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山耕云,梦圆田园

掌阅富民 2020-11-17 17:14:42

我是农村长大的,田园生活是我五十多年的主流。读小学至2000年前一直从事农活,城镇生活仅15年左右。田园生活的记忆是苦与累,却磨砺了我坚强的毅力。

2020年10月24日(周六),富民县作协一行二十多人到赤就半山耕云农庄参观、文学采风。上午10点多到达。走进半山耕云农庄,一溜烟的茅草屋,草屋顶呈“人”字型,一排编织好的红色辣椒、金黄的玉米悬挂在草屋下,温暖,有山野味。此时,如果您来自城市,时光仿佛倒流几十年,似曾相识,又似乎很遥远;既亲近又疏远,犹如出远门久了,终于回家的惊喜。

半山耕云农庄农事体验:种菜、植树、做木具、稻田拿谷花鱼、织布、磨豆腐、掰包谷、舂饵块、打糍粑等。农村长大的我,三、四十年前就体验过了,那段生活已成记忆,不用体验,单凭回忆也能放映不少细节。割水稻、掼谷子、割蚕豆、麦子、挖田、打场、拔秧、挑秧……

半山耕云农庄特色:几十种类型的辣椒(锥形辣椒、球状辣椒),特色番茄,百米长的瓜架缀着大大小小不同品种的瓜,南瓜、冬瓜,不少叫不出名字。牛奶玉米、昆仑雪菊。

10月下旬的半山耕云,远眺赤就坝子,灰白的天底下一座欣新小集镇正发展中,大棚、钢架、厂房、犹如雨后春笋向上冒;普渡河似绶带在这里蜿蜒穿过坝子,左冲右突,越山过峡,在禄劝与富民款庄、东村交界奔走。禄劝翠华铁索桥、杜朗红军桥,东村小松园,无时不在述说红军长征两过富民的历史。近处赤就大村的邵家大院虽几年前毁于大火,1936年那个不寻常的红色春天世代为人们记忆。

农家四合院,墙体是仿土坯墙,木柱、木楼、木门、木窗、天井、照壁,天井里种花木,真正的农家小院,再配上大门两侧喜庆的红色对联、灯笼。走进去,真正有回家的感觉。我好奇地问文友,这墙是泥土舂成的吗?细看发现里面是砖块砌成,外面粉上泥土拌草茎,不注意还真看不出。

一条幽深狭长的曲径倚山势而成,山箐曲径通幽。沿石级蜿蜒而上,一侧溪水潺潺,两边山坡山竹、树木苍翠,绿树成荫。行走其间,颇有诗意,若有心意女子相伴,一定很浪漫。可想,夏天这里可是避暑的极佳去处。

走出半山耕云农庄,一首《远方的朋友请您留下来》似乎在心里唱响。路旁的花正在开,树上的果等人摘,等人摘,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丰润的谷穗迎风摆,期待人们割下来,割下来,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

半山耕云农庄占地广、项目多、有特色,农事体验真,农家小院仿古度高。犹如田园农庄的摇篮。富民城北边的“一丘田”曾经有农庄风格,也有过农事体验,曾经吸引了不少城里人到此餐饮、娱乐。如今已拆除。今年赤鹫镇半山耕云农庄火了,参观、游玩、体验的人多,尤其是周末、节假日。

参观了水碾模型,我想起一段经历。

水碾,二层,上层碾槽、碾盘;下层伞盘,水流冲动伞盘带动上层碾盘旋转。我老家大营街道办东元村村边大沟(水从张官村龙潭流出),水大,这条水沟在村边入大营河。入口高差大,不知什么时候村民在此建水碾,是村里的碾坊;离这里约1公里的大营河上游大梨园还有一个水碾,我小时候曾跟父亲去这里碾米、磨面。平时沟水是闸着的(用厚木板插在木槽中),碾米、磨面时拉闸放水,瞬间大水冲动伞盘,带动上面的磨盘迅速转动,碾槽中的稻谷、麦子很快就碾碎,用锄头或铁锨适时翻动,半小时左右就可以铲起用风箱打,扬去米糠、麦麸,剩下雪白的大米,细面,如果要更细些,更白些,就上细筛筛几道,回家可以蒸馒头、做包子了。

1985年,我在富民一中读高中,村口的水碾因有电,磨面机、碾米机代替了水碾废去不用了。我家亲戚承包了这个水碾,用于碾白云石,工序与碾米、磨面相同,白云粉碾碎,铲起用铁筛反复筛,直至很细,装包,运去搪瓷厂做原料。我的父母在这里筛粉4年多,经常晚上晒到10:30,苦来的钱用于供我们姊妹3个读书或贴补家用。周末,我与会跟母亲到水碾里筛粉。有一次,筛累了,出于好奇,趁母亲不在,我坐上碾盘另一端的小梁,跟着碾盘转,不小心摔到碾盘中间的空隙里,好在反应快、跳得及时,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只受了点皮外伤。母亲还是察觉了,狠批我一顿,说再也不叫我去筛粉了。我诚恳认错,母亲后来才让我跟去筛粉,随时盯着我。也许与水碾有情结,我懂得了父母筛粉苦钱供我读书的不易,懂得了感恩,我努力读书学习,终为人师。

“犬已久忘曾宿客,半山风铎似迎人。”半山耕云农庄以最香的茶、醉人的美酒、最甜的笑脸欢迎八方来客,这里是你梦圆田园的摇篮。

作者:笔砚

0 阅读:4
掌阅富民

掌阅富民

做有态度的自媒体平台,坚持原创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