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祖辈都在用的“粪水浇菜”,欧洲科学家却才发现,为什么?

史作咏叹 2024-02-12 01:31:17

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为了回馈您的支持,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

文|史作咏者

编辑|史作咏者

前言

2023年1月,在外媒一篇报道中,欧美科学家“发现”用人畜粪便浇灌可促进农作物生长,让无数中国网友哭笑不得。

因为在中国,“粪肥浇菜”早就是老祖宗们传承千年的农业智慧,欧美科学家这一“发现”,在中国不啻为“村晚亮灯”。

我们不禁要问,为何中国古已有之的技术,欧美到今日才“发现”?

欧洲科学家首次发现古老的农业技术

今年1月份,一队欧洲科学家在中国农村进行田间调查时,意外发现了一项存在已久但对他们来说却全新的农业技术——使用粪肥。

这项看似简单的技术,在中国农村已经沿用了上千年之久,对农民来说是家喻户晓的常识,但对欧洲科学界而言,却是一个前所未见的发现。

这次科学家们专门选择了三种不同的肥料来比较它们对作物生长的影响,第一种是现代社会广泛使用的合成化肥,其中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的比例经过精心计算,理论上应该是最科学合理的肥料。

第二种是欧洲传统的有机肥,使用了动物粪便经过发酵等处理而成,在欧洲农业中应用已久,第三种就是中国农民沿用千年的粪肥,直接使用人畜粪便。

出人意料的是,结果表明粪肥对作物生长的促进效果最佳,欧洲传统有机肥居次,现代科学的合成肥料反而效果最差,这弄得欧洲科学家们大跌眼镜,他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科研成果。

进一步研究发现,粪肥之所以效果显著,是因为其中丰富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以及各种益生菌和微生物,对植物生长大有裨益。

这些天然营养比合成肥料中的营养更容易被植物有效吸收,另外,粪肥中的微生物可改善土壤性质,增强土壤肥力。

与昂贵的合成肥料不同,粪肥的原料获取和处理成本几乎为零,粪肥的应用不仅帮助农民节省了投入成本,对环境影响也较小。

这项古老而富含智慧的农业技术,令欧洲科学家对中国农民刮目相看,一些科学家甚至认为,中国农民的经验应该引起现代人的重视。

这次意外发现,使欧洲科学家认识到粪肥在可持续农业发展中的潜在作用,一些专家表示,粪肥利用其实是一项环保高效的肥料技术,欧洲国家完全可以学习借鉴,在种植业推广应用这一技术。

这不仅可以减少过度依赖化肥造成的土壤污染,还可以发展循环农业,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构建绿色无公害的现代农业。

随着人口增长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开发和应用环保的肥料技术势在必行,这些欧洲专家呼吁,现代农业应该摈弃传统思维的束缚,以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学习古老的智慧,使之适应现代需求。

他们相信,中国农民巧妙利用粪肥的经验,必将为世界农业发展提供新的思路,这不仅是一次科学发现,更是一次思维的突破。

殊不知,这所谓的“新发现”,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被中国老祖宗们摸透了。

中国古人使用粪肥浇灌的智慧

自古以来,劳动人民就善于利用粪便制作肥料,用于浇灌农作物,在中国,使用粪肥浇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

根据古籍记载,早在商朝武丁时期的卜辞中,就有使用粪肥的记载,卜辞中写道:“庚辰卜,贞翌癸未屎西单田”,意思是在癸未这天,在西单田使用粪肥效果最好。

到了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的著作中也有提及粪肥的使用,这说明在三千多年前,中国农民就已经开始使用粪肥了。

中国古代农民主要通过三种方法使用粪肥:一是堆肥法,将粪肥堆积发酵后使用,二是浇肥法,在水源或灌溉渠道中加入粪肥,然后灌溉作物,三是混合法,将粪肥与秸秆、草木灰等混合使用,他们还注意采用不同动物的粪肥,比如禽畜粪便、蚕粪等,以发挥各自的优势。

古人使用粪肥的目的,是为了提供肥料、改善土壤,他们通过长期的实践观察,发现粪肥可以增强作物产量、改善土壤结构。

中国古代许多农书,如《四民月令》、《农政全书》都记载了使用粪肥的知识和经验,可以说,使用粪肥浇灌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据记载,早在东周时期,农民就已经掌握了腐熟粪肥再使用的方法,他们发现,新鲜粪便中的大量未腐烂有机物,会在分解过程中产生过量热量,导致菜苗根部被烫伤。

