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父母有边界,个人更成熟,家庭更和谐

鹰哥爱写文 2024-07-18 14:25:30

​《好的爱,有边界》作者:吉祥

​上一节,我们一起来学习了如何在亲密关系中树立边界,收获相爱但又独立的爱情。这一节,我们则要开启和父母的关系梳理,学习如何和父母树立边界。

假期悖论:又爱又恨的亲情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每次回家,最开心的一定是刚回去的两天,但两三天之后,很多人就变得不那么高兴了,甚至恨不得赶紧回到自己的家。有人将这种现象称为“假期悖论”。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父母亲戚缺乏边界感,对我们的人生习惯,指指点点。面对不被尊重的隐私和个人习惯,很多年轻人直呼:回家的期待有多高、离家的渴望就有多大。

不可否认,中国的父母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无私的父母,从小就开始规划孩子的未来,努力为孩子选一个好专业、选一个好工作、选一个好伴侣、选一个好人生。可是,总感觉哪里不太对是不是?为什么孩子的专业、工作、伴侣、人生,要由父母来选择,主导和左右呢?为什么不能让孩子自己做主呢?这就是“中国式父母”的问题所在。他们总是将孩子当成私有物品,习惯于帮孩子做抉择,当孩子不愿意听从他们的建议时,他们便随意地评价孩子们的工作、薪水、配偶、子女、房子、车子,等等。这让许多人在享受家庭温暖的同时,也倍感压力与束缚。

很多人面对父母亲情时,都表现出一种“又爱又恨”的矛盾心态:他们很爱父母,却不喜欢父母;很思念父母,却没有办法跟他们长时间生活在一起。而这大概就是因为我们与父母的关系中只有“爱”,没有“界限”。

界限不明晰的家庭关系,往往会导致一系列问题。以电视剧《欢乐颂》中的樊胜美为例,母亲无休止的经济索取,让她在成年后依旧背负着沉重的负担,无法追求自己的幸福。而在电视剧《都挺好》中,苏明玉面对的则是父母的偏心与忽视,这迫使她早早学会了独立,但也留下了深刻的创伤。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电视剧所反映的,何尝不是我们的真实生活中的一部分呢?

与父母立界限为什么这么难

但与父母立界限却是一个很沉重的话题。很多人宁愿躲着父母,也不愿意和他们立界限。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是源于深厚的情感纽带。谁都不会否认,父母是这个世界上最爱自己的人,特别是我们中国的父母,很多人为儿女操劳一生,付出了巨大的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与之相比,我们能为父母做的,实在是少之又少。因此很多人在与父母沟通时,会因为情感选择妥协。

还有一部分人,从小生活在父母的“道德绑架”中,他们听到最多的就是“我们之所以不离婚,都是为了你”,“咱们家就指望你了,所以你要争口气”,“我为你付出这么多,你这样做对得起我吗?”这些越界的话,时常会让人产生负罪感。小时候的这些声音经过内化后,就会成为成年人的思维观念,让他们因为内疚心理,不敢和父母立界限。

不敢和父母立界限的另一个原因,则是社会文化的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被视为美德之首。在很多老人心中,“孝顺孝顺”,“顺”就是最大的“孝”。这使得许多年轻人在面对父母时,难以表达自己的真实需求与界限,甚至认为和父母立界限就是不孝。父母是长辈,我们怎么可以为难父母呢?

其实这些传统的观念不完全正确。和父母立界限并不代表不孝,甚至必要的界限,对于父母而言,也是有益的。比如今天的社会出现了很多“啃老族”,自己不挣钱,还挥霍父母的养老钱,这是没有界限的后果。还有一些人生完孩子,自己刷手机、看电视、出去玩,却把孩子丢给长辈去带,这也是没有界限导致的。

所以说,适当的边界,不仅有利于打造良好的亲子关系,更有助于帮助彼此成长和成熟。

如何与父母立界限

那么,在懂得了和父母立界限的必要性之后,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如何正确地和父母树立界限。

