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八路军和新四军都有一位名将被处决,原因一样吗?

深更读过去 2024-08-22 17:14:39

1939年,也就是全面抗战才刚刚开始两年左右的时间,八路军和新四军却都有一名高级将领被处决。一位是冀东抗联的高志远,一位是新四军的高敬亭。两位都是坚定的革命者,可惜结局却都不好,他们也在同一年被处决。那么,他们被处决的原因都是一样的吗?

高志远是滦县人,曾上过几年私塾,接触到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爱国思想初步萌生。尤其是九一八事变后,高志远内心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想法越来越强烈。

1933年1月,日本侵略军进犯山海关,他更是变卖自家部分土地,联络各乡绅筹款子支援“长城抗战”。

在结识共产党员王仲华后,深受影响,于是在老家组建马城三区自卫民团,利用这支队伍,高志远走上了武装反抗日本侵略的道路。

1935年,高志远率先发动了反抗大汉奸刘佐周卖国行径的武装起义,史称“马城起义”。在起义被镇压后,他又设法刺杀了大汉奸刘佐周,成为了冀东有名的抗日英雄。

此后,日本扶植成立“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冀东22县变成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在这种情况下,王仲华以华北人民武装自卫会委员兼军事部长的身份来到冀东,筹划武装抗日工作。

先是组建华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区,高志远当选为华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区总司令,后冀东抗联组建6个总队,每个总队2000人左右。抗联分为三路军,高志远为第一路司令员,随后举行了暴动。

在冀东人民武装抗日大暴动中,高志远作为总司令,是主要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创建和亲自领导了“抗联第一路”军,是整个冀东抗日暴动的主力和中坚。

1938年,八路军总部派出第4纵队前往冀东作战。不过看似实力增强了,日军也是调集重兵前来围攻,无奈之下,高志远和八路军第4纵队被迫向平西转移。

后来,高志远所部又被编入萧克的冀热察挺进军统一管理。但是没有多久,高志远不仅没有再回到冀东,自己则被抓了起来,更是被枪决了,时年32岁。

高志远被杀,源于他跟吴佩孚的联系。当初,高志远派人想通过吴佩孚接济点军饷返回冀东抗日,没联系成功。结果这件事被人给举报了,说他勾结吴佩孚,企图投靠日本人当汉奸。

这件事,萧克的回忆录里也有记录。他认为,高志远是靠办民团起家的有武装的地主,在平西整训期间,高志远对平西八路军的领导人心怀不满,想脱离挺进军,撤出平西。

其实这一点倒很客观,他的确想回冀东,但对上级领导不满是有争议的。

而把他与吴佩孚联络,想当然的认为是要投降日本人,有些欠考虑,想当然了。

客观说,当时挺进军的形势并不好,压力也很大,如果真的出现叛乱,是十分危险的。但是想当然的认为高志远叛变,值得商榷。

1939年,新四军第四支队的司令员高敬亭被处决。

高敬亭是河南新县人,受当地革命的影响,他也开始参加了革命活动,并且在1928年参加了工农革命军,次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高敬亭担任过光山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因为他上过学,粗通文墨,再加上能力突出,在群众中颇有威信,很快便成为鄂豫皖根据地的重要领导人之一,并当选鄂豫皖苏区政府主席。

他没有参加长征,在红四方面军主力走后,高敬亭留了下来,红25军成立后,他担任75师政治委员,也担任过军政治部主任。期间,他带领红75师,英勇顽强,屡建战功。

在红25军开始长征后,高敬亭依然留了下来,重组红28军,承担起保卫鄂豫皖苏区的责任。

抗战开始后,高敬亭所部成为了新四军的第四支队,他也担任司令员一职。是当时新四军四个支队中人数多、武器较强的一个支队

然而,也正是在第四支队司令员任上,高敬亭被枪决。

高敬亭之所以被枪决,争议是非常大的。

他的级别不低,是第四支队的司令员,和陈毅等都是一样的,职务甚至比粟裕要高出不少。就这样稀里糊涂的被枪决,未免让人不能接受。

客观说,他是有些问题的。比如自恃有功,居功骄傲。在军中大树个人绝对权威,进行宗派活动,拒绝、监视和排挤中央从延安和武汉八路军办事处派去的干部。因此,中央派来的郑位三和戴季英并没有待多久就被排挤走了。当初中央之所以派他们来,也是看在他们也是红四方面军出身,级别也不低,认为他们能够合作的很好,谁曾想出了问题。

其次,高敬亭消极执行中央关于向华中敌后挺进的战略方针,这是新四军高层对其意见非常大的原因。叶挺曾亲自赴四支队主持召开支队干部会议,重申中央东进命令,但也劝不了他。

而导火索就是他的老部下,七团长杨克志和副团长曹玉福乘打土围子之机侵吞金银叛逃了。

因此,在军首长指示下,四支队广大指战员当即开展了反杨、曹斗争,随后延伸到了司令员高敬亭的身上,更是一发不可收拾,甚至想要枪决他。

新四军军部同时向中共中央和国民党军事当局发出了电报。老蒋当然同意了,他巴不得削弱新四军的力量,于是项英在未得到党中央和毛泽东同意的情况下,执行了蒋介石的这一电令。然而,中央并没有同意,认为还是希望可以教育挽救高敬亭。可是,一切都为时已晚。

另外一点就是高敬亭在红四方面军以及三年游击战争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肃反运动,冤杀错杀了不少同志。这也导致他在军中深受影响,很多人对他意见非常大。

但话说回来,是不是一定要枪决呢?未必。其实中央考虑的更加全面一些,可当时新四军个别领导人却错误地处死了高敬亭,造成了对党对革命事业无可挽回的损失。

一直到1975年,主席亲自批示有关部门重新审查高敬亭一案,到了1977年,才给他平了反。

对比高志远事件,有相似的地方,那就是都是冤杀。他们在军中都与上级领导的关系没有处理好,并且对上级的一些安排有异议。而且,对当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0 阅读:79

深更读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