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2月25日晚间,随着克里姆林宫上空的苏联国旗缓缓落下,预示着“冷战”结束。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龙头老大,苏联最终落得解体的下场,令人唏嘘不已。
可回顾历史不难发现,自1922年苏维埃联邦共和国成立,到20世纪40年代末,世界“冷战”格局的形成。
在短短的二十多年里,苏联经历了一系列战争,为什么还能在短时间内与世界霸主美国分庭抗礼呢?
011917年,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不久,列宁提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
列宁病逝之后,他的继承人斯大林,包括后来的赫鲁晓夫等人,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至70年代,不约而同地提出了苏联“世界第一”“赶超英美”等口号,苏联经历了至少超过30余年的特殊发展时期。
在“世界第一”这个总战略方针影响下,苏联政治、经济、社会、外交各个方面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1920年,列宁在俄共(布)九大上所作的中央委员会报告中明确指出:“我们现在的任务是要把无产阶级所能集中的一切力量,把无产阶级的绝对统一的力量都投入到经济建设的任务上去。”
虽然离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还有数十年的时间,但这个时候的苏联已经处于恢复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时期。
直到1922年苏维埃联邦共和国成立,国内战争已经结束,根据列宁的指示,利用国家资本主义作为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手段,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1925年,苏联工业产值已经达到一战前水平的75%,农业产值达到战前水平的88%;在铁路运输、国内贸易、文化教育、基建设施等方面取得重大成就。
可是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农业占到67%,工业占到33%,这代表苏联仍然是个落后的农业国。
此后,列宁与斯大林为实现总路线的斗争,实行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得力措施。
纵观世界各强国的发展路程,大部分国家都是从轻工业开始。因为轻工业与重工业相比,前者需要投资少,获得利润快。
但当时的苏联却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国家工业化,以达到经济飞速发展的最终目的。
事实证明,“优先发展重工业”对当时的苏联而言是正确的方针。虽然当时苏联重工业发展较为落后,可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实行以前,世界革命转入低潮期,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暂时稳定的局面。
在这种情况下,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带动迅速发展整个大工业,比较符合当时国际形势。
后来实践证明,苏联之所以能够最终取得与纳粹德国的卫国战争胜利,就是得益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正确方针。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后,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提高到70%,苏联正式由一个农业国家变为了工业国。
因此,在“世界第一”口号的影响下,苏联把优先发展重工业作为战略目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不过,优先发展重工业不普遍适用于各个社会主义国家。
对于苏联而言,因为该国底子较厚,且及时退出战争,通过稳定国内形势,压缩农民的建设资金,在短时间内经济确实发展迅速,却对人民生活的改善,资金周转都产生了不良影响。
02“赶超英美”这个口号大家是不是很熟悉?早在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斯大林登台后就已经实行了类似的政策。
1928年11月,斯大林在联共(布)中央全会上发表了这么一段讲话,大致意思是:确立新政治制度之前,从苏维埃制度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已经赶上和超过了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这很好,但远远不够,为了取得社会主义彻底胜利,还需要在经济技术方面赶上和超过这些国家。
在“赶超英美”的时代背景下,高速发展经济成为斯大林赶超资本主义国家的唯一办法。
第二个五年计划进行时,斯大林号召全国钢铁、煤炭、化学制品、农产品、纺织品等等产量都要以“超高速”来改善和超过资本主义国家,所有这些指标都要求苏联“世界第一”。
另外,斯大林还指出:“历史上有过各种不同的发展方法,英国靠掠夺殖民地、德国靠战败国赔款、沙俄依靠让出经营权换取贷款,这三种办法对苏联都行不通。”
苏联想要快速“赶超英美”,除了发展经济,还要在工业化的道路上一骑绝尘。
如何快速发展工业与本国经济?只能靠节约,即社会主义积累的道路,类似于列宁提出的“社会主义积累是我国工业化唯一道路的方法”。
所以自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至卫国战争爆发,苏联采取内部积累为主,尽可能利用外资的办法,为本国经济工业发展筹措资金。
苏联国内积累资金的来源是国有化工业、银行、商业、对外贸易向国家提供利润。
农民向国家缴纳高额的农业税和使用加工农产品的费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精简机构,压缩一切不必要的开支,合理使用资金。
03苏联依靠自己内部节约积累,解决了工业化的资金问题。或许这种靠内部积累的发展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挫败了本国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不利于农业的发展,至少在短时间内让苏联每年都保持20%的经济增长率,“揠苗助长”的效果可见一斑。
斯大林病逝之后,赫鲁晓夫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尽管赫鲁晓夫是以反对斯大林个人崇拜开始执政的,但在经济和工业发展等决策上,赫鲁晓夫继承了苏联与斯大林的路线。
赫鲁晓夫执政后主抓三个方向,第一,对西伯利亚天然气和石油的勘察开采加大力度投资;第二,重点发展导弹技术;第三,全力开展向宇航空间发展的计划与行动。
那时的赫鲁晓夫已经不把英国放在眼里,他只有一个目标:在苏共“二十大”结束后,按人口平均产量方面超过欧洲,甚至超过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
所以赫鲁晓夫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垦荒运动,鼓励农民种植玉米。
那当时的苏联已经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冷战”,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发展,苏联与资本主义国家,或者说直接比向美国,在经济方面差距有多大?
其实,苏联即使集全国之力,在当时每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只有美国的43%左右。
在接下来的一系列发展过程中,两国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工业产品产量方面,苏联一直是位居下风的,彼此之间的差距一度达到了50%以上。
04从俄国十月革命结束,到1922年苏联建国,这个庞大的红色帝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铆足力量,重点发展工业,同时提出了“赶超英美”“世界第一”的狂妄口号。
在短时间内,通过社会主义积累,压缩本国农民的生产费用,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尽管苏联被纳粹德国打得千疮百孔,但凭借斯大林、列宁之前号召“全国发展重工业”积攒下的家底,苏联还是能够源源不断的“暴兵”,通过后勤补给优势,一路摧枯拉朽,打到了德国首都柏林,取得最后伟大战争的胜利。
“冷战”开始之后,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以及勃列日涅夫继续采用使苏联成为大国、强国,甚至是霸权国家的决策,让国家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强大军事力量和国防力量的霸权国家。
可是,普通民众的生活质量却远远比不上西方发达国家。
看似苏联能和美国分庭抗礼,就是人们常说的“苏联轻重工业失调”造成的一种表面现象,让美国有些投鼠忌器,不敢轻易挑逗拥有核武器的苏联。
透过现象看本质。随着社会的发展,苏联政治制度与国家发展进程完全不相适应,盲目发展军事力量脱离国情,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因此,或许在一段时间里,苏联拥有够抗衡美国的实力,成为社会主义国家中的龙头老大,手握世界上先进技术和军事装备。重工业发展得有声有色。
可到头来,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加上之脱离国情的发展,令他们拥有的这一切,瞬间丧失战斗力。
参考文献:
[1]李心华.苏联建国初期经济迅速发展原因初探[J].东欧中亚研究,1992(04):43-49+35.
[2]闻一.苏联一个世纪的决策——从“赶英超美”、“赶超美国”到“苏联世界第一”[J].领导文萃,2011(07):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