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有这么一位皇帝,他是唐朝众多皇帝中位居储君时间最长的,他是无论当皇帝还是当太上皇的时间都很短,他是从皇帝到太上皇速度最快的,他就是今天的主角唐顺宗李诵。
李诵,上元二年(761年)正月十二日出生在长安,大历十四年(779年)十二月,被立为太子;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二十六日,即位为皇帝;同年八月,禅位给儿子李纯,退位为太上皇;元和元年(806年)正月十九日,李诵病逝。
这么看来,李诵当了整整25年的太子,才把老爹德宗李适熬走;正正经经干皇帝本职工作186天就下台了,之后做了五个月的太上皇就驾鹤西游,这种特征显著、曲折离奇的经历也是让人叹为观止。
要说李诵的政治生涯主要集中在当太子的时候,当皇帝推行二王刘柳提出的永贞革新,革新失败也就罢了,万没想到一下把皇位干没了,这梭哈的结果真是坐过山车一样的惊险刺激。虽然熬过了老爹李适,但李诵自己也因为多年压抑的生活,导致心理和身体都遭到了极大的损伤,退位太上皇不久也撒手西去。
李诵当太子的亮点当属两件事,一件是组织并取得了奉天保卫战的胜利,另一件是阻止德宗任用裴延龄、韦渠牟成为宰相。
老爹李适刚即位两年,就开始着手削藩,但准备不足,藩镇势力联合起来反抗朝廷,一时间战火频发。彼时,河南襄城被叛军围住,李适调用泾原兵马去解襄城之围,却不料弄巧成拙。泾原兵来到长安后,李适派京兆尹去劳军,只给人家粗茶淡饭,直接给整兵变了,平叛的成了叛军,拿下了长安,抢劫了府库,把李适撵到了陕西奉天。
叛军抢也抢了,杀也杀了,皇帝也撵跑了,这时候才意识到需要抱个大腿,就拥立素有薄名的太尉朱泚为帝。朱泚那也是顺水推舟,直接带领叛军围了奉天,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杀了李适自立。彼时,李诵跟着老爹李适逃到了奉天,正巧叛军围城,老爹早就吓破了胆,自己得顶上啊。李诵身先士卒,上城拒敌,守城士兵一看太子都拼命了,那更得玩命表现啊,士气受到极大鼓舞,奋勇杀敌,大败敌军,取得了奉天保卫战的胜利。
老爹李适晚年的时候,开始宠信宦官和佞臣,对臣下的猜忌之心越发严重。当时,佞臣裴延龄和韦渠牟仗着李适宠信打压异己,陷害忠良,盘剥百姓,贪敛钱财,大家是敢怒不敢言。
之后,就传出了李适想要任用裴、韦二人当宰相的风声。之前李诵一直谨小慎微,从未在李适面前对政事发表过意见,但这一次,他决定向老爹李适阐述自己的看法。当然,即使是劝谏也得讲究方式方法,不能引火烧身。每次,李诵都趁李适心情好的时候,和李适争论裴、韦二人为相的弊端,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李适,最终让李适改变了主意。
李诵19岁就当上了太子,25年的太子生涯让他亲身经历了地方藩镇势力叛乱的战火,亲眼目睹了朝堂上宦官的作威弄权和大臣的倾轧攻讦,虽然自己谨小慎微,如履薄冰,没有像唐朝前期有些太子那样风波不断,动辄被废被杀,但有时也会面临巨大的危险。
李诵的姑姑郜国公主生了一个女儿嫁给自己当了太子妃,古代,近亲结婚不但不违礼法,反而是保持血脉纯净的象征,至于生出了多少智力低下儿童那就不为人知了。而他这个姑姑可是一个名人,守寡后,耐不住寂寞,私生活也就丰富起来。什么彭州司马李万,太子詹事李昇,蜀州别架萧鼎,都是她的裙下之臣,按照现在的说法,那就是妥妥的海后。
如果单单是私生活不检点也就罢了,毕竟这种情况达官贵人里面也不在少数,大家也就见怪不怪了。但是有人在告发她淫乱的同时,还揭发郜国公主使用厌胜巫蛊之术,这可就犯了忌讳了。要知道在古代,宫廷内这类蛊惑之术最招帝王忌惮。李适本身就多疑,儿子丈母娘用巫蛊,是不是在咒自己死啊,当下就把李诵叫来对质。
李诵那是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来到宫里,就被老爹无脑一通教训,自己还不敢反驳,也不敢吭声,只得仿效爷爷李豫做太子时候的方法,提出和萧妃离婚。此事发生后,李适就动了废太子的心思,但好在李诵人缘还算不错,更有老臣陈泌暗中劝谏,才打消了李适的顾虑。
李适虽然做太子的时候对政事不发表意见,但暗中还是非常关心国家大事和朝廷弊政的,在东宫形成了以翰林待诏王伾和王叔文为首,刘禹锡和柳宗元为骨干的政治小团体,后人称之为二王刘柳。这些人拥有共同的政治理想和政治目标,心中怀有抱负,想要匡扶吏治,承平天下。
李诵即位后,重要二王刘柳小集团,主导和推动永贞改革,但不幸的是,改革失败,李适也丢了皇位。
图片素材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