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放弃省一把手,回部队当军长,被提拔副司令遇阻,5年后才如愿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fda84d09a9f019a9d96b110c0928007.jpg)
世人都说从军长升到一省之长是难得的机遇,可1970年,湖南省革委会主任黎原却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选择。当时,他的47军即将调往陕西,作为省革委会主任兼47军军长的他,面临着是继续当省里的"一把手",还是随部队调往他省的艰难抉择。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能当上省革委会主任,意味着大权在握。可黎原最终选择了放弃这个令人艳羡的职位,毅然跟随自己的部队奔赴陕西。谁能想到,这个决定竟让他在仕途上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波折。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放弃如此显赫的地位?又是什么力量,让他在升任副司令员的道路上走得如此艰难?这其中又有着怎样曲折的故事?
一、从戎报国:少年从军,投身革命
说起黎原的从军之路,还要从1934年说起。那一年,年仅17岁的黎原考入了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在当时,能考上这所军校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军校里的生活苦不堪言,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训练,饭菜也是清汤寡水。可黎原却格外珍惜这个机会,白天刻苦训练,晚上挑灯苦读。军校里的教官们都说:"这个黎原啊,是块当兵的好料子!"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军入侵中国,黎原所在的军校被迫从南京迁往四川。这一年,他从军校毕业,被分配到国民党军队担任基层军官。此时的黎原,对即将到来的战争充满憧憬,满心想着要为国效力。
可战场上的残酷现实,很快就让这位年轻军官心如刀割。在淞沪会战中,他亲眼目睹了战友们在战场上牺牲;在南京保卫战中,他看到了国民党高层的腐败无能,许多将领在战事吃紧时竟然先行撤离。
"这样的军队,还能保家卫国吗?"黎原心中充满了疑问。正在这时,延安的抗日号角传到了他的耳中。
1939年初,一个漆黑的夜晚,黎原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战友,冒着生命危险,穿越封锁线,投奔延安。到达延安后,组织上派他到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在延安的日子里,黎原如饥似渴地学习革命理论。他说:"在这里,我第一次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革命,什么是为人民而战!"
从1939年到1949年,整整十年时间,黎原从一名普通战士,一步步成长为一个主力师的师长。这十年里,他参加过百团大战,也经历过解放战争时期的辽沈、平津等重大战役。
有一次,在一场激烈的战斗中,黎原带领部队突破敌人的封锁线。敌人的炮火如雨点般砸来,他的警卫员被炸伤,他二话不说,背起伤员就往后方跑。这一幕,让老战士们至今难忘。
1952年,他带领部队参加抗美援朝。在战场上,他常常亲临前线,和战士们一起趴在战壕里观察敌情。有一次,敌人的炮弹就在他身边三米处爆炸,所幸未伤到他分毫。
从一个懵懂少年到一个成熟的军事指挥员,黎原用了整整15年时间。在这期间,他经历过血与火的考验,也亲眼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这段经历,为他日后担任更重要的职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临危受命:走上湖南省革委会主任之位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24568957cce74fbe41cc009a52dc35a.jpg)
1967年的湖南,可谓是风云激荡。当时的47军接到一道特殊命令,要负责湖南的支左任务。这道命令,让黎原从一个纯军事指挥员转变为了地方工作的主要负责人。
起初,47军是在省军区的统一调度下开展工作。可是好景不长,一些群众组织对省军区的工作方式提出质疑,导致工作无法正常开展。上级见此情况,立即作出调整,指定47军独立负责支左任务,并任命黎原为省革委会筹备小组组长。
谁知道,刚开始筹备工作没多久,一个叫"省无联"的组织突然冒了出来。这个组织公开反对省革委会筹备工作,还煽动群众"用暴力推翻省革筹"。一时间,湖南局势再次陷入混乱。
事态发展到这一步,黎原立即向上级报告情况。上级很快就对"省无联"的行为进行了批评。有了上级的支持,黎原马上采取行动。
一天早上,长沙市体育场内人山人海。黎原组织召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军民大会,会上宣读了上级对"省无联"的批评指示。随后,47军采取果断措施,将"省无联"的几个主要头目抓了起来,这才平息了这场风波。
