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多尔衮这两个一脉相承的老油条,在笼络人心方面是可以排进中国帝王第一梯队的。
祖大寿
崇祯四年,祖大寿被围大凌河,救援的明军被击败,皇太极写信劝降。在信中,皇太极先是检讨了父亲努尔哈赤时代滥杀辽民的不义之举,并表示,就在不久前,二贝勒阿敏就因为滥杀而被终身幽禁,此类事情今后将永远杜绝。在信中他还许诺,如果祖大寿投降,继续保留其在明朝时的官职,部下、家眷的安全将得到有效保证,一切如故。
皇太极诚恳到这个份儿上,祖大寿也没投降。
直到后来,城里的军队饿得开始人吃人了,祖大寿感觉再不投降自己也要被吃了,这才投降了。
投降仪式上,皇太极带着代善、莽古尔泰及众贝勒众大臣,隆重迎接祖大寿一行,见面第一件事,皇太极将自己的衣服脱下来给祖大寿披上。然后双方登坛发誓祭天,礼毕后皇太极携祖大寿手进入大帐,为他设宴庆贺。
按说做到这个份上也是可以了,可是,祖大寿投降后借口策反明军又跑了回去。皇太极并没有为难祖大寿的部将和家人,对留在后金军营中的祖大寿之子祖可法等人,皇太极一直以礼相待,并且频繁给祖大寿写信。
崇祯十五年,祖大寿再次被围在锦州,救援的明军还是被击溃,城内再次人吃人,祖大寿再次开城出降。
祖大寿投降后,皇太极立即命人将他接到盛京,再次在崇政殿为他举行欢迎仪式。祖大寿进殿跪拜,皇太极走下王座将其扶起,对他说:“你上次背叛我是为了你的故主,为了你的家人。我曾经对大臣们说过,祖大寿一定不能死,如果以后再次投降,我也决不会杀他。事情过去就过去了,只要以后能够尽心尽力地侍奉我就可以了。”
祖大寿投降前是明朝总兵,这次皇太极仍然按照其明朝官位,授予其汉军正黄旗总兵的职位。
张春
崇祯四年,张春以监军兵备道之职和总兵吴襄、宋纬等率兵四万奔赴辽西解救锦州,于大凌河遭遇后金军,吴襄兵先败,率先逃跑,明军大溃,张春被俘。
皇太极见张春,第一件事儿就是解下自己的衣服给他披上,张春不跪不拜,张口就喊:“速杀我!”
皇太极也不恼,当天晚上赐宴张春,张春绝食。皇太极绝口不再提招降的事情,仍是每天按时间给他送饭,且每顿饭都“皆亲阅以赐”,第三天张春开始吃饭。
当年十一月,皇太极入关抢掠后归来,盛京的大小官员于沈阳城外四十里的蒲河跪拜迎接,独张春不跪。皇太极还是不恼,
“令张春坐于贝勒莽古尔泰下。”
即明示张春的地位仅次于三大贝勒(阿敏已经被幽禁),张春还是不领情。
然后就是吃饭,皇太极敬酒,张春不举杯。列席的诸位王公大臣斥责他:“端坐不为礼”。皇太极倒也不生气,反而对这些王公大臣说:
“得公等百不如一春。”
这就不是给张春脸了,简直是拿着钻石往他脸上贴,但是张春依然不为所动。
此后,张春被皇太极安排在与沈阳故宫仅有一墙之隔的三官庙,张春在这里呆了十几年。在这期间,张春始终不投降,闲暇之余,他还做起了教育工作。他的著名弟子有范文程之长子范承谟、宁文成等,课程就是传统儒家经典,张春在授课中反复强调的内容就是气节。
后来三藩之乱时,范承谟被耿精忠囚禁两年,坚决不从逆,每日都戴着皇帝御赐的冠帽,身穿辞别母亲时所穿的衣服。每当初一、十五,他都悬挂一帙历书,向北叩拜。
历史往往是很有趣的,范承谟他爹范文程被后人骂为汉奸,范承谟给清朝打工,标准汉奸耿精忠反清,拉他一起,他又坚决不从,从哪说起呢?