第一步,我们要梳理界限。立界限之前,我们首先要搞清楚父母在哪些地方越了界。每一个家庭中父母越界的地方都不一样,但是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语言方面,说话不尊重孩子,总是爱批评、爱指教、爱命令;二是在婚姻方面,总是介入小夫妻的关系,打扰小夫妻的生活;三是在育儿方面,不尊重儿女的教育理念,随意指点,自作主张,引发矛盾;四是在经济方面,因为资助过儿女,所以总是喜欢插手儿女的经济。这也提醒年轻人,“拿人手短,吃人嘴软”,经济独立才是真正的独立。

那么,在明白了父母经常在哪些地方越界,我们就知道应该在哪些地方和父母建立界限了。

然后是第二步,要梳理我们的原生家庭。吉祥老师在书中指出,原生家庭一般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混乱型、疏远型和清晰型。

第一种混乱型的原生家庭,就像一锅大杂烩,各个家庭成员全都混合在一起,家人之间基本没有独立性,大家可以互相干预。比如一位妈妈刚刚怀孕,婆家人就立刻参与进来,哪怕只是一个婴儿车,也要经过大家庭的讨论,最后投票决定车的颜色。在混乱型的家庭中,界限形同虚设,这样的生活,不管是婚姻关系,还是亲子教养,一定会遇到很多麻烦。

第二种是疏远型原生家庭。在这种类型的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很淡薄,大家很少表达感情,也很少进行精神交流,沟通时也只讲事情或讨论问题本身。

第三种家庭是清晰型原生家庭。这是一种有健康界限的家庭,也是最值得推崇的家庭类型。家庭成员之间既彼此关心,又彼此尊重界限。每个人既为自己负责,也允许有不同的声音、想法、意见和行为方式。父母不会因为自己的愤怒控制孩子,也不会把自己的愤怒发泄到孩子身上,更不会让孩子为父母的付出感到内疚。在清晰的界限之下,家庭成员间拥有很好的情感联结,与此同时每个人依然是独立的个体。

搞清了家庭的几种类型,我们就要思考,自己的原生家庭是什么样的类型,自己渴望建立的小家庭,又是什么样的类型。为了帮我们理清思路,吉祥老师在这里提供了三个问题,分别是:我们家最大的界限问题是什么?有多少人参与到这个界限问题中来了?我在其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呢?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原生家庭已经不能再改变了,为什么还要梳理这些,为难父母呢?这其实是一种误解。我们寻找原生家庭的问题,并不是要给父母“定罪”,而是要搞清楚:为什么我今天会有这些焦虑的情绪,会有这些不健康的行为?为什么我无法和父母正常交往和交流,究竟是哪一个环节、哪一件事,让我有了这样一个倾向。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

想清楚这些问题后,接下来我们就要进入第三步,那就是挑战内在的声音。

前面提到,很多人碍于父母亲情、碍于传统孝道、碍于父母从小给的道德压力,不敢与父母立界限。相信童年时代,很多人都有向父母说“不”的记忆——不要偷看我的日记、不要让我在亲戚面前背唐诗、不要逼我剪去长发、不要干涉我的社交、不要干涉我的穿着,等等。

但很遗憾,那时的我们还太年幼,我们喊出的界限,全都被父母无情拒绝了,无数次失败的经历,让我们不敢再对父母立界限,小时候的恐惧、无助、无奈,缠绕在我们心头,成为了我们内在的声音,一遍遍告诉我们:“忍受吧,你拗不过父母的。”可事实是,我们已经长大了,在思想、人格、工作、经济、人际上已经完全独立,不再依附于父母了。我们完全可以克服幼时的恐惧,和父母重新建立界限了。

如果你还是担心,你也可以寻找一个界限的榜样。学习身边那些很有界限感的朋友,观察他们是如何与父母相处,你甚至也可以找朋友,一起来做角色扮演练习,让朋友们来支持你、帮助你、安慰你、鼓励你。

之后,我们就正式进入第四步,和父母立界限。我们需要勇敢地与父母进行对话,明确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用尊重和理解的方式,让父母了解我们的界限所在。

我们可以和父母设定具体的界限,比如,哪些话题不要在家庭聚会上讨论,哪些问题父母不要干涉,哪些习惯需要父母尊重,哪些时间希望父母不要打扰……这样做有助于维护个人空间,同时也能减少不必要的冲突。

最后,我们要知道,与父母划定界限,不是为了疏远,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与尊重彼此。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成长为独立的个体,也促进了家庭关系的和谐与成熟。

0 阅读:3

鹰哥爱写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