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转暖,医生警告三高人群:宁可大鱼大肉,也别贪嘴这6种食物

郭嘉聊健康 2025-04-01 02:10:25

春天是草长莺飞、万物复苏的季节,也是人们逐渐褪去厚重衣裳、开始享受惬意阳光的时候。

各大烧烤摊、奶茶店的生意红红火火,街头巷尾弥漫着烤肉和甜品的香气。

然而,对于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三高”人群而言,这无疑是一场“甜蜜陷阱”。

医生警告三高人群:宁可大鱼大肉,也别贪嘴这6种食物。

一、“无糖”食品

很多人走进超市,看到“无糖”标签便心生好感,觉得这东西不会让血糖飙升,就算吃多点也“理所应当”。

可实际上,一些宣称“无糖”的饼干、蛋糕里常添加麦芽糖醇、山梨醇等甜味剂和淀粉,这些成分虽然没用蔗糖,但依旧会被人体转化为葡萄糖,导致血糖波动。

研究中,部分无糖食品的升糖指数甚至高于蔗糖,不少糖尿病患者就曾因为过量食用此类产品而引发血糖失控。

数据显示,约30%的糖尿病患者之所以再度血糖飙升,就和盲目食用无糖食品有关。

医生强调,“无糖”不等于“无害”,并非有个“无糖”标签就能敞开肚皮。

对于三高人群,饭前饭后严格进行血糖监测、注意食品配料表才是关键。

二、 果汁

天渐渐暖和了,许多人习惯一天一杯鲜榨果汁或网红果蔬汁,认为这样能补充维生素,还比奶茶更健康。

但医生提醒,水果一旦去除纤维,只留下果糖的“精华”,血糖冲击力就会陡然飙升。

你以为在摄取维生素,可它带来的糖分远超想象。

去年曾有媒体报道,一位原本血糖值仅在略高范围内的中年人,每天自制鲜榨果汁,把它当做日常饮料来喝。

半年后复查,血糖从6.1mmol/L一路升至9.8mmol/L,险些要服用降糖药物。

脂肪肝的出现与浓缩果汁里的果糖摄入量也脱不开干系。

需要说明的是,吃完整水果是完全可以的。

它能保证身体获取足量的膳食纤维,减少瞬间血糖冲击。

但对三高人群来说,果汁、尤其是甜度较高的混合果汁,摄入量必须非常谨慎。

看似“清爽”的果粉冲泡饮品,往往含有糖浆或浓缩糖分,也值得提高警惕。

三、奶茶

当下街头巷尾的奶茶店铺越来越多,不少消费者也心安理得地把低甜度或无糖奶茶当水喝。

可殊不知,在一些奶茶店里,为了追求口感和成本,常常使用含反式脂肪酸的植脂末。

这种氢化植物油成分会增加血液中“坏胆固醇”的含量,还会降低“好胆固醇”,从而埋下心血管疾病的隐患。

市场监管抽检发现,70%的奶茶店使用含反式脂肪酸的植脂末或类似配方。

根据一项国际权威期刊的研究,每天喝一杯奶茶,心血管疾病风险可提升18%,而且这个影响会在未来很多年持续放大,一旦形成动脉硬化等情况,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严重。

对于三高人群而言,奶茶不仅仅是糖分的问题,还包括脂肪和精制加工原料三重炸弹。

有些网络达人会在奶茶中加入不少奶盖、糖浆、水果酱,口感极佳的背后,钠含量和糖分更是惊人。

保持对奶茶的克制或寻找更健康的替代饮品,是控制血脂、血压、血糖的关键一环。

四、加工肉制品

说到肉类,很多人会想到火腿、香肠、培根等加工食品。

它们口味浓郁、吃起来方便,但对三高人群来说却是“高危区”。

加工肉制品靠亚硝酸盐等防腐剂延长保质期,这些化学成分极易与蛋白质分解产物产生化学反应,形成致癌物亚硝胺;再加上往往盐分偏高,每吃一口都在加剧血管的负担。

曾有报告指出,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加工肉制品列入1类致癌物目录,而每日摄入50克以上就会让结直肠癌风险增加18%。

