难险阻和惊涛骇浪的战友。

对于周恩来,参加革命就是他一生的事业,但对张若名来说,革命并不是她唯一出路。她当时法语进步很快,交流没有障碍,而且学习优秀,完全可以通过考试或者学历进入大学。

另一方面,张若名无法适应组织生活、铁的纪律,奔劳的生活并不是她理想的生活。而周恩来也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才与之分手。

1928年,张若名考入中法大学后,与中国留学生杨堃确定了恋爱关系,两年后步入婚姻的殿堂。之后,张若名在中法大学毕业,她被校长李圣章聘请为教授,安心任教。

1931年元旦刚过,张若名随丈夫回国,依旧从事教育行业,外面的世界好像无法打破她平静而又安逸的生活。直到1948年,张若名才为躲避纷争举家搬到了云南。

可过惯了不问世事的生活的张若名,等她回头看时,却发现与党组织走得越来越远。1949年,她与北方的老友恢复了通信,蓦然回首竟发现自己太“落后”了。于是,她在朋友的推荐下加入了民盟,之后不断申请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

每一年,张若名都要交上一份长长的申请书,她很执着,即使每年都会被拒,但从不曾放弃。张若名还经常去听党课,去找自己的入党联系人,汇报思想工作。

后来杨堃说:“解放后在历次政治运动中,我俩全是积极分子,张若名更是对党的号召步步紧跟,毫无保留地献身于党的各项革命运动。”

但可惜的是,张若名的愿望始终没能实现,十年运动到来后,她更是被打上了“叛徒”的标签,只因她当初主动提出了退党申请。即使后来多方证明张若名只是退党并未出卖同志,但在那个年代,没人愿意相信她。

1958年的一天中午,张若名痛苦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她投河自尽了。不久,邓颖超就得知了这一噩耗,她既悲痛又愤怒,替张若名申冤:“她是个好人!”

改革开放后,张若名的儿子杨在道决定为母亲平反,得知邓颖超曾关心过母亲,便给邓颖超写了一封信。邓颖超很快给出了答复,在她的帮助下,张若名很快得以平冤昭雪。

1 阅读:10
理科男读历史

理科男读历史

理科男读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