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弘忍大师走进后院,拾起慧能劈开的木柴仔细观察,疑惑道:“我看你劈柴时,斧落柴裂,很少再劈第二斧,是何缘故?”
慧能脱口而出:“我在家时便以打柴为生,熟能生巧吧。”
弘忍大师紧追不舍:“巧从何来?”
慧能摇了摇头,坦诚道:“未曾深思。”
弘忍大师拿起几根木柴,指点道:“你瞧,你每一斧都找准了木纹的破绽,这便是外力插入的契合点。”他手法熟练地摆好一截圆木,借事喻禅:“瞄准契机,直击要害,无明烦恼即可瞬间化解!”
话毕,斧落,圆木裂成两半。
慧能拿起师父劈开的木柴端详:“哇,如此利落!师父,您也劈过几十年柴吗?”
弘忍大师摇了摇头:“非我劈过柴,而是我会劈柴。”
慧能满心困惑地望着师父,渴望听师父详解。
弘忍大师反问慧能:“你在家的时候劈柴,到了东山寺还是劈柴,既然如此,何必要千里迢迢赶来这里呢?”
慧能听后如坠雾中,不知师父用意何在,只好求道:“弟子愚昧,请师父开示。”
弘忍语重心长地说道:“慧能,你要明白,因你心系学佛,这柴禾便非比寻常。发心不同,道则不同,果亦不同。”
慧能摇头表示不解:“弟子尚不明了。”
弘忍大师正色续道:“自佛陀将正法眼藏传给初祖迦叶尊者以来,已过千年,流传32代。求法者众多,得道者却寥寥无几,何故呢?”
“你目前在寺中看似与学佛无关,其实禅之所在,无形无相,无法言说。禅在何处?就在那飞花落叶之中,劈柴舂米之间,针线穿引之时,一举一动,皆为禅之体现。生活之中,无处不在啊!”
“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有一颗明镜止水般的禅心,时时刻刻去观照、去领略。你好自为之,明悟禅心吧!”
如雷电猛击耳畔,唤醒千年梦境;如醍醐灌顶,开启心灵秘境。
师父的这番话,在慧能心中激起了强烈的回响:他曾在广州山中的樵采时所领悟到的,就是禅啊!
他满心欢喜,情不自禁,噗通一声跪倒在地,激动的喃喃道:“谢谢师父教诲,谢谢师父大恩大德,谢谢师父……”
无人应答。
慧能抬起头,师父早已远去。
夕阳洒金,风舞桃花。风儿轻抚着五祖的僧衣,飘落的桃花瓣在他四周盘旋。夕阳的光辉笼罩着他的身影,他全身仿佛散发出奇妙的光彩。
几乎每一位僧侣在正式剃度之前,都会先在寺院里作为行者服役一段时间,这些带发修行的人承担着各种繁重的杂务,但却没有任何地位可言。
这个阶段是对他们的考察和考验,只有通过者才能获得剃度的机会,否则将被淘汰。慧能,由于五祖弘忍大师曾让他打杂,知事僧便让他专门负责打杂,哪里需要去哪里,哪个岗位缺人就顶上。
后来,碓房里一位强壮的行者被调去看护山林,慧能便被点名填补他的空缺。
当时,东山寺有七八百名僧人,每日早粥、午饭,要吃近千斤稻谷。而将稻谷变成白米,全靠碓房里的三名行者。
踏碓舂米,没有任何技巧可言,全凭浑身的力气。因此,碓房里的行者都是人高马大,膀粗腰圆的壮汉,体重超过二百斤。而慧能,身高不满五尺,体重不足百斤。
别人踏碓,单凭体重就能将沉重的碓锤压起来,而他,必须用尽全力猛然向下蹬去,才能将碓锤抬起来。
因此,他每踏一下,要比别人多费一倍的力气。他每天起早贪黑,也很难完成定额任务。
在这座禅宗寺院中,规矩严密,如同繁星密布的天穹,其间慧能便成了知事僧的眼中钉。
每日,慧能受尽白眼和冷落,甚至还要在佛像前遭受处罚——如同忍受一支香燃烧的时间。那香火明明灭灭,其间的苦痛煎熬如同一个个漫长无眠的夜晚。
时间如香灰,一撮撮地落下,慧能的双膝肿胀,像是被顽童掷来的石子砸中。渐渐地,他的下半身像是被沉重的石头压着,失去了知觉。突然,他失去了平衡,身体一歪,一头栽倒在地。
知事僧的脚步声在他身后响起,他怒斥道:“在佛前忏悔罪过,你竟还敢打盹睡觉!像你这种对佛祖大不敬的人,还有什么颜面待在此地?我看你还是趁早滚下山去,去过你的世俗日子吧!”
慧能羞愧难当,如同万箭穿心。他左右开弓,狠狠地抽了自己几个嘴巴,惩罚自己,也驱赶着那可恶的睡意。
慧能的心灵开启,如清空明镜,灵光独耀他。很快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他的体重过轻,无法将碓锤压下,导致工作效率极度低下。
他的身躯无法增重,于是,他从山上觅得一块长一尺二、宽一尺、厚三寸的巨石,重达56斤,他将其绑在腰间,以增加体重。
一日,有客堂的招客前来通知,说中岳嵩山的老安禅师将回山礼祖,要求碓房专门加工上好的白米,中午老安禅师要用它来供养大众。
听说老安禅师要来,全寺上下无不欢喜。
说起这位老安禅师,那可是个传奇人物。他主持于嵩岳,法号慧安,因他年高德昭,世人称他“老安”。他童年出家,年纪轻轻就天下闻名。
当时,隋炀帝为开凿大运河,大肆征招劳役,田园荒芜,饥民如蝗。慧安四处化缘,救济流民,无数性命得以救活。隋炀帝请他入宫给自己当老师,他理也不理,潜入太和山隐姓埋名数十年。
唐朝建立,皇帝也曾派遣使臣前来迎请他做国师,他老人家连夜逃到了嵩山。
他比五祖弘忍大师年长整整20岁,而且名气也比弘忍大师大得多。然而,他却不管不顾,五体投地跪倒在弘忍大师面前,拜他为师。
眼下他已经是一位年近九旬的老人,却仍念念不忘比自己年轻几十岁的师父,跋涉千里,前来拜山……
对于这位如活菩萨般的供斋用米,知事僧自然不敢有半点怠慢,专门嘱咐慧能要用心挑选。
而慧能本就心思细腻,如今更是如同绣花一般认真挑选,连一个带着微许稻糠的米粒都不放过。
然而,谁也说不清楚是怎么回事。
当天中午,当香喷喷的米饭盛到众僧的瓦钵里的时候,人们惊奇地发现,其中夹杂着许多带壳的稻子,仿佛是在嘲讽着慧能的用心挑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