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贵来老师带您解读《中国书法批评史》第五十讲

书画艺术档案谈文化 2024-05-08 05:54:30

王贵来老师带您解读《中国书法批评史》第五十讲

第三章:初唐书法批评:确立"尽善尽美"之典范

第二节:孙过庭的《书谱》追求古典完美的理想

二、探索书法之深远境界

在中国深厚的艺术评价体系中,“境界”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价值尺度,它凝聚了中华先人对人生理想追求的精神投射。人生在世,犹如漂泊于天地之间,流淌于时间之河,参与于社会之网,无时无刻不面临着各种问题和挑战。面对这些问题,人们的觉悟和应对方式,就如同明亮的镜子,映照出他们各自不同的精神境界。这种境界,无论是深邃如宇宙,还是狭窄如井底,都在他们的行为方式和结果中得到了完美的展现。这种展现,既是对自我价值的呈现,也是与大多数人、历史、天地利益的协调与共鸣。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儒、道、释三大思想流派对于人生境界的塑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们以各自独特的视角和方式,诠释了人生的种种可能,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经典和事例。这些思想和诠释,无疑也对中国艺术境界的评价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境界不仅是衡量一个人存在价值的终极指标,也是评判艺术价值的最高尺度

具体到书法这一艺术形式,境界更是书家修为的全面展现。一幅书法作品,不仅仅是墨迹的堆积,更是书家心中自然生机的流淌,是他们性格、情感、精神的投影。在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书家对人生的理解,对世界的感知,对艺术的追求。这种追求,不仅体现在对自然生机(如形态、气势、力度)的精准把握,更体现在书家通过人生的历练,超越世俗的束缚,达到的精神高度。这种高度,既是个人的,也是普遍的,它既是书家个人的精神追求,也是书法艺术永恒的魅力所在。

孙过庭在书法艺术中特别关注书法家主体情感和精神的展现,以及人生境界的呈现,视其为评判书法价值的核心要素。虽然南朝袁昂在《古今书评》中对此已有所触及,但仅仅停留在一般性的比较和描述上。孙过庭在《书谱》中则进一步将书法艺术中的人生境界与中国文化中的圣人修养和情怀紧密相连,赋予了更深的内涵。

《书谱》中,孙过庭提到:“至于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他借此阐述了学习书法的三个阶段:起始阶段追求平稳与规范,中级阶段追求险峻与变化,最终阶段则回归平稳,但这种平稳已不再是初级的简单平稳,而是融合了规矩与变化的更高层次的平稳。当达到这种境界时,便是“人书俱老”。这里的“人老”指的是岁月的流逝,而“书老”则是指书法达到了既合乎规律又自然流畅的境界。

孙过庭以王羲之为例,进一步解释了这一过程。他指出,王羲之的书法在晚年达到了巅峰,这得益于他“思虑通审,志气和平”的人生境界。这种境界如同孔子所说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即在不违反规则的前提下,能够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清代刘熙载在《游艺约言》中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无论是书法、绘画还是文章,都需要以“无欲而静”为主,即不被外物所牵绊,保持内心的平静和专注。

这并不是说要完全消除人的情感,而是要学会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情感。按照《庄子》的说法就是“物物而不物于物”,即要能够主宰外物,而不是被外物所主宰。同样,王弼也提出了“圣人有情而无累”的观点,认为圣人虽然具备普通人的情感,但他们能够将这些情感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不会过分沉迷其中,从而保持自己的本色和内心的自然状态。

孙过庭认为王羲之在晚年达到了这种境界,他的书法动止合宜,达到了“不激不厉”的和谐境界,被誉为“书圣”。这种境界不仅是书法艺术的最高追求,也是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

在探索书法艺术与人生境界的交融时,我们不难发现,这两者之间存在着深刻的联系。如同中国人的人生追求,书法艺术的境界也倾向于达到一种内在的和谐与平衡,这正如古人所言,“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

颜回对孔子的评价——"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不仅是对孔子个人品质的描绘,也同样适用于对王羲之书法艺术的解读。

孔子,作为古人崇敬的典范,其深不可测的品质在颜回看来既崇高又深邃。他的卓越与平凡并存,这种看似矛盾的特性正是其魅力的源泉。王羲之的书法亦是如此,孙过庭在评价其书法时,用“风规自远”来形容,这正是因为王羲之的书法不仅不显山不露水,而且充满了丰富的变化。这种变化并不刻意,却让人乐于接受,于平凡中透露出非凡。

孙过庭以王羲之为标杆,认为其他书法家如王献之等人,他们的作品在布局和表现上都有所欠缺。他提出的“不激不厉”作为书法艺术的理想状态,并非追求激情的宣泄,而是更加注重内在的精神气质。这种气质的展现,体现了古典艺术的核心价值观。孙过庭进一步指出,王羲之书法中“思虑通审”和“志气和平”的特点,正是其书法艺术境界的重要支撑。这表明,书法的最高价值并非仅仅取决于技巧,而是取决于书法家内在的精神境界。尽管孙过庭强调了王羲之与其他书法家在“功用”和“神情”方面的差异,但核心仍在于书法家的人生境界。

在中国古代艺术中,无论是书法还是其他门类,都非常注重境界的表现。这种境界是作品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融合所形成的整体感。这种整体感有时也被描述为“气象”。宋代的儒者常用“有道学气象”来形容一个人的品行和学养,这实际上是在强调一个人的内在境界。

当我们回顾“人书俱老”这一说法时,我们可以理解到,“老”并非指老化或僵硬,而是指书法家对各种要素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游刃有余的境地。这种境界的实现,需要书法家具备深厚的艺术造诣和丰富的人生阅历,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创作中展现出真正的艺术魅力。(全文2247字)

作者:王贵来(天津书画艺术网总编)

0 阅读:0

书画艺术档案谈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