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红军战士横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
然而这两场战役可谓步步险境,红军身处之境正是当年石达开兵败之地,蒋介石得知后甚至叫嚣要让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
1986年杨成武重回故地,只觉“物是人非”,站在桥间独自感慨:“战友们你们都在哪,如今为何只剩下我一人了!”
原来,当年的22位夺桥勇士许多竟连姓名都没有留下,如今也无从找寻......
那么大渡河和泸定桥究竟凶险何处?石达开为何兵败于此?毛主席又是通过怎样的指挥改写历史的?这当中又有着哪些惊心动魄的故事?
再战大渡河公元1863年,太平天国的名将石达开率部渡过了金沙江,准备一举北上直达成都,在那里建立根据地。
然而此时的石达开虽然顺利渡江,却也进入了一块险地,此刻他的南方和东方是金沙江,左侧是雅砻江以及一片荒无之地,北方则是波涛汹涌的大渡河。
面对四面险地,石达开所部要想直取成都,必须要穿过大渡河,此刻的他面临着选择。
通往大渡河有两条路,一条是经大树堡、富林渡河后取道雅安直抵成都,此路自古以来便是入川的必经之路,所以清军必会派遣重兵防守。
而另一条则是经冕宁、紫打地(后来名为安顺场)渡河,但是这一段水流湍急,非常凶险。
其实当时石达开的军师还提出了第三条方案,那就是到了安顺场后北走泸定,那里有一座铁索大桥,渡桥后绕道雅安也可直取成都。
不过石达开在一番思索后决定还是取道第二条小路,然而走小路还面临一个问题,就是要穿过彝族土司的驻地。
为了顺利开路石达开便以重金对彝族土司进行贿赂顺利到了安顺场,然而到达安顺场后,石达开并没有下令立即渡河。
反而是因为船只、粮草问题犹犹豫豫,在此筹备停留,准备第二天渡河。可是石达开万万没想到的是,当晚天空雷鸣电闪、暴雨突降。
于是便导致大渡河水位暴涨,水浪滔天,根本没法渡河。与此同时,清朝的军队,正由东、北两面对石达开所部进行包抄。
而且清军方面得知石达开以金钱收买彝族土司取道而过,便用更多的钱对其进行笼络,并许以重利,于是彝族土司反水。
就这样,等到清军的兵力支援到,石达开欲强行渡河而不得,又面临敌军的火力围攻,只得坚守。
可是粮食很快就耗尽了,石达开所部只得吃树皮、树根,经过27天的困守之斗后,石达开所部再也坚持不住了。
此刻部队只剩余了数千名战士,陷入绝境的石达开仰天长叹“此乃天灭我也!”,于是决定“舍命以全三军。”
就这样,一代名将慷慨就义,被处以凌迟之刑。
然而历史竟是惊人的相似,数十年后的红军再次遭遇到了同样的情形。
1934年红军开启了战略转移,漫长而艰苦的长征就此开始。
1935年5月在伟大领袖毛主席的领导下,我军利用灵活机动的优势,穿纵于敌军之间,使敌军分不清虚实,并巧渡金沙江。
这时候敌军才反映过来,开始追赶我部队,国民党势力从东侧和南侧对红军进行追击。
与此同时为了防止红军顺利渡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师,蒋介石在大渡河北岸设下重兵防御,而东面又是雅砻江和一片蛮荒之地,可是说是一条死路。
于是红军方面就面临着和当年石达开相似的处境,蒋介石见此更是激动不已,认为红军已经陷入四面楚歌之地。
只要牵扯红军不让其渡河,等到后方追赶的部队将至,将能形成对红军的合围之势,毕其功于一役。
蒋介石甚至扬言“要让毛泽东成为第二个石达开”,可见其自信满满。
那么蒋介石是如何进行部署的?红军能否避免重蹈覆辙?双方又有着怎样的博弈?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当时在大渡河的北线,蒋介石布下了重兵防守,下游由杨森的几个旅驻防,上游由刘文辉的几个旅负责守备。
而大树堡、富林是渡江的主要节点,所以蒋介石更是倍加关注,安排王泽浚进行防守,就这样沿河形成了一道严密的防守阵地。
当时的红军同样面临着选择,是走大道到大树堡,渡江经由雅安转道,还是穿过彝族区到安顺场渡江。