吴三桂
四月十六日,清军进抵西拉塔拉。多尔衮给吴三桂回信,云:
“予闻流寇攻陷京师,明主惨亡,不胜发指。用是率仁义之师,沉舟破釜,誓不返旌,期必灭賊,出民水火。及伯遣使致书,深为喜悦,遂统兵前进。”“伯虽向守辽东,与我为敌,今亦勿因前故,尚复怀疑。昔管仲射桓公中钩,后桓公用为仲父,以成霸业。今伯若率众来归,必封以故土,晋为藩王。一则国仇得报.一则身家可保,世世子孙,长享富贵,如河山之永也。”
由上文可见,多尔衮不愧是皇太极亲手调教出来的,完美地继承了皇太极的劝降风格。
首先说明双方的利益契合点,你出兵是为了给崇祯报仇(其实是因为圆圆),我出兵也是同样的目的(尽管明清打了十几年),咱两的目标是一直的。
其次说明,虽然咱两之前互殴过,但是现在都不是事儿了。然后引用管仲与齐桓公的典故,说明即使之前有仇,也可以尽释前嫌、协同一致。
最后是封官许愿,吴三桂现在是伯爵,只要投降,立刻连升三级,晋封藩王,裂土封地,世袭罔替。
吴三桂接到回信后,没有立刻回复。
四月十七日,李自成再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派人招降吴三桂,吴三桂拒绝。四月十九日,李自成大军抵达山海关前。
李自成最初的打算是,大顺军两倍于吴军,且多是自己带出来的老部将,战斗力强悍,他担心吴三桂会往关外跑。
所以,他的第一个动作是命令唐通率所部两万人,从山海关城西的明长城突破,到山海关的关外一侧,截断吴军退往关外的道路。而唐通突破的地方,即为一片石关口。
注意一片石关口的位置
他自己率领大约8万主力在关前集结,准备正面强攻。
而此时的吴三桂军也兵分两路,一路去一片石截击唐通部,主力则在主关之前的西罗城列阵迎敌。
四月二十日,清军到达连山,即现在的辽宁省葫芦岛,此地距山海关尚有一百公里。此时大顺军已经定于明日发起攻击,山海关前旌旗蔽日,甚嚣尘土。吴三桂十分焦急,当日派遣郭云龙、孙文焕向清军求援,书云:
“(李自成)亲率党羽蚁聚永平一带。”“幸王速整虎旅,直入山海,首尾夹攻,逆贼可擒,京东西可传檄而定也”。“已迫旦夕,且急愿如约,促兵以救。”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吴三桂建议的“直入山海”与“首尾夹攻”是矛盾的。如果清军从山海关进兵,那只能击李自成在关前军队的首,而不能首尾夹攻。所以,此时吴三桂的算盘是,清军助战,但不可进山海关,而是自关西北的明长城入关内,攻击李自成关前部队的侧翼,而吴军则在山海关前的西罗城牵制大顺军,这才是“首尾夹攻”。
由此可见,直到这会儿,吴三桂仍然不打算向清军献关,仍然在保存自己谈判的资本。
当天,多尔衮令大军星夜进发,越过宁远,进抵沙河地区。
四月二十一日,大顺军开始进攻。首先交战的是唐通部,由于吴三桂将其主力都放在西罗城,所以西北侧长城防守薄弱,唐通部顺利突破一片石关口,进入关外,从关外方向逼近东罗城。
在关内,李自成亲率大军攻击西罗城,吴三桂亲自到前线督战,大顺军进攻受挫。
西罗城之所以难攻,是因为西罗城前有条河,叫作石河。大顺军要攻击西罗城,必须先渡河,而吴军在河对岸,正好击其半渡。
西罗城进攻受阻后,李自成开始转移攻击重点,猛攻东罗城和北翼城。
东罗城在关外,战前吴三桂并没有布置过多兵力,唐通部约2万人的猛攻导致“东罗城孤当贼冲,危急劳瘁,倍于西城”。而北翼城的形势更糟糕,北翼城在山海关的西北侧,再往西就是依山而建的一片石长城关口。大顺军此时已经控制了一片石,居高临下,关内外夹击,即:“遇山受敌”,大顺军“欲联络直下,故独日夜狠攻”。
当天傍晚,清军全军24小时急行100公里,到达一片石战场,遭遇唐通部百余人的部队,将其击溃。
