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和韩信这一对君臣是很有意思的。刘邦是著名的长腿的首领,喜欢到处去撩项羽,但是每次都被项羽打得满世界跑;韩信则是所向披靡,逢战必胜,最后在垓下之战逼得西楚霸王乌江自刎,成就“兵仙”的千古美名。
用今天的话来说,在军事领域来说,一个是学渣,一个是学霸,不可同日而语。
然而,让人啧啧称奇的是,惊才艳艳的韩信却一辈子被“不学无术”的刘邦压得死死的,几乎是刘邦想怎么玩他就怎么玩他,甚至最后轻而易举就把他软禁在长安,被吕雉和萧何合谋将其处死。
为什么那么聪明的韩信在刘邦面前毫无还手之力呢?
相同的出身刘邦和韩信看似反差极大的人生,其实有着相同的出身,他们都是“游士”。
历史沧海桑田,慢慢演变出来一个特殊的群体——游士。
游士都是一些什么人呢?在封建秩序之中,坐拥天下的叫天子,他们拥有的地盘即为天下;分封邦国的叫诸侯,诸侯管理的地盘叫国;替诸侯管理小地盘的叫卿(大夫),他们管理的地盘叫采邑,也就是家。卿大夫们又会聘请一些有一技之长的人帮助他们管理下面的子民,这些有一技之长的人就叫做“士”。因此,所谓的游士,顾名思义,就是没有固定职业的士。
古代读书人常说的“家国天下”基本上也就是根据上述的原始意思而来的。
如果按照今天的理解,“士”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阶级呢?以职场划分来类比,天子就相当于集团公司的老总,诸侯相当于各分公司的老总,卿大夫则相当于各分公司的部门经理,至于“士”则是各部门的基层管理人员。
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社会关系的主要矛盾会逐渐下移的。改朝换代属于真命天子之间的争夺;周文王伐商纣王则是属于诸侯反天子;“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则标志着卿大夫反诸侯;到了秦末,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大声呐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则标志着“士”这个原本没有进入原有政治编制的阶层极度渴望登上政治舞台。
“士”都是一些有一技之长的人,代表着当时社会的先进生产力,所以在战国时代,这些“士”都是贵族阶级争相拉拢的对象。
大家还记得苏秦、张仪这些人风风火火走四方的历史吗?本质上就是因为当时社会的“士”供不应求,他们走到哪里都会很受欢迎。
到了战国末期,由于“士”的数量逐渐增加,于是诞生了很多流落民间的游士,这些人若不能为贵族阶级所用,很容易对统治秩序产生更大的破坏力。所以很多贵族开始笼络和收养“游士”,也就是养士、豢养门客。最出名的就是“战国四公子”。
用商品经济的逻辑来解释,战国末期的时代就是一个用低价囤积优质资源以完成资本家对市场的垄断的时代。这样的时代会长久吗?不会!因为士族阶级自带觉醒基因,他们的爆发其实只是需要有人帮他们捅破那层薄如蝉翼的窗户纸而已。
陈胜、吴广策划和领导的大泽乡起义就充当了这个功能,捅破那层窗户纸,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凭什么我们这些有能力的人不能居庙堂之高呢?
很多人都说刘邦最后的成功是因为他赶上了一个好时代,确实如此,如果在其他一个固化的时代,按照刘邦的行为逻辑,估计他会把牢底坐穿!大量的“士”趁势而起,这为刘邦、韩信这样身似浮萍的游士提供了一个大形势的保障,你怎么做都是合理的,只要你不自己把自己作死,你就会有机会。
啥意思?还记得早几十年前,大学生比较稀缺的时候吗?是不是只要这个大学生不违法违纪,即便成绩差一点,照样能混到一个“人模狗样”的工作?
刘邦和韩信皆是吃了时代红利的人!因为他们都是那个时代必然崛起的士。
韩信不事生产,整体挎着一把破剑到处装清高,还有一身“无师自通”的军事才能,所以说他是一个典型的游士,这是对于大家来说,是很好理解的。
但是,刘邦他不是流氓吗?不是农民吗?他怎么也变成一个游士了呢?
