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识字不会带兵,却一炮打响三炮封神,被刘伯承大赞,被授少将

笑蓝阅览过去 2024-10-27 04:28:24

在中国军事史上,有这样一位传奇将军:他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不识一字;他不擅长带兵打仗,对军事理论一窍不通;然而,他却凭借着一门独特的本领,在战场上屡建奇功。1935年,在红军强渡大渡河的关键时刻,他仅用三发炮弹就打开了胜利之门,被毛泽东授予"神炮手"称号;抗日战争期间,他不仅创造了6分钟发射240多发炮弹的记录,更是发明了辣椒弹和迫击炮平射装置,令敌人闻风丧胆。他就是赵章成,一位从普通农民成长为开国少将的传奇炮兵专家,一位用炮声谱写传奇人生的"炮神"。

从农民炮手到战场神话

1905年,在河南洛阳城郊的一个普通农家,赵章成降生了。这个注定不平凡的孩子,从小就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

家境贫寒的他,五六岁就开始跟着父母下地干活。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能填饱肚子就已经是莫大的幸运。

为了贴补家用,赵家在院子里养了几只鸡。每隔几天,少年赵章成就要挑着担子,带着新鲜的鸡蛋赶往洛阳城里叫卖。

1927年的一个夏日,22岁的赵章成又一次来到洛阳城里卖鸡蛋。城里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征兵,冯玉祥的西北军正在这里招募新兵。

看着那些穿着军装的士兵,赵章成心生向往。农民的日子看不到尽头,但当兵却能改变命运。

凭借着高大的身材和结实的体格,赵章成顺利通过了征兵考核。他被分配到了国民革命军第26军,成为了一名炮兵。

在那个年代,会打炮的技术兵非常稀缺。赵章成很快就开始了炮兵训练,但对于从未见过大炮的他来说,教官讲的那些专业术语就像天书一般。

一次训练中,因为听不懂"弹道轨迹"的原理,赵章成说了句大实话。这句话引起了教官的不满,于是教官决定给这个"不学无术"的新兵一个教训。

教官让赵章成实弹射击,目标是远处的稻草人。让所有人都惊讶的是,这个连理论课都听不懂的新兵,居然一炮就命中了目标。

赵章成的解释很朴实:打了这么多年石头,瞄准一个不会动的稻草人有什么难的。这个来自田间地头的小伙子,凭借着常年打鸟捉兔练就的"土把式",竟然成了炮兵营里的一匹黑马。

从此,赵章成开始接受重点培训。他的打炮技术突飞猛进,很快就在部队里崭露头角。这个不识字的农家子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开启了传奇的军旅生涯。

红军炮手 一炮定乾坤

1931年的春天,随着国民党对江西苏区的包围日益紧迫,赵章成所在的国民革命军第26军临危受命,奉调前往江西参与围剿行动。在白沙战场上,一场足以改变命运的抉择摆在了他的面前。

第26军全体将士毅然选择了起义,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赵章成由此走上了一条崭新的革命道路。

在红军的队伍中,赵章成很快就展现出了过人的实力。他在战斗中的出色表现和精准的炮击技术,让他迅速得到了组织的重视。

从炮训队队长到炮兵连长,再到炮兵营营长,赵章成的军衔节节攀升。这位来自农村的炮兵,用实力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在那个武器装备极度匮乏的年代,一门完好的迫击炮就是无价之宝。而能够精准操控这件"宝贝"的赵章成,自然成为了红军中的重要力量。

每当战斗陷入僵局,赵章成总能凭借着出神入化的炮术,为战士们打开一条血路。他的炮弹总是能精准命中敌人的火力点,让敌人闻风丧胆。

在战友们眼中,赵章成有个独特的习惯。每次开炮前,他都要做一个奇怪的动作,远远望去就像是在拜佛。

军事专家后来分析,这个被误认为是拜佛的动作,实际上是赵章成独创的一种瞄准方式。这个动作让他能够精准判断射击方向和目标距离。

无论这个动作的本质是什么,赵章成的炮击准确率都令人叹为观止。在他手中的迫击炮,仿佛有了灵性,每一发炮弹都能精准命中目标。

战斗中,赵章成总是冷静而沉着。他不需要复杂的计算公式,不需要先进的瞄准设备,凭借着常年积累的经验和直觉,就能让炮弹准确落在预定的位置。

随着战事的推进,赵章成的名声在红军中越来越响亮。就连那些身经百战的指挥官,也对这位不识字的炮兵赞叹不已。

在第三次反"围剿"结束时,赵章成已经成为了红一军团的一名炮兵营长。这个职位的获得,不是因为他有多么出色的带兵才能,而是源于他那出神入化的炮击技术。

这段时期,是赵章成军事生涯的重要转折点。从一个普通的农民炮手,到红军炮兵营长,他用实力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而这仅仅是开始,更大的挑战和荣耀还在等待着他。在即将到来的长征途中,这位"神炮手"将用三发炮弹创造出一个永载史册的传奇时刻。

