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折离奇的“鱼吕之乱”,更像是黑朱棣而杜撰的历史

东坡先生pro 2022-10-17 18:39:19

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成祖朱棣因为宫闱风化之事,决意要大开杀戒了。他亲临刑场,看着2800名宫人被生生剐死。一个宫女大骂道:“你自家阳衰,所以人家才和宦官私通,这有什么罪”。

这句话似乎击中了朱棣内心最为敏感的一面。他心头一沉,又联想到后宫发生的一切,决意要找一个发泄的端口了。

10年前,朱棣最为宠幸、善于吹箫的权妃猝死。朱棣痛不欲生,他一直以为权妃是病死的,但宫内传闻不断流出,“权妃是被毒死的”。

而传闻的源头正是吕婕妤和权妃两家的奴婢。一天,这两家的奴婢在吵架时,透露出一个非同寻常的信息。

权妃本来是朝鲜甄选并向明朝进献的女子。权妃入宫不久就被封为贤妃,其兄长权永均跟着沾光,获封光禄寺卿。

不仅如此,权妃入宫时,徐后已经过世,朱棣便让她接管皇后统管后宫之事。朱棣对权妃的宠爱可见一斑。

权妃得宠并不仅仅因为长得漂亮,民间猜测,很有可能和她与朱棣的小姨子--徐妙锦长得非常像有关。

朱棣钟情于徐妙锦,但他已经娶了徐妙锦的姐姐为后,自然不能对徐妙锦下手了。况且,徐妙锦根本就不喜欢他,朱棣只能将这份爱藏在心中。

权妃可以满足朱棣对徐妙锦的所有幻想,可这下权妃死了,而且还有可能是被人毒死的,你说朱棣气愤吧。

根据奴婢的供述,吕婕妤由于嫉妒权妃,便串通内官金得、金良,从一个银匠家里找来砒霜,研成碎末,放进胡桃茶中送给权妃吃。这才引起了权妃的骤死。

听到这一切,朱棣情绪激动不能自持,下令处死了内官、银匠和吕婕妤。据说,吕婕妤受刑时被烙铁烙了一个月才气绝身亡。

当事人都受到了应有的处罚,这件事看似了了,但是又过了几年,朱棣发现这原来是一桩冤案。

吕婕妤死后,过了几年,朱棣无意中发现,自己的另一个嫔妃吕氏与一个姓鱼的宫女和一个年轻的小太监关系十分亲密,于是便含蓄地提点了下。

吕氏和鱼氏杯弓蛇影,以为东窗事发,双双畏罪自杀了。朱棣觉得可疑,便审问吕氏的侍婢,才得知了事情的原委。

吕氏是商人的女儿,由于没有家族背景,在宫中立足很难。吕氏与吕婕妤同姓,表示要与吕婕妤结好,这遭到了吕婕妤的反对。

遭到拒绝的吕氏怀恨在心,决定要报复吕婕妤。于是,她借由权妃之死,指使下人诬告吕婕妤,结果造成上述惨案的发生。

当然,在严刑拷打之下,侍婢还交代了一些事情,比如吕氏和鱼氏曾经合谋杀害朱棣。意图谋害皇帝,这是大逆不道的重罪。

后宫妃嫔间的争风吃醋已经够让人闹心的了,这下又听说有人要谋害自己,朱棣越想越气,盛怒之下便下达了诛杀连坐的命令。不仅如此,他还要亲临刑场监督,朱棣的愤恨情绪可见一斑。

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鱼吕之乱”。数百年来,人们常用“鱼吕之乱”一案来说朱棣晚年的残暴和变态心理,这其实是不太客观的。

一方面,朱棣晚年的确刚愎自用,后宫也比较乱,他为此伤透脑筋,但还达不到要观看活剐人的变态程度;

另一方面,“鱼吕之乱”更像是小说中杜撰的情节。连坐几千人,按理上在史书中也应该留下蛛丝马迹的。

然而,“鱼吕之乱”并不见于国内史料记载;相反,记载这一事件的是朝鲜史料《李朝实录》。

就记载“鱼吕之乱”而言,这里面漏洞百出,如朱棣同时兼顾北征蒙古和处理后宫事宜、商人女儿入宫等,并不能使人完全信服。

关于“鱼吕之乱”,你认为是否真实发生过呢?

0 阅读:136

东坡先生pro

简介:文史江湖,快意恩仇,共饮一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