此时清军的位置在欢喜岭,距山海关仅十里,多尔衮由于事先并不知道唐通部已经突破长城,所以他很惊讶,惊讶为何关外会有军队在激战。他观察战场,发现火炮射击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唐通部所在的一片石位于东罗城的西北侧),而清军来的方向正是东北。所以他怀疑有诈,命令清军原地待命。
二十一日当天,吴三桂先后八次派遣使者求援。
当天午夜,多尔衮召阿济格、多铎商议说道:
“岂三桂知我南来故设此诱耶?且吾曾三围彼都,不能攻克,自成一举破之,其智勇必有大过人者,今统大众亲至,志不在小,得毋乘战胜精甲,有窥辽之意乎?不如分兵固守,以观动静。”
多尔衮此时有三点担心:一是吴三桂是否首鼠两端,与李自成佯装交战,诱清军南下;二是大顺军战力,清军从未攻克北京,大顺军却轻易攻克;三是大顺军此行的目的究竟是解决吴三桂还是要一举攻取关外。
以上问题不解决,多尔衮认为不宜进兵。
看到清军原地驻扎、迟疑不进,吴三桂也豁出去了。四月二十二日凌晨,吴三桂集中火炮轰击唐通部包围圈,从东罗城突围而出直奔多尔衮大帐。多尔衮看到吴三桂亲来,打消了所有疑虑,迎接其与账外,执其手入大帐。
事情到这份上,吴三桂也不再骑墙观望,入账后跪拜多尔衮,当场剃发称臣。多尔衮也没有食言,现场允诺晋封吴三桂为平西王,世袭罔替,将皇太极的女儿建宁公主嫁给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为了巩固双方友谊,多尔衮仿汉高祖、唐太宗杀白马盟誓例,结合满洲杀牛祭天的传统,现场杀白马一匹、乌牛一头,与吴三桂一同祭拜天地,歃血为盟,永不背誓。
仪式搞完了,多尔衮对吴三桂说:
“尔回!可令尔兵各以白布系肩为号,恐致误杀。”
再看看多尔衮在清军入关后发布的一系列法令。
顺治元年五月初六,也就是清军进北京的第四天,多尔衮令在京故明内阁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官员,俱以原官任职,同新入北京的满官一体办事。
六月初一,在冯铨、洪承畴的建议下,多尔衮下令:
以后用人行政要务,按明时旧例,发内院拟票,奏请裁定。
也就是说,多尔衮在入关后基本沿用了明朝时期的行政架构和流程,由明朝原官继续任职,通俗点讲就是只换招牌不换菜谱。
在这种政策的指引下,原明朝官吏大面积投诚,例如:
五月六日,原明朝宣府巡抚李鉴捕杀大顺官员黄应选等十五人,然后降清,多尔衮命其仍为原官。五月十八日,原明天津副将娄光先投降,多尔衮任命其为总兵,招抚各城,稽核天津粮储事务。当天,原明恭顺侯吴惟华毛遂自荐,愿意去招抚山西宣大的姜瓖,多尔衮当即委任其为全权招抚使,出使宣大。
很快,吴惟华的招抚就见了成效,六月初六,姜瓖杀大顺节度使韩文铨等降清。
对平民百姓:
多尔衮在进京的第四天就严令各部:
(清军)凡强取民间一切细物者,鞭八十,贯耳。
五月十七日,多尔衮再次严令防守燕京内外城门官兵,严禁士兵抢夺民财。
七月初九,天津总督骆养性请豁免明季加派钱粮,只征正额及火耗。其实这个建议也是出于善意,所谓“正额及火耗”,也就是明朝正常年份所收取的赋税。
部分读者可能不太了解火耗,这里我先解释一下。
火耗,顾名思义,即因火产生的消耗。这个款项的产生,正是源于张居正推行的“一条鞭法”。赋税一律征银上交国库,官府把百姓交的碎银熔化重铸为上交的银锭。而碎银中多有杂质,重新熔化后排除杂质产生的新银锭,就会与熔化前碎银的重量产生差额。为了自己不掏腰包垫付,官员们征银的时候往往多征收二到三分的银两,这些多征部分就是火耗。
但是骆养性万万没想到,这个提议却惹怒了多尔衮。多尔衮一听还要继续征收火耗,当即大怒,斥责骆养性说道:
“官吏犯赃审实论斩,前谕甚明。所启钱粮征纳,每两火耗三分,正是贪婪积弊,何云旧例!况正赋尚且酌减,额外岂容多取。著严行禁革,如违禁加耗,即以犯赃论!”
