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Nobel laureates in Literature;瑞典语:Nobelpriset i litteratur 是根据诺贝尔1895年的遗嘱而设立的五个诺贝尔奖之一,该奖旨在奖励在文学领域创作出具理想倾向之最佳作品者 。
1941年~1943年未颁奖
1944年 —— 约翰内斯 · 威廉 · 扬森
约翰内斯 · 威廉 · 扬森
约翰内斯 · 威廉 · 扬森(Johannes Vilhelm Jensen,1873~1950),丹麦小说家、诗人。主要作品有长篇系列小说《漫长的旅行》:《冰河》《船》《失去的天国》《诺尼亚•葛斯特》《奇姆利人远征》和《哥伦布》;诗集《世界的光明》、《日德兰之风》等。
作品《漫长的旅行》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由于籍著丰富有力的诗意想象,将胸襟广博的求知心和大胆的、清新的创造性风格结合起来”。
《漫长的旅行》简述:
《漫长的旅行》由六个长篇小说构成,从地球第三纪,人类的生活由树上转往地面,一直写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为止。
《漫长的旅行》具有史诗的宏大气势和优美奇特的风格,它显示了作者丰富的想像力以及渊博的人类学知识。
1945年 —— 列拉 · 米斯特拉尔
列拉 · 米斯特拉尔
列拉 · 米斯特拉尔(Gabriela Mistral,女,1889~1957),智利诗人。主要作品有《死的十四行诗》,诗集《绝望》、《柔情》、《有刺的树》、《葡萄区榨机》等。
作品《柔情》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她那由强烈感情孕育而成的抒情诗,已经使得她的名字成为整个拉丁美洲世界渴求理想的象征”。
《柔情》简述:
本书包含米斯特拉尔生前主要发表的四部诗集:《绝望集》《柔情集》《塔拉集》《葡萄压榨机》。
《绝望集》充满着火一般的爱的激情,主要有爱情、大自然之美与宗教的神秘三个主题;大多是儿歌或者摇篮曲的《柔情集》令人感到母子之情像小溪一样温柔,像大地一样宽广;“神秘莫测”的《塔拉集》则颇具争议,但已明显具备了先锋派的特征;《葡萄压榨机》收录的大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以及战后的作品,是米斯特拉尔为和平而大声疾呼的回声。这些珍贵的诗作既有泥土的味道,又散发着母爱的芬芳,是“抒情女王”米斯特拉尔内心最美丽的花与梦,终成“整个拉丁美洲理想的象征”。
——节选自《柔情》
为了我怀中抱着的熟睡的婴儿,我的步履轻盈。自从我心怀这一奥秘,我的整个心都变得肃穆。 我的声音轻柔,好像在悄悄述说爱情,那是我害怕将他惊醒。 现在我的眼睛从人们脸上寻找他们心灵深处的痛苦呢,以便使别人看到并理解,我的面颊为何这般白皙。 我轻轻地在草丛中探寻何处有鹌鹑筑巢。我蹑手蹑脚,悄悄地走在田野上。现在我确信,树木和万物都有自己的孩子正在睡觉,它们正躬身守护在孩子的上方。
1946年—— 赫尔曼 · 黑塞
赫尔曼 · 黑塞
赫尔曼·黑塞(Hermann Karl Hesse,1877~1962),德国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克努尔普》、《德米安》、《悉达多》、《席特哈尔塔》、《荒原狼》等。
作品《荒原狼》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他那些灵思盎然的作品——它们一方面具有高度的创意和深刻的洞见,一方面象征古典的人道理想与高尚的风格”。
《荒原狼》简述:
