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读书|老白茶,到底在喝什么?

逸云白茶 2025-04-01 04:47:25

当白茶在茶叶圈儿火热之时,也正是老白茶以强势尽头占据各大白茶销售榜榜首的阶段。

大众对于白茶的初印象似乎是从老茶开始的,不管是市场叫嚣的“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还是“老白茶,煮着喝”都在着力描绘老茶的药用与饮用属性。

*鼎白晒场

但是撇开这些不谈,就品鉴老白茶的方向来说,老白茶,我们在喝它的什么?淡化了新茶的鲜灵与爽感,加重了存放后陈韵的附加,复合了转化后的茶汤的厚重,老白茶值得味蕾去感知的愉悦体验到底在哪里呢?

不同茶人,玩家对于老白茶追逐的点是千差万别的,有人迷恋年份,有人钟情陈化后的复合气息,有人沉醉于那股子温润绵长的质软汤体,那么关于老白茶,我们该怎样用客观的视角来看它呢?或者说,我们品鉴一款老白茶,该从哪些方面去欣赏它呢?

*品重·2011年寿眉茶汤

当然,在学委这里不生产教材,我们只是就日常饮茶场景中提出一些理性角度的思考与看法。其实很多人,跟学委一样,在没有遇到真正对上眼的“老茶缪斯”之前,对老白茶的认知常常是含糊的、随波逐流的,甚至是进入误区的。

比如有些陈年牡丹入口生涩喉韵干,但滋味感浓强,这被封为好茶的典范,但在学委这里却难解其“风情”,这就不知是他为正义还是我为正义了?

*白茶茶饼

所以,梳理下老白茶赏析的标值还是要的。

1.

年份迷惑

——白茶是不是越老越好?

这种市场上常听到的问讯语句,连三岁孩童都会答一句,“你说呢?”。否定答复之下主要是因为,年份这个单一变量之下的其他干扰因素太多了。

先说年份本身,在主要变量(成品、存储)相对统一的情况下,年份确实是老茶风味加成的其中一个维度。时间之上,白茶内部氧化酶与外部非酶性氧化的作用之下,使得茶中带有刺激度的丹宁物质水解,以及促成茶的多种内质的氧化分解与聚合,形成最终的“太和”之味。

在最新的老茶著作黄财标《中国老茶浅释》中的观点中说,老茶的陈化进程是多次“蜕变”与“重生”的过程。同时也会经历几个阶段,比如从新茶开始,到陈化出酸,到所谓尴尬期品质不协调,再经历协调与不协调的进程转换,之后重生形成新的协调品质,这种循环以此反复。

*福建省茶叶质量检测与技术推广高级工程师、技能大师黄财标著《中国老茶浅释》

也就是说,老茶风味是会随时间有着螺旋向上的变化曲线的。香气由高扬到平稳低沉,再升发出毫香密韵,枣香木质,口感由收敛感足到逐渐弱化醇和,以更圆融状态贴近饮者的体感。

长时间陈化留下的是小分子物质让茶汤变得细腻绵柔,含在口腔如细密游云,让人好不愉悦。白茶教室推送过最老的白茶就属陆达林的2011年白毫银针、2011年牡丹、2011年寿眉。

*陆达林的三泡茶

相关复习链接:

1.白茶藏家陆达林丨老银针的价值早晚会像老茅台一样,得到市场的公认

2.今晚有茶丨“可能是十三年老银针的滋味标杆”

同样经过良好存储的不同等级白茶,银针的毫香密韵,高级感花香,参香,牡丹凸显的可可香,具有力量感与清冽感的滋味特质,寿眉的汤体灵动自带风情万种都是陈化后精彩的老茶之象。

*品重·2011年白毫银针干茶

视角回到,老茶是不是越老越好?并不是,举个极端的例子,很多经由海外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回流的老白茶,多有失仓状态,喝起来其实并不愉悦,甚至是变质的。

这就与当时茶的运输存储有关,都知道其实中国茶叶进出口公司对外出口白茶的时期,白茶的干燥温度是很高的,也非常注重运输前的水分点,但飘洋过海到了海外,难免会有茶叶浸水或者存储不当的失仓可能。

所以迷信年份一定是不对的,更何况,在学委的日常观察中,存储良好的老白茶也是有它的品鉴巅峰期的。

*海云白·2017年白毫银针干茶

相关复习链接:

1. 白茶玩家章玉云丨现在开启一个白茶品牌算不算晚?