读历史,一定要关联细节。刘邦是很流氓,但是人家还真是凭实力耍流氓。若刘邦真是一个农民家庭出身,他那些套路能玩得那么溜吗?他的学习能力和领悟能力有那么强吗?能给张耳当门客吗?敢把信陵君当偶像吗?能和张良讨论《太公兵法》吗?他爹刘老丈能娶几个老婆吗?他弟弟刘交能拜入荀子门下吗?他能写出《大风歌》吗?
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刘邦就是一个有文化的流氓。否则,他连叫刘季的资格都没有,顶多只能叫刘老三!
所以说,刘邦和韩信都是士族出身,两人在社会阶层的起点并没有高下之分。那么,为什么两个出身相似的人,最后却渐行渐远,高下立判了呢?且看两人不同的阶级立场。
不同的追求刘邦和韩信虽然都是士族出身,但是这两个人在人生发展规划上却是有着天壤之别的。
举个通俗的例子,两人都是农村的知识分子出身,韩信是一门心思想在求职这条道路上做到极致,在这种人生选择和精神追求下,韩信最后位列“汉初三杰”之一,被封楚王,也算了是得偿所愿了。刘邦不一样,这家伙是一个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的人,他的终极追求是建立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说白了,这小子想当老板,当一个别人需要仰视的老板。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先来看看两人的行为特征!
刘邦早些年也游离江湖,甚至也投身于张耳门下当门客,但是他的终极偶像是谁?是信陵君!信陵君是“战国四公子”之一,门下食客三千,是“养士”的代表之一。刘邦将信陵君视为偶像表露的是什么?他想像信陵君那样养士,而不是甘心于做一个扬名立万的“士”。
所以,刘邦给自己的人生定调是很高的。别看他在老家一天无所事事,吊儿郎当,但是人家一直都把自己要当老板这个信念刻在骨子里。他混社会,但不跟在别人屁股后面吆三喝四的,要和他混在一起,就必须要以他为核心,否则他宁愿一个人混。
他没有樊哙、夏侯婴他们能打,也没有萧何、曹参他们有文化、有地位,但是只要是想和我刘邦混一个圈子,就必须要以我刘邦为核心。这其实是一种舍我其谁的霸气。
还有一个小事,就是刘邦在外面赌博输了,欠了一屁股账,但是他赖账吗?不赖账,把家里耕田的牛都牵出来给那些泼皮无赖抵债了,气得他爹要把他赶出家门。
这么一个小事,要是放在一般人身上会是怎么样?本来大家就说我是流氓,流氓赌输了,没钱了会把家当拿出来抵债吗?很少!大多数人都会能赖就赖。刘邦为什么会宁愿搞得家徒四壁也不愿意赖账呢?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一个意识形态上的上层建筑不同!
刘邦要想当老板,就必须要逐渐去组建自己的团队,打响自己的名号,所以他的人设是不能崩的。只要在他拿得出来的情况下,他是不会去赖账的,作为老板,有没有担当?是别人评价你的一个重要依据。
还有就是刘邦娶吕雉的故事,很多人都把关注点放在了吕太公会看面相上去了,却忽略了很多耐人寻味的细节。
细节一:吕太公是名门望族,他避难到沛县,当地的“地头蛇”和地方官都要主动过来庆贺,俗称拜码头,萧何更是亲自为他操持整个宴会。这就充分说明当时的宴会是一个规格极高的宴会,刘邦没点背景和水平,他能参加这种宴会吗?