我首先要说明的是,后来清朝统一全国后,还是继续收火耗的,我这里没有洗白的意思。而我之所以要说这件事,有两个出发点。
第一点是多尔衮确实是把民间疾苦放在心上的,确实是想减轻老百姓负担的;第二点是多尔衮作为一个关外的统治者,竟然能够明白地知道火耗是什么东西,且知道官吏加征火耗的比例,说明他在研究明朝制度方面确实是下过功夫的。
七月十八日,御用监太监吴潘寿等联名上书多尔衮:
请照明例,遣内员(太监)征收涿州、宝县皇庄钱粮。
多尔衮答复道:
“差官(太监)必致扰民,著归并有司另项起解。”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派太监去肯定会滋扰地方,将征收皇庄款项的事务并入相关的税务部门,按照正常流程收取即可。
对汉族文化:
六月十六日,清廷遣官祭先师孔子,是为入关后首次祭孔。
对前朝态度:
六月二十七日,清廷移明太祖神牌入历代帝王庙,多尔衮遣冯铨祭祀。祭文曰:
“兹者流寇李自成颠覆明室,国祚巳终。予驱除逆宼,定鼎燕都。惟明乘一代之运以有天下,历数转移,如四时递禅,非独有明为然,乃天地之定数也。至于宗庙之主迁置别所,自古以来厥有成例。”
从这段官方表态我们可以看出,清朝是把自己当做明朝的延续而非新的征服者,这也印证了我之前说过的关于明清战争性质的观点。
多尔衮送洪承畴出征前所说的话:
“凡我所心爱之人,虽万金不惜,昨赐卿衣帽,所值无几,卿此行须用心做事。”
皇太极对多尔衮批评时所说:
“朕爱尔过于诸子弟,锡予独厚。今违命若此,其自议之。”
看看,君臣之间,爱来爱去,是不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站在明朝的立场,觉得人家清朝是蛮夷,其实人家清朝还用华夏标准衡量过明朝,还觉得你明朝更蛮夷。
多尔衮曾经多次对比明清官吏。
说清朝的情况,即:
“吏谨而民朴,满洲之治也”;“我朝臣工,不纳贿,不徇私,不修怨,违者必置重典”。
而明末呢,则是:
“明季诸臣,窃名誉,贪货利,树党羽,肆排挤,以欺罔为固然,以奸佞为得计,任意交章,烦渎主听,使其主眩惑,用人行政,顺倒混滑,以致寇起民离,祸乱莫救,覆辙在前,后人炯鉴。”
客观来说,多尔衮评价得还是比较准确的。
当然,多尔衮否定明末,却不否定明朝。
顺治三年(1646)三月初四日,清廷翻译明《洪武宝训》书成,并以顺治帝名义作序,仍刊刻满汉文字,颁布全国,顺治帝(其实就是多尔衮写的)在序文中自认清是继承明统治,表示要与天下共遵明朝祖训。
更为难得的是,在这本书翻译成满文之前的顺治元年,多尔衮就说自己已经通读此书了。
这种水平的帝王,得天下并不是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