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连斯基玩回马枪:激战30小时重控纳迪亚,俄基地62%弹药被毁

郭嘉聊健康 2025-03-30 03:00:01

乌克兰军队突然发起强攻,俄军防线一度岌岌可危;无人机夜袭恩格斯空军基地,引发连续爆炸,震动全球舆论。

本次行动被泽连斯基称为“反攻史上最戏剧性一战”,事关俄乌冲突550天来的关键转折,也引发美俄多方角力。

究竟是绝地突进,还是又一轮拉锯?

一、多线作战

乌克兰军方总司令西尔斯基一改往日战线拉得过长的保守策略,迅速发动多条战线压制行动:库尔斯克、别尔哥罗德、捷尔任斯克、卢甘斯克四个方向几乎同时开战,企图牵制俄军主力,让其顾此失彼。

乌军在别尔哥罗德方向采取“自杀式冲锋”,成功夺回杰米多夫卡,切断当地重要的交通通道。

这样的方式在短时间内扩大了乌方阵地,也让俄军难以判断下一步重点进攻点在哪。

捷尔任斯克方向则由特警分队“科尔德”联合无人机蜂群,重点打击俄第150摩步师,重创其机动与后勤能力。

种种迹象表明,西尔斯基的目的不在于瓜分更多领土,而是分散俄军防御重心,为纳迪亚地区的主攻奠定基础。

毕竟,乌克兰方面深知,只有先在各处打乱俄军部署,才能集中优势兵力于真正关键之处。

二、纳迪亚战役

战况的焦点无疑集中在卢甘斯克地区的纳迪亚村。

乌克兰第3亚速旅历经30小时鏖战,再度插旗此处的意义非同小可:该地虽只有3平方公里,却坐落在北顿涅茨克河畔,随时可威胁俄军后方补给线。

昔日守卫马里乌波尔钢铁厂的“钢铁基因”,仿佛在这支部队中延续。

他们曾在绝望环境里顽强坚守,眼下更善用无人机与地面作战的协同模式,小规模却精悍,能在最短时间重击要害。

乌媒称这场硬仗是“向2022年牺牲者的献礼”,以纪念曾经在马里乌波尔战场中浴血奋战的士兵,也将如今更成熟、更灵活的作战方式向世界展示。

从实战运行看,“亚速旅”已跻身乌军的中坚力量,不再只是象征意义的部队。

三、700公里外的致命打击

除了地面硬碰硬的对峙,3月20日乌克兰对俄罗斯恩格斯空军基地展开的无人机突袭行动再度刷新战场认知。

“超视距打击”不仅重创俄军62%的弹药储备,还在全俄境内敲响警钟:纵深防御或许并不牢靠。

据事后披露的报告,基地多座厂房遭彻底摧毁,连原本存放导弹、检修器材的库房也在爆炸中化为灰烬。

不少距爆心十公里的民宅玻璃被震得粉碎,甚至出现辐射超标人员,引发不小的社会恐慌。

俄方舆论质疑S-400等防空系统的效能,“为何号称先进的防空网络无法阻挡无人机群?”也有人将矛头指向指挥官,认为他们存在严重疏漏。

对乌方而言,这是极具意义的一次“远程触及”,表明后方基地也难保安全。

这种“特种兵+无人机+情报融合”的模式让人见识到现代战争的多元面貌,一味依赖传统火力优势的策略已备受挑战。

四、美俄博弈

乌克兰的战场形势引发更深层次的国际角力。

美国提出所谓“资源换军援”计划,要求乌方交出锂矿、稀土、甚至核电站运营权,才能换取进一步军事支持。

俄媒对此冷嘲热讽,认为美国罗织各种条件,是将乌克兰当作地缘政治的消耗品。

与此同时,美俄之间的外交暗流也不断被媒体曝光。

据传克里姆林宫要求减弱对于特朗普某些批评的报道,转而强化“强人领袖”的宣传。

这种“对内维稳、对外施压”的手法在国际博弈中屡见不鲜,各方都在利用消息面来塑造或影响形象。

乌克兰境内民众对此并不买账,许多声音质疑:国内依旧硝烟不断,是否值得将至关重要的资源兑换成短期武器?

“我们流的血,成了大国交易的筹码!”这句频频出现在社交媒体的控诉,折射了民众对美俄暗箱操作以及国际援助背后真实动机的警惕。

结语

这场战火中的三十小时,不仅代表乌军在卢甘斯克试图逆袭,更是一面照见世界格局的多棱镜。

美俄算计何时休,乌克兰究竟能否脱离大国博弈的阴影?

短暂的逆转并非终局,似乎每一寸前线都暗藏更深的角力。

在喧嚣与炮火交织之下,世人依旧在期待更为安稳与理性的明天。

[免责声明]文章的时间、过程、图片均来自于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请观众勿对号入座,并上升到人身攻击等方面。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实性存在争议、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我们将予以删除。

0 阅读:0
郭嘉聊健康

郭嘉聊健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