1968年春天,湖南省革命委员会正式成立,黎原担任主任一职。上任伊始,他就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问题:如何尽快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
当时的湖南,工业基础薄弱,农业生产效率低下。黎原先是把目光投向了农业生产。他带着工作组深入农村,发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是制约农业生产的一大瓶颈。
为此,他下令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兴修水利的活动。仅1968年一年,湖南就修建和整修了数千条大小水渠。这些水利工程,为湖南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打下了基础。
在工业方面,黎原采取"重点突破"的策略。他将湖南的工业重点放在了钢铁、煤炭等基础工业上。湘钢、衡钢等重点企业得到优先发展,一批新的工厂也在这时期建立起来。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株洲的一批机械制造企业。在黎原的支持下,株洲建起了拖拉机厂、电机厂等一批骨干企业。这些企业后来成为了湖南工业的重要支柱。
值得一提的是,黎原在主持湖南工作期间,始终坚持"先抓革命,促生产"的工作方针。每到一个地方视察,他都要先了解当地的革命形势,然后再研究生产问题。
在黎原主政期间,湖南的工农业生产逐步恢复和发展。1969年春天,他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九大会议,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这是对他工作成绩的肯定。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工作如火如荼开展之际,一场关于煤炭的争端,却让黎原的仕途发生了意想不到的转折。
三、煤炭之争:与广州军区的矛盾
说起黎原与广州军区的这场较量,还得从一块煤田说起。1969年秋天,广东省派了一个考察团来到湖南南部,名义上是考察煤炭资源,实则另有打算。
那时候,广东工业发展迅速,每年需要大量煤炭。可是广东本地煤矿产量有限,只能依靠外省调运。湖南南部的郴州、衡阳一带煤炭资源丰富,离广东又近,运输成本低,自然就成了广东觊觎的对象。
一天,广东省革委会主任找到黎原,提出要把湖南南部的几个煤矿划归广东管理。这位主任可不是一般人,他还兼任着广州军区政委的职务。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98bac45e322c473900d69dfc5900616.jpg)
黎原当场就表示反对。他拿出一份详细的数据:湖南的工业也在快速发展,这些煤矿是湖南工业的"命脉"。如果划归广东,湖南的工业发展就会受到影响。
这场争执很快就升级了。在一次军区会议上,广州军区的领导借故批评47军的工作。表面上说的是部队建设问题,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是在给黎原"难堪"。
当时的形势很微妙。从地方关系上看,黎原和广东省革委会主任都是一省之长,谁也管不了谁。可是从军队系统来说,军区政委是能管辖军长的。
1970年初,广州军区又召开了一次军事会议。会上,有人提出47军在执行支左任务时"存在问题"。这些所谓的问题,说来说去都绕不开煤炭这个话题。
黎原在会上据理力争:"湖南的煤矿关系到全省工业发展大局,不能轻易改变,这是原则问题!"这番话一出,会场顿时安静下来。
可是从这以后,黎原在军区的处境就更加difficult了。每次开会,总有人拿各种理由挑他的毛病。一次是说他执行上级指示不坚决,一次又说他工作作风有问题。
最离谱的是,有人竟然翻出了他早年在国民党军队服役的经历,说这是"历史问题"。殊不知,这段经历在他入党时就已经交代清楚,组织上也早就结论过了。
就在这种情况下,上级突然下达命令,要调47军去陕西。这个调令,给了黎原一个新的选择:是继续留在湖南当省革委会主任,还是跟随部队调往陕西?
表面上看,继续当省革委会主任似乎更有"前途"。但是留下来,就意味着要继续面对广州军区的压力。而且,煤炭之争必定会继续。
这场争执,不仅影响了黎原的现实处境,还为他日后的仕途埋下了伏笔。谁能想到,正是这场看似普通的资源之争,竟然影响了他后来升任副司令员的道路。
四、忠心军旅:放弃高位回归部队
1970年的夏天,一封来自湖南省革委会的报告引起了上级的高度重视。报告中说,黎原同志请求随47军调往陕西。这个请求一下子在军队和地方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要知道,当时的省革委会主任可是实打实的"封疆大吏"。像黎原这样的省革委会主任,不仅是中央候补委员,还掌管着一省的政治、经济大权。放着这样的好位置不要,反而要回部队当军长,这在当时的政坛上可是极为罕见的。
消息传开后,上级多次找黎原谈话,希望他能留在湖南继续工作。一位首长甚至打电话给他说:"你在湖南工作很有成效,群众基础也打下了,何必要走呢?"