2. 今晚有茶丨值得收藏的白茶标配是什么?看海云白三泡茶来解题

比如有些茶在7-8年会有多项因子聚合之下的综合峰值,香气最繁复,滋味也在鲜与醇的饱满叠加态,有关山场韵味与树龄木质的留存还坚挺着,这时候,简直是一泡成品茶在时间与空间维度框架之下,所能够呈现的高能量聚合状态。

*品重·2011年白牡丹干茶

这种给人味蕾的冲击是直接而有力量感的,高峰状态的香水韵的张扬让人很难不驻足停留,不在在体感的记忆点上留痕。

2.

品鉴迷惑

——以老茶视角看老茶

大家是不是有时候会像学委一样,常常喝到一款老茶,不知道从何欣赏起来?该闻什么?该喝什么?

这其实有点像鉴赏有年份的瓷器,你可能需要将它回置到当初的时代、窑口、用途、工艺、制器之人的手法造诣等多方面的维度去看,而不是仅凭当下审美来断定来一句,“嗯,这不如新茶鲜爽”,有失偏颇又显得不懂茶。

虽说喝茶是件偏主观的事,但是喝老茶还是有理性视角在里面的。这里又要引用黄财标《中国老茶浅释》里一种新颖观点,就是我们需要“跳出新茶思维看老茶”。所以,你就不能在老茶里花香,鲜爽,清甜一些新茶才有的呈味元素。当然也不代表老茶中一定没有新茶的特征,只是不能有执念而已。

*洞宫山·2012年白牡丹

相关复习链接:

1. 山场主人杨茂旺丨茶业的根在哪里,茂旺就从哪里出发!

2. 今晚有茶丨茉莉与白毫银针的妙趣联动,碰撞出怎样的风味火花?

老之谓老,在于从成品原始工艺特点为陈化起点,期间经历的时间维度之下的空间变量,让茶有着自己的陈化路线。

以福鼎白茶为例,多以福鼎大毫为原料制成的白毫银针历经陈放,“毫香密韵”已经是老茶陈化的基础操作了,从新茶来自氨基酸的鲜甜爽到老茶的复合香型(米香,可可,柏木,粽叶);从“清白汤色”到逐渐汤体“稠厚顺滑色深质浓”,久泡之后也没有滋味淡薄的意思,甚至耐得住沸水的熬煮,这是老茶该有的呈味骨架。

前几天,学委参加过鼎白茶王(历年)品鉴会,三款年份银针,分别为2019年,2017年与2015年,就很明显感知到银针的抛物线式的转化路线。2019年茶王,偏毫香果甜香,花蜜香交织,回甘快,2017年茶王则偏向可可、蜜香,滋味净甜回甘迅猛,2015年更显毫蜜香,茶汤细腻。

*2025年鼎白茶王品鉴会

不难发现,不同年份茶的转化路径中8年是个很高的节点,也是香水韵最融合的重要时段。

鉴赏老白茶更要就茶来看,不同品种也有不同的视角。就拿政和大白这个品种来说,它本身属于水路浓重,滋味感强的具有明显地域特征的品种,它上了年份的老茶,也依然自带浓烈质感,就别指望它成为无辜的软萌妹子了。

*洞宫山·2012年白牡丹

相关复习链接:山场主人杨茂旺丨茶业的根在哪里,茂旺就从哪里出发!

另外不同产区之间的小白茶,在原料上采用贡眉等级初制,历经陈放之后也是千差万别,比如蜜韵可能会有,但并不一定会有毫香,这时候就更不能以毫香来裹挟老茶的好坏了。

所以,喝老茶需要回归,回归什么呢?需要回归茶原料,品种,工艺,以及所处年份本身,茶的变化处于什么阶段,能够走到什么阶段,该在什么阶段喝它的哪一面才我们需要理性看待的视角所在。

最后安利一下,想更多系统了解老茶的多维度认知体系,可以去黄财标老师的老茶世界里看一看,你会打开老茶的新认知新视角!

0 阅读:10