“黑塞精选集”收入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尔曼•黑塞不同时期的五部代表作:《在轮下》《德米安:彷徨少年时》《悉达多》《荒原狼》《纳尔奇思与歌尔得蒙》。黑塞在《荒原狼》中以摄人心弦的笔法,深刻地讲述那个自称为“狼”的哈里如何冒着生命全面崩溃的危险,经历种种生命过程中的外在折磨,开始他内在心灵的追寻,而去掌握那种难以捉摸的人类存在意义的故事。如黑塞所言,“荒原狼的故事描写的虽然是病痛和危机,但它并不导致沉沦,而是引向救赎和痊愈”。
——选自《荒原狼》
1、“‘大部分人在学会游泳之前都不想游泳。’这话听起来是否有点滑稽?当然他们不想游泳。他们是在陆地生活,不是水生动物。他们当然也不愿思考,上帝造人是叫他生活,不是叫他思考!因为,谁思考,谁把思考当作首要的大事,他固然能在思考方面有所建树,然而他却颠倒了陆地与水域的关系,所以他总有一天会被淹死。”
2、每个时代,每种文化,每个习俗,每项传统都有自己的风格,都各有温柔与严峻,甜美与残暴两个方面,各自都认为某些苦难是理所当然的事,各自都容忍某些恶习。只有在两个时代交替,两种文化、两种宗教交错的时期,生活才真正成了苦难,成了地狱。
3、追求权力的人毁于权力,追求金钱的人毁于金钱,低声下气的人毁于卑躬屈膝,追求享乐的人毁于行乐。正是同样的道理,荒原狼毁于我行我素。
4、孤独就是无求于人,我渴望得到孤独,天长日久,我总算获得了它。孤独是冰冷的,噢,是啊,它又是那样的恬静,那样的广阔无垠,像那又冷又静、群星回旋的宇宙空间一样。
5、对当前这个简单、舒适、很易满足的世界说来,你的要求太高了,你的欲望太多了,这个世界把你吐了出来,因为你与众不同。在当今世界上,谁要活着并且一辈子十分快活,他就不能做像你我这样的人。谁不要胡乱演奏而要听真正的音乐,不要低级娱乐而要真正的欢乐,不要钱而要灵魂,不要忙碌钻营而要真正的工作,不要逢场作戏而要真正的激情,那么,这个漂亮的世界可不是这种人的家乡……”
1947年—— 安德烈 · 纪德
安德烈 · 纪德
安德烈 · 纪德(André Paul Guillaume Gide,1869~1951),法国作家、评论家。主要作品有小说《梵蒂冈的地窖》、《窄门》、《田园交响曲》、《伪币制造者》等。
作品《田园交响曲》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为了他广泛的与有艺术质地的著作,在这些著作中,他以无所畏惧的对真理的热爱,并以敏锐的心理学洞察力,呈现了人性的种种问题与处境”。
《田园交响曲》简述:
《田园交响曲》是法国作家安德烈·纪德创作的中篇小说,与《背德者》、《窄门》组成纪德的“道德三部曲”,发表于1919年。
《田园交响曲》讲述一名乡村牧师收养一个成为孤儿的盲女,不仅对她关心备至,还极力启发她的心智,使她脱离蒙昧状态,领略她看不见的美妙外界。牧师从慈悲之心出发,一步步堕入情网,给妻子儿女造成极大痛苦,但是又不敢面对现实。盲女错把感激之情当成爱情,可是她治好了双眼才看清,她爱的是儿子雅克而不是父亲,她也看清这种爱无异于犯罪,给一家人带来不幸。于是,她只有一死,假借采花之机失足落水。 小说刻画了两个鲜活不朽的形象,牧师和盲女。他们的交集、他们的灵魂间精神法则与肉体法则的矛盾冲突,构成了这两个人物丰富的人性内涵。
1948年—— 艾略特
艾略特
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1888~1965),英美诗人、剧作家、批评家。主要作品有诗作《普鲁弗洛克的情歌》、《荒原》、《四个四重奏》;论著《传统与个人才能》、《批评的功能》、《诗与批评的效用》等。
作品《四个四重奏》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对于现代诗之先锋性的卓越贡献”。
《四个四重奏》简述:
《四个四重奏》是艾略特创作成熟期的作品。全诗由四首长诗组成,分别为《燃毁的诺顿》《东库克》《干塞尔维其斯》和《小吉丁》,每首诗又分为五个部分。西方传统的二元论思想是《四个四重奏》的哲学背景,艾略特在诗中呈现了有限与无限、瞬间与永恒、过去与未来、生与死等一系列二元论思想,试图找到解决二元矛盾的途径。借用“四重奏”这一音乐学概念,他将诗与乐完美结合,在他笔下,词汇化成一个个灵巧的音符,诗句长短的变化激发出音乐的节奏感。
