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天皇为何神祇祭祀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裂谷长河 2025-02-19 18:00:52

自古以来,在以农业为主的东方大地上,除了辛勤劳动之外,天、地、生老病死便是影响古代人类生活的最大因素。

自人类出现开始,伴随而来的就是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畏惧。人们为了能够得到更好的生活,开始将天地神话化,向其祈求丰收与健康,祭祀便由此而来。然而,随着部落的产生,祭祀逐渐开始发展,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教派。

但随着进入封建社会期间,祭祀不但没有衰败,反而成为国家统治要素之一,甚至形成了相关的法律规定,自此以后,统治者与祭祀相辅相成。除了中国以外,最能代表它们之间关系的,便是日本的古代天皇与神祇祭祀。

一、 神话和文献,都无法定义天皇起源

天皇是日本统治者的称号,同时也是日本主流神道教的最高领袖,是整个国家的标志。但有关天皇起源的记载也是众说纷纭。

在日本有很多的神话故事,但其中较为著名的便是天孙降临,讲的就是天皇的起源。天照大神在让其子降临统治苇原中国时,而刚出生不久的天孙琼琼杵尊却被他父亲推了出来,顶替自己去工作。

于是,天孙便带着天照大神赐予的三件神器以及三位辅佐神,在下界小神的引导下降临在苇原之地上,并在日向高千穗建立了宫殿,开始了他的统治之旅。

天孙降临,虽然是神话故事,但是却在日本正史《日本书纪》中有明确记载。正如神话中所讲述的,日本的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便是天照大神的孙子琼琼杵尊的后代。

而被天孙带来的三样神器八咫镜、草薙剑和八坂琼曲玉,至今为止都是日本十分重要的宝物。

看似《日本书纪》被日本官方称为“六国史之首”,但这本书却是在公元720年编写完成的,是天武天皇为了宣示自己血脉高贵,而下令编写的。其实,由神话引出的天皇起源一直到第14代天皇,并没有存在的历史依据。

除了天皇是天孙的说法外,还有受唐代文化的影响的说法。

日本自公元3世纪起便开始成为中国的藩属国,在汉朝光武帝时期改名为“倭国”,直到武则天皇帝被赐国名“日本”。自古以来,中国统治者称帝,作为藩属国的日本统治者只能称王。

大概是受到唐高宗的影响,他自称“天皇大帝”,而他的皇后为“天后”,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二圣”并存的局面。

紧接着,在公元689年日本颁布的《飞鸟净御原令》中,首次在文字记载中出现“天皇”。前任统治者大海人汉风谥号为“天武天皇”,和风谥号是“天渟中原瀛真人天皇”。

虽然受唐代文化影响的说法较神话故事更具真实性,但日本统治者真正使用“天皇”这个称号却是在明治时期。对外使用文字记载的时间也是在1936年。

归根到底,没有历史底蕴的古日本,无论是编写史书神话自己,还是偷偷抬高自己地位,这些做法都是不自信的表现,也无法具体定义天皇的起源。

二、 受中国文化影响,神祇祭祀形成体系

自日本的古代起,人类从神秘的自然中感受到一股力量,这种力量是人们因恐惧而向往的力量,即使它们会带来灾难,但更多地会带来丰收与健康。

于是,人类推崇这神秘的力量为尊,奉为神祇,把向神祇祈求的行为称为祭祀行为,而祭祀是信仰的核心部分。

随着古日本人类对先辈与神的信仰增加,逐渐发展出巫术与咒术,而神的分类也逐渐形成系列化。祭祀场地也开始固定起来,从露天祭祀开始了殿内祭祀,而祭祀的场所也分为社、宫等。

名为“MATSURI”的祭祀活动也逐渐开始盛行起来,主要是祭神、祭祖,通过神灵在人世间的代言人向神祇祈求,离世的人不要给在世的人带来伤害。

随着中国文化进入古代日本,汉字给予“MATSURI”不同的意义,同时不同教派的融入也将神祇祭祀划分成不同的类别:

(1) 祭

用“祭”表示时,是安慰离世亡灵的意思,也是向佛祖、菩萨以及各路神祇进行供奉,同时还有去除灾难的意思。

以供奉为主时,在初期受佛教的影响,主要是以供奉香、花等贡品为主,随着祭祀的发展,逐渐变得多样化,如舞蹈,对于器物的供奉等方式。

以驱邪为主时,用苍术的根和无皮的柳枝做成篝火,人们可以将火种带回家煮年糕。

(2) 奉

用“奉”表示时,是供奉、献上的意思,包含了对神明、重要人员等尊敬的意思。

例如,古代的劳动人民在获得收获后,会把部分的物品拿出来,归还给予的自然,如土地、大海等,用来表示对相关神祇的感谢以及尊敬。当然受教派的影响,在祭祀的过程中也会有所不同。其中,最为重要的两种古老的祭祀活动为例年祭和祈祷丰收祭。