而经过腐熟发酵的粪肥,有害微生物就会被杀灭,有机物也得到充分分解,从而成为安全高效的肥料。

粪肥制作方法也在不断改进,宋代农书中提到“煮粪法”,就是用水煮沸粪肥,以更充分消毒杀菌。

明清时期,人们掌握了在粪肥中加入各种额外原料比如草木灰、磷灰石的方法,这些原料可为作物提供更全面均衡的营养。

粪肥浇灌对作物助益良多,但关键是要掌握好时机,许多老农民经验丰富,知道在菜苗开始开花结果前施用效果最好,他们也注重避免粪水直接溅在蔬菜叶面上,粪肥最适合浇在根部,让营养直接吸收到地下。

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才逐渐改用化肥,但即便在今天,一些老农民仍坚持使用粪肥,因为它能让土壤更松软肥沃,粪肥浇灌蔬菜,依然是最环保的传统耕作方法之一。

中国人使用粪肥浇灌的历史悠久,可见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粪肥浇灌蔬菜,不仅节约资源环保,也体现了我们老祖宗“舍我其谁”的精神。

他们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方法,代代相传,确保了我国古代农业的持续发展。

粪肥制作看似简单,但包含了丰富的知识和智慧,通过科学的堆积发酵、正确的施用方法,粪肥的肥效可以最大化。

这种“粪肥当家”的理念,体现了我国古人科学务实、爱国创新的精神,也教会我们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那么,为何欧洲人如今才发现这一奥秘呢?

欧洲农业:从排斥到重拾传统智慧之路

欧洲的地理环境与中国差异显著,这成为欧洲人较晚接受粪肥利用的重要原因之一,欧洲国土面积小而变化多端,存在着高山峡谷、平原盆地等不同地貌。

牧草场地广袤适宜畜牧业发展,牛羊等牲畜整天可以在野外草原放牧,它们的粪便就直接排放在草场上,起到了天然的肥田效果。

相形之下,中国传统农耕文明从古已重视粪肥收集和充分利用,中国广袤的农田对粪肥需求量大,在欧洲,由于草场本身获得足够养分,农民没有意识到需要主动收集粪肥。

此外,欧洲中世纪存在排泄物污秽的文化观念,基督教文化将粪便视为肮脏和令人厌恶的物质,誉为“魔鬼粪便”,使用粪肥的意愿很低。

与此同时,欧洲中世纪城市卫生条件极差,城市规划混乱,下水道系统不健全,粪便随地排泄,街头可以看到粪便污物。

这种环境不利于粪便的系统收集,也因疾病问题而遭到否定,这两方面因素导致欧洲在粪肥利用上远远落后。

19世纪欧洲工业革命后,现代科技发展迅猛,德国化学家哈伯和博施等人成功研制出氨基酸和氨基酸盐类化肥,英国化学家拉森发现了生产磷酸盐肥料的方法。

这些现代合成肥料效果显著,直接提供植物所需营养,使用简便,传统粪肥逐步被淘汰,农民也偏爱使用方便高效的化肥,粪肥的利用在欧洲几乎消失。

直到最近,随着人们环保意识抬头,欧洲才重新审视粪肥的潜力,相比化肥,粪肥对环境影响小,可以减少化肥用量,降低农业对资源的依赖,具有很高的可持续性。

泰国的曼谷市为了控制洪水和环境污染,建立了废水处理厂,将城市污水处理成无害肥料,菲律宾的马尼拉市则通过鼓励居民分类粪便,制作成有机肥料。

欧洲科学家也致力研究粪肥的合理利用,希望以最科学的方式发挥其效用,传统智慧被现代科技填充,植根欧洲大地的粪肥经过漫长岁月终于重回农田。

欧洲农业在排斥与重拾之间的历程,折射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在全球范围内的意义,发展中国家通过汲取先进理念改造传统,发达国家则在科技浪潮中回归本源。

人类只有尊重自然,理解传统经验,才能在科技进步中找到生生不息之道,传统与创新并驾齐驱,才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由之路。

结语

科技与传统,智慧与自然,都需要以开放和谦逊的态度对待,粪肥是否可持续利用,取决于我们是否能找到平衡。

当代科技改变世界步伐之快前所未有,其目的能否造福人类还有待时间检验,我们是否能用智慧引导科技,使其不仅追求效率,更注重生态平衡?

这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前路漫漫,惟有不断探索、谦虚求知,方能找到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阅读此文后,烦请您关注+评论,方便后续事件有新的进展能够让您迅速关注
0 阅读:0

史作咏叹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