大渡河畔 神炮定乾坤

1935年5月,红军长征途中遭遇了一道天险——大渡河。湍急的河水阻挡了红军的去路,而身后的追兵却步步紧逼。

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以连长熊尚林为首的"十八勇士"挺身而出。他们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驾驶木船强行渡河。

然而,这支勇敢的先遣队刚一登岸,就遭到了敌人密集的火力打击。敌军在河岸上布置了多个机枪火力点,将十八勇士牢牢压制在滩头。

第二批渡河的战士也遭遇了危机。在营长孙继先的带领下,他们的木船在河中央中弹漏水,在敌人的火力笼罩下难以靠岸。

此时,整个渡河行动陷入了危机。团长杨得志当机立断,命令赵章成用炮火支援渡河部队。

然而,现实的情况令人绝望。此时红军手中仅剩一门没有炮架的迫击炮和三发炮弹。这意味着赵章成必须做到弹无虚发。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赵章成沉着冷静地托起了炮筒。他用左手稳稳扶住炮身,右手将第一发炮弹装入炮管。

赵章成做出了他标志性的"瞄准动作"。几秒钟后,第一发炮弹呼啸而出,准确命中了敌军的一个机枪火力点。

不等敌人反应过来,赵章成的第二发炮弹紧随其后。又一个机枪阵地在爆炸中化为废墟。

最后一发炮弹,赵章成瞄准了敌军最后一个重要火力点。炮弹精准落地,将敌军的火力网彻底撕开一道口子。

敌军没有想到红军的炮火会如此精准,更不知道这仅仅是最后的三发炮弹。他们误以为红军有强大的炮兵部队,开始惊慌失措地四散逃窜。

趁着这个难得的机会,河岸上的十八勇士迅速突出滩头阵地。他们占领了敌军的防御工事,为后续部队渡河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赵章成神奇的三发炮弹支援下,红军的第三批、第四批渡河部队顺利登岸。大渡河渡河战役就此转危为安。

这场战役结束后,赵章成的事迹很快传遍了全军。刘伯承司令员对他的表现赞赏有加。

消息传到延安后,毛泽东也对赵章成的神奇表现十分赞赏。他专门为赵章成颁发了"神炮手"的荣誉称号。

从此,赵章成不仅在红军中威名远扬,更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三发惊天动地的炮弹,不仅挽救了一场战役,更为他赢得了"炮神"的美誉。

乡野炮神 功勋照汗青

1942年,八路军在山西长子县遭遇了一个棘手的难题。日军在石哲镇修建了一座坚固的炮楼群,十多丈高的钢筋水泥堡垒成为了进攻的巨大障碍。

面对这座"铁王八",八路军战士发起了上百次冲锋,却始终无法突破。在这关键时刻,刘伯承司令找到了赵章成,交给他一个特殊的任务。

这个任务就是改造迫击炮。传统的迫击炮采用曲射方式,难以对付高大坚固的炮楼,而部队又缺乏专业的平射火炮。

赵章成带领一个研究小组,开始了艰苦的改装工作。他们在炮尾部增加了400毫米的尾管,设计了全新的拉火击发装置。

这项改装最大的突破在于炮身的角度调整。通过特殊的底盘设计,炮筒能够与地平线保持5度以下的夹角,实现了近乎水平的射击。

改装后的迫击炮不仅保留了原有的曲射功能,还增加了平射能力。这项创新大大提升了炮火的威力,为攻坚战提供了有力的火力支援。

改装迫击炮的效果立竿见影。在一次作战中,赵章成指导的炮兵甚至做到了从日军碉堡的机枪射击孔中直接命中的惊人战果。

1943年4月,刘伯承和邓小平专程来到赵章成所在部队。他们为这项创新颁发了嘉奖令,称赞这是无产阶级的创造性典范。

抗日战争胜利后,赵章成继续在人民军队中发光发热。他的炮击技术和创新精神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再次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5年,在中南海的授衔仪式上,赵章成被授予少将军衔。这位不识字的农民,凭借着过人的炮术和不懈的创新,最终站到了将星闪耀的殿堂。

作为一名将军,赵章成始终保持着朴实的本色。他经常深入基层连队,手把手指导年轻战士练习打炮技术。

1964年,已经年过花甲的赵章成仍然坚持参与"大比武"运动。他以炮兵副司令的身份,与普通战士同吃同住,毫无保留地传授毕生所学。

五年后的1969年11月,这位传奇的炮神因心脏病突发,在北京溘然长逝。他的一生,就像那三发惊天动地的炮弹一样,在中国军事史上留下了永恒的印记。

赵章成的骨灰被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骨灰堂第一室,与其他国家和军队高级领导人长眠于此。在他的灵前,摆放着两座精致的迫击炮模型。

0 阅读:51

笑蓝阅览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