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作为明朝大儒,绝非一般的孔门弟子。普通的儒生往往以创始人孔子为榜样: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沉迷于古之儒学经典而从不敢逾越雷池半步,开口闭口“子曰”、“君子”以显示自己与圣贤同伍的优越感。
普通儒生沉湎于道德文章编制的理想大同社会不拔,导致“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思想和言行严重脱离实际,在历史上留下了“书生空谈误国”的骂名。
王阳明则不然,从小心性十足的他天然具有“反骨”,对于太祖皇帝朱元璋钦定的国学——程朱理学,少年时期的王阳明仅学习了一段时间便嗅出了执行不下去的味道:格物不能致知,心又安放何处?
凭借着自己善于思考、悟性极强的优点,再加上人格惯于独立的天性,王阳明最终选择了与权威发起挑战,转投心学门下。凭借着自己的卓然心性,提出了“心外无物”、“知行合一”等观点,构建了完整的心学体系。
王阳明:视野基本限于《孟子》和《大学》,主张搞思想创新
在介绍王阳明之前,《王阳明全集》曾针对其思想来源做了介绍,认为王阳明的心学思想的“源头之水”是“学宗孔孟”,本质上是对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为了更深入地说明这一点,《王阳明全集》指出王阳明学说源头来源于孔子的仁学和孟子的心性学。孔子提出要有仁爱之心来自于人的天性,需要通过礼来规范和节制,这便是“克己复礼谓之仁”的由来。
孟子继承孔子思想,发展了人性本善的理论创造出了良知良能的说法,指出:“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还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它,达之天下也。”
孟子第一次提出了所谓的良能,是人不用学就能做到的本领;良知是人不用思考就会知道的知识。孟子的这一发现显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为人类认知自然、探索未知世界,从根本上区分于动物界打下了基础。
不过受限于古代文明视野局限于人情伦理,因此,孟子的“良知良能”学说最终走了道德伦理的极端,未能普及科学探索和生产力的提升,实在是一大憾事。
王阳明显然主要对孟子的思想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吸收,举世瞩目、响彻古今的“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不用解释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来源于孟子的“良知良能学说”。
而且王阳明的“心学”着眼于讲心、讲性,显然也源于孟子的人心本善论。其思想体系框架重要组成部分的亲民,毋庸置疑源于孟子的“民本位”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除了孟子之外,王阳明思想组成中的“诚意、明德、”,基本来源于孟子之后的儒学经典,故而《王阳明全集》开篇在阐述王阳明学说之时,点出其思想之源泉:《孟子》和《大学》这两本书。
明代大儒王阳明“学宗孔孟”并不正确,不可能,因为《论语》他就没怎么看
前面通过对王阳明思想之源泉进行了分析发现:王阳明的视野基本局限于《孟子》和《大学》两本书,没有孔子《论语》什么事,为何《王阳明全集》却认定他的学说“学宗孔孟”呢?似乎孔子也分了一杯羹。
在我看来,严格意义上说,这样的认定是不准确的。因为首先来说,他跟孔子就不是一路人,二人三观严重不合,人生信条迥然不同,不可能对彼此的学说感兴趣。
孔子主张“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主张“孝悌忠顺”,对于君主和权威选择五体投地般地服从;孔子主张读书致仕,认为搞了学问就要做官,帮助君王安天下;
王阳明则不同,他的目标是立志做圣贤,对于做官并没有什么想法,只不过发现不做官实现不了自己的理想,方才踏入仕途。但是入仕之后,他也不是随波逐流搞道德上的虚空文章,而是以为民做实事为目标。
王阳明与孔子最大不同,是他不盲从权威经典的批判精神,对于当时被封神的理学,没人想过其可能存在的问题,但是王阳明从根源上抓住了理学的“尾巴”,从而推翻了理学理学根基,从而创立了自己的心学,实现了做圣贤的目标。
其次,王阳明很可能就没怎么看过《论语》,思想方面不可能深受孔子的影响。
纵观王阳明一生所阅读的书籍,看不到《论语》的影子;
而其纠结的学说问题,也都以《大学》居多。而且通过一个片段便会发现:对于读书人考试必考的四书五经,王阳明很可能非常不熟。
王阳明被贬龙场期间,由于山高皇帝远,远离了官场是非环境,便有了足够时间和心境做学问。一天深夜,王阳明一如既往拿着《大学》苦思冥想,突然癫狂而起、狂笑不止,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高兴之余,他急忙找经典进行验证,结果在《诗》《书》《礼》《易》《春秋》(还未带到身边)中得到了近乎完美的解释,而对照朱子的注解,则发现了自相矛盾之处颇多。王阳明一高兴,就把沉睡中的仆人拉起来一起庆祝。
撇开王阳明的快乐,我们通过这一段描述可以将其视野进行扩充,《孟子》和《大学》两本书再加《诗》《书》《礼》《易》《春秋》,也就七本。而且五经还不随身携带,证明重要性与《大学》相比差了一大档次。
那么更惊人的事情是:既然是圣人之道,孔子的《论语》怎能置身事外?王阳明再寻找证据时既然撇开了这么重量级的《论语》,表明《论语》很可能就没怎么看。
所以说,明代大儒王阳明“学宗孔孟”的认定是不正确的,也是不可能的,因为孔子的《论语》,他就没怎么看。
妖理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