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昱珩曾直言人心很坏,他说:
“我觉得我能看透一切,但我看不透人。”
人性的复杂,职场的变幻,生活的无奈,常常让我们深感迷茫与疲惫。
很累的时候,可以允许自己歇一歇,但不要长期待在家里。
退一步海阔天空,进一步柳暗花明。
倘若局限于方寸之间,纠结于细枝末节,那么再小的事也就变成了天大的事。
整天待在家里,真的会废掉
作家梭罗曾因工作、生活的不如意而长时间陷入消沉。
甚至长达三个月的时间,他都把自己关在家里,不愿见人,不愿看书,就连基本的吃饭都显得力不从心。
久而久之,这种自我封闭的状态,让他日渐虚弱,精神也愈发萎靡。
他的哥哥实在看不下去,强拉着他出门,开启了一场河上漂流之旅。
他们自制木筏,带着简单的工具,沿着家乡的康科德河顺流而下。
河面波光粼粼,夜晚寂然无声,这场充满治愈的旅行让梭罗释放了长久积攒的压抑,内心也在平静中得到了极大的安抚。
为什么不要长时间待在家里?
那是因为人作为社会性动物,有着跟他人交流和互动的心理需求。
如果长时间不与人沟通,社交技能便会逐渐退化。
由于缺少人际锻炼的机会,与人交往时就会变得不自信,沟通能力也会不断减弱。
看到过一则报道,一名山西的男子因不喜社交而长时间不说话,导致语言能力严重退化。
他感慨道:
“开始挺喜欢这种感觉,后来慢慢发现我开始很难表达出自己脑中的想法,而且嘴越来越笨,事后才反应过来,长期不说话真的会越来越不会说话。”
除了社交需求的必要性,一个人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也需要在和他人互动和外界刺激下不断发展。
在新冠疫情暴发期间,新南威尔士大学的研究者选取了4000多名被迫隔离在家的人,对他们的居家生活和心理状态进行了研究。
结果发现,长期宅家会导致认知能力下降,甚至有可能引发抑郁。
更别说,长时间窝在家里还可能导致身体健康问题,如肥胖、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
这些疾病与缺乏运动、不良饮食习惯和长时间处于同一环境中有关。
生命需要滋养,能量需要流动。
倘若整天窝在家里,人就会像见不着阳光的花草,失去生机与活力,变得萎靡不振。
走出低谷,从改变环境开始
自媒体人张丽俊说:
“人的能量是一种资源,是需要补充的。你长期待在家里,能量无法交换,不流通、不循环,身心淤堵,慢慢就会失去灵性。”
说到底,人一定要出去走走。
不要老是待在家里,而是多亲近自然,多沾点人气,去获得一些接触和回应。
你会发现,能量得到补充,身心得到锻炼,视野变得开阔。
(1)养成户外活动的习惯
最近几年,“公园20分钟效应”火了。
不必花太多时间,也不必跑太远的地方。
只要在自然环境里待上20分钟,心情就能大好,压力也能减轻不少。
有研究表明,自然环境中的绿色植被、清新的空气和宁静的氛围,能够降低心率和血压,减少压力激素的分泌,同时提升心情和认知功能。
这是美国密歇根大学做的实验,他们发现,仅仅20分钟的大自然体验就足以显著降低实验者的应激激素水平,这种效果在20~30分钟时最为显著。
所以,不妨挑选一个附近的公园或自然环境好的地方,哪怕只是静静地待上一会,也能让你恢复能量,让你精神更愉悦、更放松。
(2)找份工作,保持与人接触
认识一些朋友,有的是司机,有的是保洁,表面上挺普通,但一聊才知道,人家是拆迁户,家里有好几套房子。
显然,对他们来说,物质上早就没啥可愁的了,出来上班还真不是为了挣多少钱。
看到过这样一段话:
“上班最大的意义不是那点工资,而是工作能让你有规律的生活,有见人的机会,有稳定的社交圈子,还有来自客户同事或多或少的压力。
一来可以锻炼心智,二来能促进你不断前进,不至于生活越来越堕落。”
这话虽有几分调侃,但也不无道理。
找一份工作,或许工资不高,但也可作为与社会连接的触点,让自己生活有规律、有交流、有成长。
(3)多出去走走,主动建立社交圈
在家宅久了,社交就少了,圈子也小了,视野和思维也容易变得狭窄起来。
见到邻居打个招呼,约上老友一起吃吃饭,都是拓展社交的方式。
就算是人与人之间淡淡的联系,也能给自己的生活增添光彩。
一位朋友说,最近跟姐妹们一起聚了个餐,感觉沾了点人气,虽然没说上多少话,还是有那种能量被带动的感受。
大数据时代,很多人已陷入信息茧房,多出去走走,多交流沟通,这样才能激发能量,促进认知更新,保持思维活跃。
写在最后
许多人状态不好,就是因为太压抑了。
一天天窝在家里,把自己关在格子间,日复一日,就会憋出内伤。
但世界远比我们想象得广阔。
《人民日报》中,有这样一句话:
“不走出去,家就是你的世界;走出去了,世界就是你的家。”
不妨出去走一走,去见人,去看海,去听风,去感受那街头巷尾的热闹喧嚣,去领略那万里山河的辽阔壮美。
你会发现,天很宽,人很小,世界很大,生活很美,你以为的那些痛苦与绝望,不过是一时的执念,终将如过眼云烟、随风而逝。
有句话说得好:
“生活就是一个不断走出去回来,再走出去再回来的过程。”
去探寻,去社交,去体验各式各样的事物,去遇见各式各样的人。
走出去,我们才能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