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几年前,Y老师就曾喝过市面上的茶叶新品类“金花白茶”,菌香凸显,茶味杳无踪迹,让人疑惑这是茶吗?这不是一口真菌炸弹吗?
心想这不被嘴巴接受与认可的茶类,定也逃不出市场规律的自然选择。

*福鼎白茶制作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林飞应/图由受访者提供
但是没想到,十几年后,Y老师做了白茶教室,也有机会终于得见金花白茶创制人林飞应,再喝到“金花白茶”早已不见当初那股子菌香与茶味的冲突违和感,而是一种均衡的通融,体感的顺应与舒服。
看来这么多年来,金花白茶也在进阶,并且以更具有亲和感的姿态进入白茶市场进入现代人的茶桌与味蕾。

*福鼎白茶制作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林飞应/图由受访者提供
白茶界就是个茶叶江湖,各种茶林高手齐聚,玩法也花样百出,传统有传统的玩法,创新有创新的玩法,但是能坚持把一种玩法玩出自己独有的赛道的屈指可数。
金花白茶从质疑到接受,作为一个独立于传统茶类之外的品类,在看似脱离白茶基因的赛道上游离,实则在以更加融合的姿态与茶并行,将茶的健康理念进行到底。

*林飞应/图由受访者提供
林飞应作为茶业界老前辈,能够在做好传统的基础上,将创新玩的有板有眼,拥有自己独创的研发室,研发团队建立技术壁垒,并且制定了金花白茶的企业标准、行业标准,在面临的质疑与不看好时,坚持了做好了,并被大众接受实属难得,到底这个品类有什么样值得坚持的意义所在呢?
带着疑问,白茶教室开启与金花白茶首创人林飞应的对话。
PART.01
跟随国营福鼎茶厂历史
亲历白茶发展的不同阶段
满怀敬意的白茶教室团队在与林飞应老师对谈之时,总尊称他为林厂长,这得念于在九十年代,他曾在31岁时担任国营福建福鼎茶厂的老厂长。
林飞应的职场生涯可谓是一路高歌,从16岁考进闽东技校茶叶精制专业,18岁进入福鼎国营茶厂,并且历任白琳分厂精制车间主任、副厂长,湖林分厂厂长,于1995年,时年31岁的他聘任国营福鼎茶厂厂长。

*林飞应被聘为福鼎茶厂厂长任职文件/图由受访者提供
从基层到统领福建福鼎茶厂的经营,再到建立自己的企业创立林飞应品牌,40多年来林飞应一直在茶界中顺应时代变化调整“入世”姿态,让自己在每个时代都留下自己的鲜明印记。
在林飞应的讲述中,白茶主要经历了几个阶段。在茶叶品类由国家管控的年代,茶厂只能国营禁止私营,福建省各个产茶区建立初制分厂,历经1950年福鼎茶厂成立,随后1951年白琳茶厂成立,1953年湖林茶厂挂牌。这些茶厂主要生产红茶、绿茶、花茶,只有白琳茶厂有白茶的外贸订单。

*福建省福鼎茶厂白琳分厂/图由受访者提供
国营时期的白茶订单都是一对一的,属于配额制,订单由茶叶进出口公司下达上产任务,由白琳茶厂初制后,评级,归堆,拼配,再运至福州茶叶进出口公司分包装出口香港。
当然那时候的福建国营厂不止福鼎,同时期的还有政和、松溪、建阳等茶区。

*福鼎茶厂时期使用的称茶用具
白茶这个小品类在当时的茶叶生产占比并不高,主要作为外销茶。
当时国内市场对白茶的反应也极为冷淡,彼时国营厂也有在国内尝试销售过一段时间,但因为有很重的炒青味,滋味上也很淡,外形蓬松,存储也不便,所以放到国内市场根本没人买。
国营茶厂的白茶订单也是由出口订单在支撑,不然白茶的生产早就有随时中断的可能。

*国营福建福鼎茶厂时期使用的计时器
在第二阶段,1996年国家经历国企改制,国营福鼎茶厂也面临盘剥资产、安置职工、停场整顿的时期,之后2001年国营福建福鼎茶厂完全解体。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早在1985年,茶叶就由国家二类物资改为三类物资,国家也不再包销,之后就出现非常多的私营业主,改革开放后更是有诸多的茶业经营形式,比如乡镇企业,合资公司与个体户,白茶也在此之后开启了出口转内销的经济周期。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于1996年由林飞应牵头的福鼎市名山茶厂承接着福鼎茶厂的经营业务开始了自己的茶企之路。

*名山茶叶建厂初期生产的茶叶
现如今,经过福鼎政府对于福鼎白茶不遗余力的力推,将白茶热度推向新的历史高度。
茶叶进入了规模化批量化生产的产业阶段,设备经历更新换代,白茶工艺也逐渐趋于成熟,要做出有标准化的稳定茶叶品质,还需要白茶工艺之外的拼配技术。