这个难题不止考验着红军其实也考验着蒋介石,因为防御的节点过于多,不可能每个地点都严密布控。
即使在指挥上不存在问题但兵力和装备也不支持这样做,于是蒋介石判断当年石达开因为绕道小路而失败。
作为前车之鉴,红军方面必然会吸取教训,所以才专门抽调王泽浚的精锐之旅前来富林协防。
王泽浚所部装备精锐,对于红军来说是一支劲敌,非常难以对付,加上敌方以逸待劳、提前占领高地的优势就变得更加难以应对了。
不过此消彼长,如此一来上游的安顺场附近的防备力量就会下降,其兵力、装备都不可与王俊泽所部同日而语。
兵法有云:虚实相生、避实击虚,根据我方打探的消息,组织上就此决定取道小路,避开国民党主力。
然后国民党也是人才济济,假如部队的行动被国民党掌握,那么他们就可以据此调整战略部署。
所以,为了迷惑国民党方面,组织上决定兵分两路。主力部队和当年石达开一样快速行进取道冕宁小路,直冲安顺场。
同时派遣一小只部队佯装主力,故作声势浩大,朝着大路行进。
为了快速拿下安顺场,红军方面还专门派出了一直先遣队,轻装行进开路,大部队则依次紧随其后。
为了避免被国民党方面的侦查人员察觉这一决策,组织上对沿途的行军和活动都做了严格的限制。
不过走小路还要面临一个问题就是要经过彝族区,当年石达开就是在这上面栽了跟头,导致腹背受敌、退无可退。
为了和当地彝族搞好关系,组织上专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刘伯承还与当地首领歃血为盟。
快速行军的部队很快便到了安顺场,此时敌军还未反应过来,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加之当地防守兵力本就相对薄弱,我军便顺利夺取了安顺场。
可是占领了安顺场后红军部队又犯了难,因为当时的渡口仅有4条船,还有两艘是坏的。
仅凭两条船要将这么多人马全部渡过去需要至少半个月的时间,那时敌方的援军和追兵早就追来了,到时候兵力被分割两岸,无异于自寻死路。
为了避免重蹈石达开的覆辙,毛主席决定兵行险招,沿着大渡河直上,占领泸定并夺取铁索大桥,然后渡河。
此举万分凶险,因为大渡河沿岸不止地势险峻,并且渡过铁索桥也是困难重重,要对面敌军的火力威胁。
为了确保万全,我军兵分两路,右纵队为刘伯承和聂荣臻率领的红一军一师,他们渡河沿大渡河右岸北上夺桥。
左纵队为红一军二师和红五军,以王开湘、杨成武的二师四团为前卫沿左岸北上夺桥。
如此一来假如其中一支失败还有另一支可以指望,假如两路都夺取失败了至少右纵队已经渡河,可以想办法保存部队,独立发展。
就这样红军部队开始了夺桥的行进,杨成武所在的红二师四团作为先头部队被要求在三天内抵达泸定,这意味着他们要在3天内行进329里地。
左纵队的路线十分艰难,基本都是崎岖的山路,山上被白雪覆盖,将士们只能在中间的小道上行走,一面是万丈悬崖、一面是奔涌河水,稍有不慎便会尸骨无存。
一路上他们还要面临敌人小股部队的阻击,从27日出发开始杨成武所部一天行进了90里。
然而第二天他们接到命令,要于29日赶到泸定桥,这就意味着他们要一天行进将近240里路。
虽然此刻的战士们已经是饥寒交迫、疲惫至极,但是想到身系全队将士的安危,他们却迸发出了惊人的毅力。
走不动了他们就互相搀扶,来不及吃饭了他们就直接吃生米,要是渴的不行了就喝雨水。
就是凭着这样的大无畏精神,杨成武所属的红四团29日清晨终于抵达泸定桥西案。
与此同时刘伯承、聂荣臻率领的右纵队也朝着泸定桥快步行进。
因为蒋介石在上游右岸提前安排了刘文辉进行守备,眼看着红军右纵队突破重重抵抗不断逼近,刘文辉也紧急做了调整和部署。
刘文辉知道此刻红军的目标定然是泸定桥,于是一方面派遣主力部队坚守泸定桥,另一方面急调军队拦阻右纵队。
于是右纵队便在铁丝沟这个地方受了阻,因为此处地形特殊,易守难攻,可以说是一道天然屏障。
敌军就依靠此地地势固守不出,于是右纵队的红二团一边继续进攻,同时派出部队迂回从另一侧发起进攻。
由于右纵队受阻,此刻又时不我待,于是杨成武所属的红四团便决定对泸定桥发起进攻。
那么在进攻泸定桥的过程中有着怎样的凶险?战士们是如何应对的?