细节二:萧何为了防止有人浑水摸鱼地和吕家套近乎,特意规定贺礼上千钱的人才有资格坐前堂,相当于今天的包厢最低消费。身无分文的刘邦为何敢张口就来“贺礼一万钱”?要知道一万钱相当于刘邦当时三年的工资,换做是一般人,敢拿自己三年的工资去买一个噱头吗?说明刘邦这个人骨子里是很霸气的,什么事要么不做,要做就做龙头。
细节三:刘邦开空头支票的事,萧何其实是提前提醒过吕太公的,意思是刘邦这个人有点不靠谱,他的话您别太当真就行。吕太公见多识广,为何还会暗示刘邦吃完别走,倒贴式地把如花似玉的黄花大闺女许配给油腻得不能再油腻了的中年大叔刘邦?是吕太公眼瞎、迷信吗?人看架势、马看四蹄,说明刘邦身上确实表现出了让吕太公极为震撼的亮点。
富贵看精神,功名看气概。刘邦这个人身上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挖掘的优点的。他就好比我们今天的一些大学生,平时专业成绩不是很突出,每天都在瞎捣鼓,最后却一不小心成为了同班同学中最大的老板。
那么,韩信的行为特征又是怎样的呢?
首先不可否认,韩信的专业成绩确实是出类拔萃的,否则他后来也不可能有那么大的成就。但是,这个人的见识和性格是有很大的问题的。
第一是比较清高,宁愿饿死也不干他认为比较低端的谋生,总觉得那样做有辱他的身份和志向一样。高不成低不就,还一条道走到黑。
第二是比较不要脸,这一点看起来和第一点相矛盾,其实一点都不矛盾,社会中往往最不要脸的人就是那种表面清高的人。韩信在南昌亭长家里蹭饭吃,蹭到把人家家里当作自己的食堂了,心里还没点逼数。他蹭漂母的饭吃也是如此。这种表面上放不下清高的人,只要逮到可以顺理成章地耍流氓的机会,特别容易冠冕堂皇地耍到底。
第三是容易唯利是图。此处唯利是图它并不一定是一个贬义词,而是一个中性词。韩信这种认为自己怀才不遇的人,在职场之中是很容易产生一种急功近利的想法的,他最需要的是企业来配合、成就自己的价值和理想,而不会过多地考虑自身与企业的匹配度。一旦他在一个企业没有达成自己的意愿,就会撂挑子走人,韩信在项羽手下是如此,在刘邦手下也是如此。他要高于旁边的地位、权力和利益,但他永远走不出“打工人”的制约。他会要挟老板、他会负气炒老板鱿鱼,但是要他自己另起炉灶当老板,他是万万不愿意去尝试的。
讲了这么多,刘邦和韩信职业追求的差异化其实已经体现得很明显了。简单地总结一下,那就是刘邦是一个天生的领导者,而韩信是一个优秀的干将;刘邦求之以道,韩信得之以术;刘邦志在全局,韩信偏安一隅;刘邦以无我成就自我,韩信以自我捆绑自我。
韩信为什么玩不过刘邦?这个问题其实就等同于两个同班同学,为什么成绩好的最后给成绩差的打工呢?先不一一解释,先来看看刘邦是怎么玩韩信的。
韩信被萧何月下追回来之后,在萧何的举荐之下,被刘邦任命为大将军。这个大将军是什么概念呢?相当于全国总司令,军委主席。大家想一想,刘邦再豁达、再舍得,换作是任何一个帝王,敢将这样一个政权的命脉交给一个素无了解的人吗?
刘邦为什么这么做?一方面自然是看在好朋友萧何的面子上,另一面则引申出另一个沉重的思考——领导在什么前提下才会把至关重要的岗位交给一个不太了解的人?以下几个方面,大家一定要认真牢记。
老板创业的目的是达成自己的利益意愿,最优先使用的人肯定是能给自己带来直接利益的人。比如老板缺钱,你家里有矿,他自然愿意用你,美其名曰资源整合嘛!比如老板缺技术,你是这个领域的技术缺位,老板也会不惜一切代价用你,美其名曰优势互补;比如老板缺市场,你是某个区域的扛把子,他可以零门槛到你的地盘搞试点,他也会用你,美其名曰相互成就。
但是,上述的情况显然不适合韩信,因为韩信虽然有才,但是并没有在刘邦面前证明自己。而且韩信当时也是比较落魄的,除了一身谁也不服的傲气,啥也没有。
还有一种老板,当他的事业干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容易得一种病——总觉得有刁民想害朕,说白了,就是谁都信不过。那么他会优先使用什么样的人呢?一定是跟他关系好、感情深的人,这些人不一定要有什么才能,能给他带来安全感就行。
但是很显然,韩信也不属于这个范围,他和刘邦既没有感情也没有关系!
