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作为蜀汉统治的北门户和北伐的前线阵地,在军事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蜀汉末期,姜维在汉中一带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部署,以求达到他将陇右割据的目的,在历史上被称为敛兵聚谷。为何姜维会制定如此策略?
首先,就是蜀军的军力实在是太少了。
按照裴松之在《三国志》中的说法,在后蜀时期,当时整个蜀国的军队也就不到十万,司马昭当时正在计划攻打蜀国,制定谋略的时候,魏国有一位大臣替他估算出了蜀国军队的大概数量是九万人左右,而这九万人的军队,其中有超过了一半数量的的军队是驻守在成都的,剩下三万人左右在汉中镇守,其他的士兵就是分散在蜀国的各个地方了。
所以姜维只能将所有的军队都聚集在一起,这样的话,才有可能给敌人一个沉重的打击。
第二,汉中管辖的许多城市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开战了,三万人分散开来,就是为了防止敌人进攻,也是徒劳的,还不如固若金汤,和汉中的主城形成夹击之势。
第三,姜维把占领陇右当作自己的战略目的,所以他把自己的一部分军队撤回到陇右一带,准备在必要的时候对陇右发动攻击。
姜维承袭诸葛亮的实略理念,以灵活机动、防守反击为特点,以敛兵聚谷为战略方针。不过,想要做到这一点,却是困难重重。
而在军事上,姜维提出了敛兵聚谷的策略,按理说应该是全盘计划,可是姜维在蜀汉之中的声望并没有诸葛亮那么高,而且姜维孤居蜀汉三大郡州之中,行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所以全盘计划的最终决定权就落在了刘禅的身上。敛兵聚谷之策,就是在这一点上没有得到完美的执行的。
敛兵聚谷这一策略虽然守住许多重要的地方,地方将领无法阻挡魏国军队的来袭,这就造成了蜀汉北部的战线的崩塌,而姜维则是根本来不及调集大军回来。
在已经腐朽的蜀汉朝堂中进退维谷,以及在连续多年的战争之下,这个曾经意气风发的年轻将领也已经变得苍老,无论是身体还是精神,姜维都感受到了深深的疲惫。在景耀六年,邓艾奇袭蜀汉,面对这样的局势,姜维再也无力回天,没办法再进行阻挡魏军的进攻了,于是只能向当时离他最近的魏军将领钟会投降。
曾经和姜维一起工作过的一位著名的蜀汉大臣郤正,对姜维有过如下的评论:
姜维身为"上将之重",在蜀国之中无论身份还是权力都是没人可以比得上他的,但是他的家里却是非常的寒酸,几乎没有什么财产,他一辈子都没有娶过任何的侍妾,他的家里也没有什么风流韵事,他的衣服和吃的东西都很简单,只有朝廷发下来的薪水才能够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忆丶年华
继先帝之志,复兴大汉
鑫鑫说西游吖 回复 06-06 08:37
然后刘禅:不好意思,相父出师表上没有你
逐浪人
姜伯约不懂治理国家,脑子只有一根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