三高与癌症之间虽未必直接挂钩,但血压、血脂、血糖的长期异常无疑会削弱整体的免疫与代谢功能,进一步提高各种慢性病的发病概率。

医生建议,适当吃点新鲜肉类或水产品,都是比摄入加工肉制品更明智的选择。

那些“熏、卤、腌、酱”的风味虽迷人,但如果长期靠它们填饱肚子,就要做好血管“负重前行”的准备。

五、 泡面

工作忙起来的时候,很多人喜欢用泡面来对付一顿,懒得做饭也很容易选择它。

外卖数据中,三高人群对泡面的消费量一直在上升,有些人为了方便干脆一周吃上好几次。

然而,这类快餐食品往往含有较高的盐、油和各种添加剂。

泡面面饼在油炸过程中,还可产生丙烯酰胺等潜在有害物质,调味包的钠含量甚至占到一天推荐摄入量的80%。

别小看这碗小小的面,它携带过量的盐分、缺少纤维和足够的优质营养,长期食用会使体内代谢负担越来越重。

医生将泡面比喻为“三高加速器”,因为它的高钠、高脂特质会悄悄推高血压、干扰血糖平衡,并且还可能造成血脂异常。

因此,偶尔解决“燃眉之急”无可厚非,但天天吃或隔三差五就当“一顿正餐”,对健康可是一种消耗。

六、糕点

不少人喜欢下午茶时来块小蛋糕、曲奇作“解馋零食”。

有些糕点味道香浓,口感松软,为了达到这种效果,常常使用了起酥油、人造奶油等含反式脂肪酸的原料;也可能含有大量糖、淀粉和添加剂。

反式脂肪酸对血管内皮、心脑血管健康的损伤并非短期可以看出,却可能在多年后酿成慢性疾病或加重已有病症。

相关部门明确提出,每日反式脂肪酸的摄入量应严格控制在2.2克以下,但往往一块大一点的蛋糕就能达到1.5克,再加上其他饮食中的隐性脂肪酸,就很容易超标。

曾经有人以为,只要不吃油炸食品就可以避免反式脂肪酸,却忽视了许多糕点里的“隐形添加”。

对三高人群而言,甜狠锐利,吃得越多,对身体的伤害越大。

七、为什么医生说“宁可大鱼大肉”?

有些人疑惑:明明肉类含有较多的脂肪和胆固醇,为啥医生会说“三高人群宁可大鱼大肉?”这里的关键在于“宁可”并不代表“放开吃”,而是与这些“隐形杀手”对比之后,更倾向于让患者在可控范围内摄入相对单纯和天然的蛋白质来源。

毕竟鱼类、瘦肉等只要不过量,并注重烹饪方式,实际所带来的问题不比那些加工过的“陷阱食品”严重。

在真实的临床实践中,三高人群对于很多食品都心存芥蒂,不敢下嘴,生怕让自己的健康雪上加霜。

实际情况是,与其大量摄入各种甜品、甜饮或高盐零食,不如适量吃点新鲜肉蛋。

尤其是鱼类富含优质蛋白和不饱和脂肪酸,有助于心血管健康。

医生给出建议:每周吃2~3次深海鱼或其他低脂肉类,再辅以新鲜蔬菜水果,远比抛开所有肉类却又沉溺在精致甜点中的做法更明智。

结语

你每天所吃的每一口食物,其实都是给你未来的健康投票。

当我们审视自己的餐桌,不禁会发现,很多快感和习惯并非源于真正的需求,而是来自一时图嘴爽或对外界宣传的盲信。

对三高人群而言,就更需要审慎应对。

医生反复提醒,“少一份工业加工,多一份天然本味”,这才是护盾健康的根本所在。

多关注食物原料、少依赖过度加工,注重营养均衡和恰当的烹调方法,才具备真正的长期健康基础。

愿每个人都能在万物复苏的阳春三月里,种下更健康的饮食习惯,收获更从容、自如的幸福生活。

[免责声明]文章的时间、过程、图片均来自于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请观众勿对号入座,并上升到人身攻击等方面。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实性存在争议、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我们将予以删除。

0 阅读:68
郭嘉聊健康

郭嘉聊健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