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1日,广东珠海一名男子由于误信“蟾蜍祛湿”的民间偏方,自己在家烹煮蟾蜍后中毒身亡。

短短半年间,全国至少发生3起类似事件,已有4人殒命于这只看似貌不惊人的“癞蛤蟆”。
不少人还质疑:“为什么有人偏要冒险吃蟾蜍?煮熟了难道不能去毒吗?”
然而这只被民间常常戏称为“偏方圣品”的蟾蜍,实则是一枚足以置人于死地的“生物化学武器”。
它体内的各种毒素耐高温、难分解,一旦食用,轻则严重中毒,重则瞬间心跳骤停,无解药可救。

据邻居回忆,受害男子听信了“吃蟾蜍能祛湿排毒”的说法,还特地挑选了春季“毒腺饱满”的蟾蜍。
烹煮后不到半小时,男子开始呕吐、头晕、胸闷,迅速陷入昏迷。
等送到医院时,他已经出现室颤并多次心脏停搏,抢救无效离世。
医生坦言,“蟾蜍毒素对心脏传导系统几乎是毁灭性打击,根本无计可施。”

事实上,这并非孤例:
2024年海南文昌:三个人一起吃蟾蜍,仅存一个幸存者,依然历经了可怕的心律紊乱和肾功能衰竭。
2018年广东某家庭聚餐:五人因自烹蟾蜍集体中毒,其中一位老人不治身亡。
更早的2016年:两名误食蟾蜍的青年中,一人经救治勉强保住性命,一人遗憾去世。
这些案例往往有一个共同点:受害者相信“蟾蜍能养生”“春季的蟾蜍毒性强但营养价值也高”,或者“以毒攻毒”的偏方,结果将自己推向危险边缘。

更讽刺的是,有些人还特意选择春季毒腺更为活跃的蟾蜍,想“火力更猛”来治病,以为只要去皮、去掉头部与内脏或者高温煮久一点就能无毒,最终酿成不可逆转的悲剧。
二、0.1克致命的“生物化学武器”每只蟾蜍身上,布满了能分泌乳白色毒液的毒腺。
这些毒液中含有多种足以致死的成分,无论是耳后腺、皮肤腺,还是肌肉、脏器,都可能残留毒素。
所谓“只吃腿肉就行”不过是掩耳盗铃式的自我安慰。

1、蟾蜍毒素(强心苷类物质)
这是最令人恐惧的成分,能直接干扰心脏肌肉的钠钾泵,造成恶性心律失常。
一旦中招,往往瞬间心跳不稳甚至停搏,急救的黄金时间极为短暂。
2、蟾毒色胺(致幻神经毒素)
这种物质会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严重刺激,引起意识错乱、呼吸困难等。
误食的人可能突然陷入神志模糊,不省人事。
3、肾上腺素类似物
它能让血压飙升,极度加重心脏负担,一旦与蟾蜍毒素协同作恶,出事往往在瞬息之间。

4、耐热性惊人
实验表明,在120℃下加热一小时,蟾蜍毒素的活性依旧能保留85%以上。
这意味着高温炖煮、油炸、长时间煲汤统统难以彻底分解毒性。
所谓“煲汤去毒”只是一厢情愿。
三、五大认知误区1、只吃腿肉就安全
实际上,蟾蜍的肌肉中依然可能含有微量毒素,何况民间常常是一锅乱炖,难以杜绝排泄毒液扩散到汤汁。
长期食用甚至可导致慢性中毒。

2、药酒能转化毒性
少数人迷信“蟾蜍泡酒”能治风湿、止痛。
实际上,酒精往往会加快毒素吸收,酿成更严重的心脏损害。
个别案例里,仅饮用50毫升蟾蜍药酒就足以引发心脏骤停。
3、外用不致命
蟾蜍的毒液接触到眼睛,可导致视觉损伤甚至失明;若皮肤有破口,毒素亦能入血,可能诱发过敏性休克。
4、中毒后能自行缓解
蟾蜍毒素半衰期极长,轻则72小时以上。
有些中毒者开始只是呕吐,之后心跳迟缓、血压骤升甚至多器官衰竭。
延误就医后果往往不堪设想。

5、人工养殖无毒
我国对食用蟾蜍向来明令禁止,所谓“养殖食用”并无合法性基础,相反对人体依旧存在巨大安全风险。
四、与死神赛跑的无解药之战如果真不幸误食了蟾蜍,能做的只有“亡羊补牢”般的对症处理:
黄金抢救期:大约一小时内催吐、洗胃,可减少一部分毒素吸收。
但很多人只当自己“吃坏肚子”或耽搁抢救,导致送医时已为时晚矣。
对症治疗:医生只能暂时用药物定心律,或安装临时起搏器延缓恶性心律失常的侵袭,配合血液灌流试图清除体内毒素。

但根据临床经验,血液灌流只能清除约15%的蟾蜍毒成分,一旦情况恶化,只能靠ECMO维持生命体征。
无解药:目前尚无针对蟾蜍毒素的特效解毒剂。
作为医护人员,常常只能眼睁睁看病人心功能一点点衰竭。
正如一位医生所说:“几乎每一个中毒死亡病例,都是因为偏信偏方、送医延误、对毒性认知不足。”
当危机来临时,时间无比宝贵,但过往多次悲剧表明,侥幸心理最害人。

每年,形形色色关于“野味滋补”的偏方都在互联网上被疯传,大众在“以毒攻毒”的猎奇心态和对“养生捷径”的渴求中一次次重蹈覆辙。
当热腾腾的野味端上餐桌,这一步很可能就是通往病房甚至殡仪馆的滑梯。
拒绝野味、杜绝乱捕,是对自然最基本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生命的最大保障。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