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年谱(1949-1976)》(第三册)纪事本末(566)】1958年,毛泽东65岁。
1958年6月7日,毛泽东审阅彭德怀六月五日关于苏联请求在我国建立特种长波无线电台问题给毛泽东并中共中央的报告和彭德怀六月四日同苏联军事总顾问杜鲁方诺夫谈话的记录。彭德怀的报告说:
军事顾问昨日来谈,苏方仍坚持原来双方共同投资建电台的意见,并提议在六月上旬即派专家来华进行选址、设计施工、拟制协定等工作。看来苏方是不会很快接受我们的意见的。为了不影响勘查设计工作的进行,我意可先同意苏方专家来华着手进行一些技术性工作,有关投资和使用等问题可放在下一步解决。
毛泽东批示:
刘、林彪、小平、周、朱、陈、彭真、陈毅阅,退彭德怀同志。可以照所拟办理。钱一定由中国出,不能由苏方出。使用共同。如苏方以高压加人,则不要回答,拖一时期再说。或者中央谈一下再答复。此事应由两国政府签订协定。在谈话部分,毛批有意见,请彭注意。
毛泽东将彭德怀同杜鲁方诺夫谈话记录中的“这个无线电中心的投资,还是由中国方面负担好。建筑和装备等技术方面,请苏联同志帮助,所需设备,均应作价由我们付款。建成后可以共同使用,这里并没有其他意思”这段文字,修改为:
这个无线电中心的投资,应当由中国方面负担,中国责无旁贷。建筑和装备等技术方面,请苏联同志帮助,所需设备,均应作价由我们付款。建成后可以共同使用,并且应当 由两国政府签订正式协定。这是中国的意见,不是我个人的意见。
什么是长波电台大功率超长波电台,主要的使命是对远洋舰艇、特别是潜艇实施通信联络。超长波电磁波可以穿透海水,而且能量损耗较少。它受核爆炸和大气干扰小,信号稳定、传播距离远达数万公里,是指挥潜艇和舰船远航的关键设施。
长波电台需要极其庞大的天线设备,长波电台的天线总长动辄几十公里(波兰有一座高达691米的长波发射塔,曾是历史上最高的人造建筑);其次长波电台的耗电量非常大,一个非常好长波电台的电量消耗与半个宁波市相当(指70年代的宁波);然后长波电台传输速率非常非常非常慢(美国一座位于威斯康星的超长波电台,发送三个字组组合的信号就需要15分钟)。
1958年1月,苏联的第一艘核动力潜艇试航成功。外出潜艇与基地的通讯和联络问题便提上了议事日程。在此之前,苏联海军已经研究了建立长波电台的问题。第一个方案是在苏联本土建立长波发射电台,但因其耗资巨大且通讯质量难有保证而被否决。第二个方案是在中国的海南岛和印度各建一个长波发射台。赫鲁晓夫否决了印度方案,但对于海南岛方案,他认为不仅是可行的,而且不会存在任何困难。
1958年4月,苏联国防部长马利诺夫斯基致函中国国防部长彭德怀,提出希望由中苏共同建造一座大功率的长波电台,以指挥苏联在太平洋地区活动的潜艇。虽然中国对这种军事设施也有需要,但因为事关国家主权,中方在对苏方提议表示同意的同时,提出不要让外国人在中国搞军事基地,费用由中国全部承担,欢迎苏联提供技术帮助,建成后可由两国共同使用,并建议两国政府就此签订一项协议。
但是,苏联对中国政府的意见没有重视,仍然坚持共建、共管和共同拥有。
毛泽东听后当即表示:首先要明确方针,是我们办,你们帮助,还是只能合办,不合办,你们就不给帮助。
赫鲁晓夫亲自来解释尤金立即向赫鲁晓夫汇报了毛泽东的不满。1958年7月31日,赫鲁晓夫匆匆来到北京,就“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之事向毛泽东解释。他推脱说关于长波电台的问题是苏联国防部长马利诺夫斯基提出的,没有经过苏共政治局的讨论。赫鲁晓夫在看到中国领导人在主权问题上的坚定态度以后,同意由中国人自己搞,苏联可以提供贷款帮助,所有权是中国的。
1958年8月3日,中苏在北京签署了有关超长波电台和收信中心的《八三协定》,规定:
超长波电台由中国自己建设,主权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所有。苏联在设计和施工等技术方面给予帮助和指导;
装备器材,凡中国不能解决的请苏联援助,通过订货方式解决。
苏联根据协定所提供的设计资料、装备器材和派遣来华专家,以及其他方面的一切费用均由中国通过贸易账户偿付。
苏联需要使用中国超长波电台的问题,由双方另行谈判。
同年11月,苏两国又签订了关于提供设备器材派遣专家的合同,长波电台的建设正式启动。
最终选址在哪里?起初,苏方技术专家建议电台建在东南沿海,因为这样更便于苏军舰艇在太平洋活动时使用。
但我海军却考虑,东南沿海对我们来说是战略前沿,而华北则是战略后方,电台应在后方设立;东南沿海距离北京太远,交通不便。将来在管理、使用、指挥上会遇到不少问题,选址在华北更为妥当;同时,电台也不能离城市太远或者太近,不要占用大量农田。
在中方坚持下,苏联专家也放弃了在沿海建设的意见。最后选址在山西雁北地区。
起初,苏联工程技术人员协助我方建设,后来苏联撤走了专家,我技术人员只能自力更生。
1965年10月,历经七年的艰苦奋战,在技术短缺、设备不足、生活异常艰苦的条件下,长波电台终于完成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