可黎原的态度却十分坚决。他说出了三个理由:第一,自己是从基层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军人,对部队有着深厚感情;第二,虽然担任省革委会主任时间不长,但已经理顺了工作关系,建立了工作班子,即便自己离开,工作也能正常开展;第三,47军即将调往陕西边防,这是重要的战略部署,自己作为军长,应该跟随部队。
1970年8月的一天,长沙机场上停着一架军用运输机。黎原带着简单的行李,登上了这架飞往陕西的飞机。从这一天起,他正式卸任湖南省革委会主任,专职担任47军军长。
到达陕西后,47军进驻了一个偏远的军事要地。这里条件艰苦,不比湖南省城的优越环境。但黎原却表现出了军人特有的适应能力,很快就投入到了部队建设工作中。
在陕西的日子里,黎原经常带着参谋人员深入基层连队。有一次,他徒步走了三十多公里山路,就为了看望一个边防哨所的战士。当地老百姓看到这位将军和普通士兵同吃同住,都竖起了大拇指。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e4968267d758190e7299e42643b1504.jpg)
47军调防陕西后,担负着重要的战备任务。黎原坚持每月都要进行实战演练,部队的战斗力得到了明显提升。1971年的一次军区大检查中,47军的各项成绩都名列前茅。
然而,就在黎原带领47军蒸蒸日上之际,一个意想不到的困难却挡在了他的面前。按照当时的惯例,像他这样资历的军长,又有担任省革委会主任的经历,完全可以提拔为大军区副职。但是当他的提拔报告上报后,却迟迟得不到批准。
原来,那场发生在湖南的煤炭之争,给他留下了意想不到的后遗症。一些人借机翻出他的"老账",处处设置障碍。这一耽搁,就是整整五年时间。
五、曲折升迁:五年等待副司令之职
1971年初,一份关于黎原提拔为兰州军区副司令员的报告摆在了相关部门的办公桌上。按理说,这样的提拔是水到渠成的事。可就是这份报告,却在各个部门之间辗转了整整两年,始终没有下文。
原来是广州军区的一些人在背后搞"小动作"。他们以黎原当年在国民党军队服役的经历为由,质疑他的"历史问题"。这个问题明明在他投奔延安时就已经交代清楚,组织上也早有结论,却被人重新翻了出来。
事态发展到这个地步,总政治部不得不派出专门调查组。调查组到了陕西,翻阅档案材料,走访老同志,前后花了两年多时间,终于还了黎原一个清白。
可即便如此,黎原的提拔之路依然不顺。有人又提出新的质疑:说他在湖南主持工作期间处理问题的手段过于强硬,工作作风有问题。这些说法虽然站不住脚,但还是给他的升迁设置了障碍。
1973年,兰州军区司令员换了人,原任司令员皮定均调任他职,由韩先楚接任。这个人事变动,让黎原的处境又有了新的变化。
原来韩先楚和黎原早在解放战争时期就相识。在一次重要战役中,黎原所在的部队和韩先楚指挥的部队还并肩作战过。韩先楚上任后,很快就了解到了黎原的情况。
1974年冬天,韩先楚专门到47军视察。在视察过程中,他对47军的建设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特别是在一次军事演习中,47军表现出色,受到了军区首长的一致好评。
这次视察之后,韩先楚亲自过问黎原的提拔问题。他找来相关材料仔细研究,发现那些所谓的"问题"根本就站不住脚。于是,他当即表态支持黎原的提拔。
1975年春天,一纸任命终于下达。黎原被任命为兰州军区副司令员。从提出申请到最终获得任命,整整用了五年时间。
那天,47军的官兵自发组织了一个简单的欢送仪式。说是欢送,可不少老兵眼中却含着泪花。五年来,黎原带领47军转战陕西,部队的战斗力和管理水平都有了很大提升。
有人问黎原,等了这么多年才如愿以偿,值不值得?他说了这样一番话:"从戎报国,当兵打仗,这是我的本分。至于职务高低,那是组织上的事。"
这一年,黎原已经58岁。从17岁考入军校到58岁任副司令员,他在部队整整待了41年。这41年里,他经历过血与火的考验,也尝到了仕途升迁的酸甜苦辣。但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始终保持着一个军人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