飞夺泸定桥泸定桥建于康熙年间,是连接汉区与藏区的要道,其东西两岸都是险峻的山峰以及悬崖峭壁,高耸可入云间。
山下是湍流的大渡河,河水奔腾而过,水流之声好似千军万马般呼啸,其地势之凶险、环境之恶劣,可说是古之罕见。
而泸定桥正是悬于期间的唯一桥梁,其由13根冰冷的铁索构成,上面铺以桥板,桥长百米以上。
即便是平时风和日丽之时通过都不禁令人胆寒,更不要说面对恶劣的气候以及湍急的水流了。
更为可怖的是,为了防止红军渡桥而过,国民党方面早已派人拆除了桥板。
如此泸定桥上便只剩下13根铁索,伴着高山险川以及对岸敌军设置好的火力埋伏,想要突破可以说是难于上青天。
不过王开湘、杨成武所率的红四团一番考察后还是决定攻桥。为了顺利夺取泸定桥,他们做了严密的部署。
二人将部队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先头突击部队,由22名队员组成冲在最前方,顺着铁索攀爬推进。
第二部分为主力突击部队,由2个连组成,一个连负责跟在先头部队后面铺设木板,另一个连则负责铺设完成后的突击。
第三部分为后援部队,他们在桥的左右两侧分别部署了1个营的兵力,形成火力网,对右岸的敌军发动火力袭击,掩护突击部队。
同时所有的司令员也集中在后援部队左右,以防不测。这就样伴随着冲锋号的响起,红四团的战士们便对大渡桥发起了总攻。
一时之间杀声震地,炮火连天,大渡河奔腾呼啸的急流比之也不免黯然失色。
电光石火间,22名勇士在摇晃的铁索间攀爬,每一步都是与死神的博弈,他们手持冲锋枪勇敢无畏的冲锋。
这一幕连对岸守卫的国民党部队也被恫吓到了,他们大喊着、狂叫着:“这帮人怎么都不怕死啊!”以此来掩盖内心的恐惧。
在我军战士舍生忘死、勇往无前的威慑面前,对岸的敌军很快便被压制了下来,眼看我军将士就要渡桥而来,他们内心恐慌无比。
刘文辉也早就撤到了可以安全撤退的地方,就这样,随着我军战士的逼近,敌军四散而逃。
为了防止我军追击,敌人甚至在河岸放起了熊熊烈火,我军将士到了岸上后,不顾大火的灼热与凶险,一个个冲入火海就与敌军厮杀。
与此同时,右纵队也突破了敌军的封锁杀了过来,顿时敌人就溃不成军,我军成功占领泸定,这就是红军长征史上著名的“飞夺泸定桥”的战役。
其实飞夺泸定桥的成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一是要归功于党组织正确的战略指挥,使得国民党难分虚实,避免了石达开的悲剧。
二是当时装备领先,在夺取泸定桥的过程中,红四团方面拥有100多挺重机枪,远远领先于对面的川军,形成了火力压制。
三是红四团战士的英勇无畏,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如果没有他们的日夜驱驰,没有他们的敢为人先,战争的结果并不好说。
在飞夺泸定桥的过程中,那22名先锋勇士可以说是居功甚伟。
1986年受当地政府的邀请,杨成武重回故地,当他站在那铁索相扣、绵延百里的悬索桥,望着群山耸立、波涛汹涌的情景时,不由得老泪纵横。
曾经的一幕幕回忆在他的脑子闪过,他仿佛又听到了曾经那22名勇士铿锵嘹亮的冲锋口号。
然而转眼思绪回归现实,此时的他真切地感受到什么叫做“物是人非”,只能独自感慨“战友们你们都在哪,如今为何只剩下我一人了!”
原来,因为当时夺桥情况紧急,并没有统计姓名,战事结束后他们便各自归队。
加上之后战事的爆发,组织上无暇顾及此事,许多战士就此失去了踪迹。
所以最终也只确定了其中12人的身份,这也成为了一个永久的遗憾!
结语如今的卢沟桥已经成了著名的风景区,当人们在此凭栏仰望之时,依稀还能感受到往日的那般凶险。
革命先辈们正是凭借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战胜了敌人,也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激励着每一位中华儿女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