*由受访者提供
作为一个遍历福鼎各国营厂的林飞应来说,在任期间一直在周边茶山转,对于福鼎白茶主产区茶青原料的来源了如指掌。
不同乡镇不同小山头甚至不同批次之间的茶青原料是有些不同,在产制过程中也肯定存在外形、口感等方面参差不齐的情况,那么就一定要通过精制拼配,保证了茶叶不脱档,外形要好看,并且有着达标的净茶率。

*福鼎白茶制作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林飞应/图由受访者提供
在很多人看来,拼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市场上毫无章法可言的“暗箱操作”,但相反它是一个由国营厂时期就保留下来的技术活。关于这一点林飞应也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观点,不管是从狭义还是广义,好的拼配都是褒义的。
从狭义上来说,拼配在生产中通过横向、纵向,比如等级,产地,年份等纬度来进行,而广义的则是从而从茶青原料就已经开始。比如不同生长状态的茶树,前山或者后山的茶园,不同乡镇的青料等,其实都在有意无意的参与所谓“拼配”的过程。

现在已经是福鼎白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的林飞应,回忆起那个时代,用略显低沉的语气说,“福鼎茶厂已成为历史”。
对,历史不复存在,但是我们却是“站在历史肩膀上的人”,老一辈留下的白茶工艺生产智慧依然在支持行业运转并且渗透在白茶的各个方面。
PART.02
金花白茶
——顶着质疑声也要开创的品类
在林飞应身上,你可以看到一种微妙的“冲突”。比如自带时代印记的他有时对“传统”的笃信与坚持,不太看好今人为什么把白茶搞得如此“复杂”,譬如为销售而衍生的“荒野”、“老树”、“山头”、“无人工干预管理方式”“留丛”之类的概念与说法。
在他看来,茶是为人所用的农作物,是有生命周期的,就算是对于小乔木而言也就100多年的寿命,而需要产出的经济作物就是需要人为去管理,该修剪时修剪,该台刈时台刈,该施肥时施肥,该打药时打药(当然要控制残留量),就像医生开药方一样,有生命的东西就是要用生命化的东西来管理。

*磻溪茶园
与此同时,你又能在他身上看到勇于冲出传统,敢冒险开创一个具有争议性品类的一面,比如金花白茶的创制。当然,这种“勇敢”并不是所谓“一时脑热”为了哗众取宠而做的市场动作,而是一种理性的生产选择。
做金花白茶的灵感起初源自偶然。林飞应曾说,在长时间从事茶业中,仓库里有很多茶交替存储,黑茶、普洱、白茶、绿茶、花茶都在一起。在偶然的契机下,发现金花在白茶里绽放了,这便让他开始萌生做金花白茶的念头。

*金花研究所
“金花白茶的创制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白茶产品附加值,与此同时在面临同质化严重的白茶市场,新品类的‘刺激’是能够形成独立的差异化的。”
所以从2009年起,林飞应的“金花白茶”的研究就从未停止过。

*冠突散囊菌放大图/图由受访者提供
关于金花,是最早发现于后发酵茶类黑茶中的一种真菌,学名“冠突散囊菌”,很多人会把金花妖魔化,觉得它就是一种霉菌,但这个被科学证实自然界中极少数能分解茶叶粗老叶原料的菌种,属国家二级保护机密菌种,代谢产物是有独特的养生价值的。
有科学做背书,就一定有白茶与金花结合的可操作性。
但是作为一个新茶类要被大众接受一定要入口的“健康好喝”。现在林飞应在传统白茶的产品基础之上又新创了福金花的产品线,主要向市面推广金花白茶,由林飞应的儿子林星辰来负责销售。

*福金花品牌金花白茶产品线
“说实话,15年下来做金花白茶真的很累,因为它是一个全新的品类,早期我们不仅要向市场讲金花,还要讲白茶,很多人对白茶的认知仅限于安吉白茶,而现在只要跟大家讲金花就好了,当然还有一些误解,比如为什么不坚持传统工艺?为什么瞎搞,好好的让茶叶发霉?经过发花后的白茶还叫白茶吗?”林星辰说。

*林飞应茶叶总经理林星辰
对于新品类的市场认知过程总是漫长的,空口白牙的去说,不如让数据说话,现在的金花白茶已经发展出成熟稳定的金花发花体系,也建立了福鼎行业领先的设施条件和硬件设备,能够智能化稳定的进行白茶发花工艺,并且发花技术也已获得金花菌复合菌剂制备专利。

*福鼎名山茶叶已申请的相关专利
除此之外,金花白茶的行业标准也由林飞应牵头起草并制定,同时在菌株选择上也确定了最适宜做金花白茶的金花菌株,这些都是近些年来林飞应与林星辰父子不断为金花白茶能够有更加科学的背书所作的努力。

在Y老师看来,不管是什么新新品类,都要经历市场检验,留下并且发展的才是能够适应现代市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