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父母都希望子女有好的前程和生活,可是面对社会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我们更要好好想一想——怎样保证孩子的生活质量?孩子到底需要学习什么技能?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建设突飞猛进,人民生活水平也是显著提高,民众也从求温饱、求工作、求生存这些最基本的诉求,向着需要让自己活出积极的、有价值的、有质量的人生转变,所以我们家长的观念也要改一改。
如果你还没有感受这种变化,觉得现在说这些话没有作用、没有意义,但我觉得还是有三点事家长需要注意的:
第一,真正去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特长、优势是什么?
当国家实施“双减”以来,很多家长还在主观的觉得不考试了、不用做作业了、不知道孩子的成绩了对孩子的学习有什么影响,只是关心学校的标准是什么,而不是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去了解我们孩子的兴趣爱好和优势特长是什么。
如果我们的孩子并不是一个读书的的材料,但却一定要他985、211,一定要考研考博,那其实是对不起孩子,而且会伤害孩子。
如果我们的孩子,他的兴趣或者是特长是做技术工作,那么这个工作就可以让他全身心的投入,最大的发挥和体现他的价值,这难道不是可以让他的人生更有意义吗?
一个人如果能够把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做出来的话,他会在任何方面都可以做出与众不同的业绩的。所以让孩子做擅长和感兴趣的事情,就不用担心他会被淘汰。
社会上有些说法:哪些专业有前途、哪些专业会赚钱、哪些专业难就业,听起来好像有道理,而历史经验已经证明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小,一个社会的正常运转是需要各个行业分工协作的……一些工作可能开始看起来很艰辛,或者是社会地位不高,但是只要是孩子的兴趣或特长在这里,他就可以最大程度投入自己的精力和时间,他最后一定会出类拔萃,做得好。所以一定要让孩子做他自己最喜欢和擅长的专业。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由起跑线决定,更不是由高考决定的!
我们很多人被这些错误的说法欺骗了,以为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是你会发现,如果你起跑很早,却没有足够积极的心态,孩子活得不开心、不幸福,那最后,他一定是走不下去的。所以一定要从长计议,而不是按短暂的、即时的、现在的目标来判断。
这是第一个需要注意的,一定要了解孩子的特长和优势,鼓励孩子做擅长的事情,这是很重要的。每个孩子都会有擅长的事情,如果你还没有发现,那说明你还和孩子交流不够、陪伴不够、分析不够、了解沟通不够。
第二点需要注意的是,要多陪伴孩子,多和孩子交流、沟通。
从人体的生理结构来说,一般在做自己觉得好的事情的时候,大脑会分泌出奖励激素多巴胺,而这个奖励激素能够激发他自觉自愿地做自己的事情,这就是内在驱动力产生的过程。
人能够把一件事情做得最好的原因就是内在驱动力,也就是他自己想做这个事情。
所以我们的家长一定要注意,当孩子在得意的时候,在庆祝自己成功的时候,在欣赏自己快乐的时候,一定要允许他分泌多巴胺。
多点陪伴孩子,给他足够的支持、足够的欣赏、足够的激励,要让孩子从他自己做得好的、做的成功的事情中得到一种积极的反馈,愉悦的心情。
有些父母见不得孩子休息、停顿、得意或是庆祝。每次孩子做完一件事情很开心的时候,家长过来立马问:还有什么新作业,下一个作业是什么?
其实,管理职工也是一样的,我们很多的管理人员见不得自己的部下享受成功的愉悦,老是急着催他们做下一件事情。
最后这个人就一辈子被催促、逼赶,丧失了积极向上的内在驱动力。缺乏内在驱动力的人,是做不成任何事情的,这是一个特别重要的科学结论。
第三点,培养孩子接受挫折的心态
女儿班上有个男同学是老师和同学口中的捣乱分子,成绩一塌糊涂,经常站在走廊上课,请家长是常事,但是他永远都是一副“迷之微笑”,在我看来这种打不死的乐观态度或许就是他最大的优点。在他未来成长之路上,这种乐观态度一定会带来好运。
一个人耐磨、耐抗、耐挫折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很多人即使做得很成功,但一受打击立马崩溃,甚至不能重新站起来,所有的成功都成为泡影。所以我们一定要注重培养孩子这种抗压耐挫折的能力。
很多的发达国家会提倡孩子参加竞技体育比赛,比赛的目的除了获得奖牌之外,更重要的是为了磨练孩子的心态。比赛赢有赢输,但谁都不能保证总是赢,有的时候还要学会输。可以让孩子产生一种心理的保护机制,将来在人生中间,遇到挫折、打击、失落的时候能够熬得过来、挺得过去,而且挫折之后还能不断成长。
反观更多家长为了面子为了讨好孩子,明明没有道理的明明占了下风的,还要拼命找补回来争个赢,其实反而是赢了面子输了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