最后有一种情况,老板也会用你,那就是他不用你,他就会死。在恐惧感的逼迫下,一些老板也会破格使用一些人,刘邦用韩信其实更多属于这个范畴。
当时刘邦的事业发展得并不顺利,反正就那样了,再差也差不到哪里去了,既然有萧何这个老兄弟的推荐,那就死马当活马医吧。
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但凡不是老板心甘情愿作出的决定,我们永远要保持理性,因为任何老板越到事业无可匹敌的时候,他的心理就会变得越任性。
你韩信逼得刘邦任命你为大将军,刘邦心里真的痛快吗?你特么开心了,我特么心里还一直不开心呢?
韩信灭掉魏国的时候,要刘邦给他换一批人,他去打赵国,刘邦答应他了。
韩信灭掉赵国的时候,刘邦在彭城被项羽秒成渣,孤身一人就跑到韩信的军营,夺了韩信的兵权。
这说明啥?说明你韩信一直就没有被刘邦真正信任,他在你身边安排有内应,分分钟可以把架空;说明你打出来的所有成绩都应该是属于他的,他要的时候,心情好跟你说一声,心情不好,说都不愿意跟你说一声。
后来,刘邦又安排韩信自己组队伍去打齐国和燕国,就那么几个人,还都是我的人,你去开创新市场吧!
韩信也算厉害,还真通过招兵买马,把燕国逼降了,把齐国给侵占了。这个时候,韩信觉得自己牛了,想当齐王,结果刘邦的反应是什么?我给你的才是你的,你开口要的就是不应该的。
好在张良踢了他一脚,让他瞬间明白韩信这个人目前有大用,不可得罪。于是答应了。
后来,在韩信帮助他对项羽完成最后一击时,刘邦第一时间是干什么事?没错,就是收缴韩信的兵权。
刘邦在众人的拥护之下,登上天子之位,也还是十分防范地把韩信从齐王改成楚王。为啥?齐地是你韩信经营过的,而楚地因为你击败了他们的精神偶像项羽,他们不会对你韩信死心塌地。
乃至到最后,刘邦被人煽风点火说韩信要谋反,于是采用陈平之计,把韩信调到云梦泽来予以抓捕,韩信依然对刘邦报以幻想。
韩信这种人是属于典型的一条走到黑的人,他认为刘邦对他有知遇之恩,所以愿以生死酬知己。讲白了,就是一辈子没有跳出自己的阶级圈子看问题。这种人很可爱,但也很可怜。
说到这个程度,大家明白韩信为什么玩不过刘邦了吗?因为韩信一辈子都是在找一个合适的平台来成就自己,而刘邦一辈子则是组建一个平台来成就自己。
换句话说,韩信一辈子都在考虑给谁卖命更能体现自己的价值,而刘邦一辈子都在琢磨要让什么样的人给自己卖命来成就自己。
对于一些武侠爱好者来说,可以举一个极其通俗的例子,韩信是把刀枪棍棒等招术、招式练到了极致的高手,但是刘邦从一开始修炼的是内功,并在最后打通了任督二脉,成为了融会贯通的绝顶高手。
很多韩信迷会说,刘邦也就是会钻空子,如果让刘邦和韩信比军事才能,十个刘邦也不一定比得上一个韩信。这话没错!但是,很多时候,当人家可以游刃有余地扬长避短地和你玩时,你就已经输了。
你字写得好,但我可以选择跟你比画画;你画画也不错,我可以跟你比弹吉他;再不行,可以跟你比炒菜、品茗……总有一样能赢过你吧?输赢并不在于谁更有才,而是在于谁更有选择的意识和选择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