例年祭,一般一年举行一次,是日本十分重要的祭祀活动,人们相信在活动的时候来祭拜,会受到神灵的庇佑。既然是重要的活动,那场面也是十分的隆重,载着神主的车架与代表祥瑞的篷车会在百姓的拥护下,进行游街。

祈祷丰收祭一般是在春天开始之前进行的,主要是祈求今年会有一个好丰收。

(3) 政

用“政”表示时,日本的特殊性是“政教一体”,而部分祭祀活动则具有官方性质。

直到江户时代,古日本的神祇祭祀再次发生变化,受中国道家的影响,开始出现占卜,其主要是用来占卜当年的收成和天气变化的祭祀活动。当然占卜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拔河、骑射等。除此之外,还有祭祀火神的火神祭、祭祀历史伟大人物或者神祇的英雄祭。

由此看来,古日本的祭祀深受其他国家宗教文化的文化影响,才完成了由点到面的发展,最终形成了自己的神祇祭祀体系。

三、天皇与神祇祭祀相辅相成,终成为宗教象征

说起古代天皇与神祇祭祀的关系,古日本可以说是独树一帜——“政教一体”。虽然现在的天皇只剩下宗教这一方面的权力,但是古代的天皇是集宗教与政权为一体的统治者。

在飞鸟时代,天武天皇便是祭祀的受益者,所以在其即位后便将神道建设放到国家大事中来。其中,伊势神宫便成为皇室祭祀天照大神的神社。

其实,古日本自部落时期起,已经开始统治者开展主持祭祀活动,只是受法律盲区的影响,并没有专门的规定。在唐朝时期,中国律令制的传入,让古日本有了自己的祭祀管理的法律。

在公元701年,天皇政权颁布了《大宝律令》,在公元718年颁布了《养老令》,而在这两部法令中有关《神祇令》的内容基本一致,都规定了设置神祇官这一职位,专门负责神社的总体行政类的事务工作。

天皇除了是祭祀法令的颁布者之外,同样还在履行着统治者应该承担的义务,那就是祭祀活动的主持。当然到了天皇时期,统治者无法像部落时代那样主持所有的祭祀活动。

这时的祭祀活动已经形成了体系,天皇只要选择部分亲自参加,如:月次祭上举行的“神今食”、新尝祭上举行的供膳仪式等,其他的交给神祇官去主持即可。

大部分国家祭祀的都是正向的神明,而古日本天皇却与众不同,他们还会祭祀邪恶的神祇。因为在日本人的心中神明也会作恶,为了防止此类神明的发难,天皇也会采取祭献或者祭祀等祭祀活动。

在《播磨国风土记》中就有这样的例子,事情发生在应神天皇时期。被供奉在神尾山的出云大神,他时不时地出来作恶,每次会只允许一半通过的行人活着。终于,来自不同地方的三个人最终看不下去了,将此事上报给了官府。

本就重视鬼神之说的古日本官府,立刻派出专人去安抚作恶的神明,经过中众人的努力,终于成功平息了神明的愤怒。但由此事可见,如果当地神祇官祭祀无法成功,将层层上报,最后的终点还是天皇。

他随时也在接受着作恶神明的威胁,正因“政教一体”,如果无法完美解决威胁,那么他政治的统治力也将会受到质疑,所以为了预防邪恶的神祇作恶、为了稳定统治,天皇不得不举行各种祭祀的活动。

在天皇时代的宫廷中,祭神活动必须要优于其他事情,是十分重要的存在。在《日本书纪》中记载,大臣苏我石川麻吕向新皇幸德天皇建议,祭祀完成后再去处理政务,开启了做事前先祭神的先河。

随着祭神活动范围逐渐扩大以及神道教在古日本地位的升高,祭神的事情开始优先于佛教事宜,而佛教的存在逐渐被弱化,再一次奠定了神道教在古日本的地位。在此期间,而天皇也成为神祇祭祀的推行者。

然而,到了镰仓时期,天皇不再只是统治者、祭祀法令的颁布者、祭祀活动的主持者以及祭祀的推行者,同样也成为世人祭祀的对象。

无论古代天皇到底是如何起源的,但随着神祇祭祀的不断发展,凭借二者相辅相成的特点。让天皇不断地神话自己,直到成为人们心中神一样存在,终于成为国家宗教的象征。

0 阅读:4
裂谷长河

裂谷长河

裂谷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