河在我们之中,海在我们的四周,
海是陆地的边缘,海水拍打
进入花岗岩中,海浪在沙滩抛起,
那些关于更古老的、其他造物的暗示:
海星、寄居蟹、鲸鱼的背脊骨;
在一摊摊水中,让我们好奇地
看到愈加精美的海藻和海葵。
海洋卷来我们的损失,撕碎的围网,
破龙虾篓,断裂的桨,还有
异国死者的索具。海洋有许多声音,
许多神和声音。
盐在多刺的玫瑰上,
雾在杉树里。
选自——《干塞尔维其斯》
1949年—— 威廉 · 福克纳
威廉 · 福克纳
威廉 · 福克纳(William Cuthbert Faulkner,1897~1962),美国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喧哗与骚动》、《我弥留之际》、《押沙龙,押沙龙》等。
作品《我弥留之际》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因为他对当代美国小说做出了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
《我弥留之际》简述:
小说以一个女人—艾迪·本德伦为轴心。艾迪是小学教员出身的农妇,经过几十年生活的煎熬,终将撒手归西,小说便以此开篇。艾迪是本德伦家5个孩子的母亲,她要求丈夫安斯在她死后将她的尸体运到杰弗生与娘家人葬在一起。但是,仿佛老天有意捉弄,艾迪死时恰逢大雨倾盆,次子达尔与另一个儿子朱维尔(艾迪与一牧师的私生子)驾驶着全家唯一的运输工具——一辆破旧的马车离家挣钱在外。3天后,被大雨耽搁后终于归来的马车载着艾迪的尸体踏上了通往40英里外的杰弗生。但是,能去杰弗生的所有桥梁都己经被大水冲走,本德伦一家只好冒着危险涉水而过。结果,长子卡什为保护母亲的遗体而被压断了一条大腿,家里唯有的两头骡子溺死在水中。为使旅途继续进行,只好抵押了全家的耕作机、播种机,搭上卡什攒下用于买电唱机的8美元,并换掉了朱维尔利用夜间辛苦做工换来的视若生命一般宝贵的马,买了一对新的拉车骡子。炎热的夏天,在路上奔波了几天的尸体的臭味不仅招来一群群的秃鹜,而且,所经之处,行人侧目,乡邻咒骂,连警察也不得不出面干预。达尔,这个渴望母爱却一直被拒之门外的儿子,企图放火烧掉棺材,以结束这次荒诞的旅程,但目的没有达到,却烧掉了停放尸体的别人的仓房。历尽千辛万苦,经过“水”与“火”的灾难,本德伦一家终于埋葬了艾迪。之后,在朱维尔和杜威·德尔(本德伦家的女儿)的协助下,两个带枪的人将达尔抓了起来,送入了精神病院。而安斯则迅速地配上了假牙,找到了新欢—一个“鸭子模样”的女人。
1950年—— 罗素
罗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Russell,1872~1970),英国数学家、哲学家。主要作品有《数学原理》、《哲学问题》、《教育与社会秩序》等。
作品《哲学—数学—文学》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表彰他所写的捍卫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的多种多样意义重大的作品”。
《哲学—数学—文学》简述:
本书介绍了作者的《我的哲学发展》、《我的信仰》、《教育论》、《征服幸福》,并收入18篇散文和6篇小说、故事。译者是在任何著作达到卓越的学术地位并具备相当美学价值即可归入文学的认识下编译本书。
推荐书籍:赫尔曼·黑塞的《悉达多》、《荒原狼》、《德米安》;安德烈·纪德的《背德者》、《窄门》、《人间食粮》;艾略特的《荒原》。这都是我个人看过的,最值得一读的当属《悉达多》。
《悉达多》解读:我们都是俗世的落脚者,在欲望与庸俗中挣扎。
这期有你喜欢的作家和作品吗?欢迎大家讨论评价。
- END -
图片制作丨MLZ南国故里
编辑丨MLZ南国故里
内容丨MLZ南国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