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天安门广场有一对华表,华表到底是什么呢?它代表了什么?又有哪些作用呢?
华表在古代被建造出来主要有两种作用:首先它是表示王者纳谏或指路的木柱,其次是古代设在桥梁、宫殿、城垣或陵墓等前当作装饰用的巨大柱子,意指“装饰屋子的华丽外表”,简称“华表”。
古代的华表是什么样子呢?《古今注问答释义》中有做描述:“程雅问曰:‘尧设诽谤之木,何也?’答曰:‘今之华表木也。以横木交柱头,状若花也,形似桔橰,大路交衢悉施焉。或谓之表木,以表王者纳谏也。亦以表识衢路也。’”
北魏杨炫之的《洛阳伽蓝记·龙华寺》中描述:“洛水南北两岸有华表,举高二十丈,华表上作凤凰,似欲冲天势。”
《文选·何晏》中描述华表:皓皓旰旰,丹彩煌煌,故其华表则镐镐铄铄,赫奕章灼。《赋》中描述为:“华表捍门居水口,楼台鼓角列罗城。”华表柱身多雕刻龙凤等图案,上部横插着雕花的石板。
去过天安门的小伙伴们都会被广场上的华表所吸引,据史书记载,尧时的诽谤木以横木交于柱头,指示大路的方向,天安门前的华表仍然保持了尧时诽谤木的基本形状。
天安门上的这对华表建造于明朝朱棣时期。朱棣成为大明朝的第三任皇帝之后开始兴建紫禁城,之后把都城迁到了北京。这对华表就是那个时期所诞生的。
不过,天安门前的这对华表上都有一个蹲兽,头向宫外;天安门后的那对华表,蹲兽的头则朝向宫内,传说,这蹲兽名叫犼,性好望,犼头向内是希望帝王不要成天呆在宫内吃喝玩乐,希望他经常出去看望他的臣民,它的名字叫“望帝出”,犼头向外,是希望皇帝不要迷恋游山玩水,快回到皇宫来处理朝政,它的名字叫“望帝归”。
除了在天安门,在明十三陵、清东陵、清西陵以及卢沟桥等处我们也可以见到华表。华表校顶的雕饰也因各部落图腾的标志不同而各异,历史进入到封建社会,图腾的标志渐渐在人们心中印象淡薄,华表上雕饰的动物也变成了人们喜爱的吉祥物。
后世华表多经雕饰美化,表柱有圆形。八角形,雕有蟋龙云纹,柱头有云板,校顶置承露盘,华表的实用价值逐渐丧失,逐渐演变成一项艺术性很强的装饰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